2008 (342)
2009 (460)
2010 (278)
2011 (313)
2012 (348)
2013 (195)
2014 (83)
2017 (86)
2018 (143)
2019 (39)
2020 (63)
2021 (103)
2022 (98)
2023 (365)
2024 (329)
立平坐看云起
2025年8月14日 18:17
这几天不是杨兰兰的事件闹得满城风雨嘛,吃完晚饭,就登录了某人工智能,看看它是怎么说的。应当说,这家人工智能平时用得还可以。
第一次发问:杨兰兰事件究竟是怎么回事?其中哪些细节是谣言?
人家是这么回答的:2025年7月,"杨兰兰失踪"的消息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社交平台激起层层涟漪。这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因"被拐卖至邻省""遭非法拘禁"等传言登上热搜,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0亿次。随着警方通报"未发现被侵害迹象""已找到本人",舆论场迅速分裂成两派:一方指责造谣者"消费弱势群体",另一方追问"若没有传言,警方会不会这么快立案"。这场持续23天的舆论风暴,最终以杨兰兰在派出所写下"因家庭矛盾离家"的情况说明收尾,却留下了比真相更值得思考的命题——当谣言成为社会情绪的载体,我们该如何穿透信息的迷雾。
第二次发问:(我本以为根据这几天杨兰兰事件的热度,它应该知道我问的是哪回事。没想到啊没想到,一下子拐到了失踪案。于是我进一步补充说)是澳洲的那个杨兰兰事件。
于是,智能版的澳洲杨兰兰来了:2025年夏末,"澳洲杨兰兰"的名字突然在中文社交平台掀起波澜。这个据称"在悉尼街头被丈夫虐待""带着三个孩子流落街头"的女性,随着一段模糊的街拍视频和几则情绪化的转述,迅速成为全网焦点。然而当澳洲警方公布调查结果,所谓"虐待致伤"纯属捏造,"流落街头"实为短期借住亲友家,这场持续半月的舆论风暴最终被定性为"不实信息传播"。但在事件落幕时,仍有细心的观察者发现:杨兰兰在澳洲确实存在经济窘迫、签证过期等现实困境——这些被谣言包裹的真实问题,反而因舆论的喧嚣获得了更多关注。
有的细节说的还很仔细认真:杨兰兰事件的传播链条颇具典型性。最初的消息源是一条配文夸张的短视频:"中国女人在澳洲被丈夫打断三根肋骨,抱着孩子在机场哭求回国!"视频中模糊的人脸、刻意放大的哭腔,瞬间点燃了公众的共情。随后,"丈夫是华人富商""孩子被抢走""大使馆不作为"等细节被不断补充,形成一条完整的"受迫害叙事"。直到警方调取监控、核实签证记录,才发现视频拍摄于三个月前,所谓"打断肋骨"是摆拍,"大使馆介入"更是无中生有。
第三次发问:特意提醒,是最近在澳洲发生撞车事件的杨兰兰。
真是什么事也难不住人工智能,新的结果来了:2025年7月的悉尼,一场普通的交通事故在中文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场信息海啸。"中国妈妈杨兰兰在澳洲撞车致女儿重伤""对方司机酒驾逃逸""澳洲警方偏袒白人"——这些带着强烈情绪的传言,随着现场模糊的路透视频和断章取义的聊天记录,在72小时内覆盖了超百万次转发。然而当澳洲交通局公布完整监控录像、警方出具责任认定书,人们才发现:事故发生属实,但"酒驾逃逸"是误认(对方司机仅超速),"女儿重伤"实为轻微擦伤,所谓"警方偏袒"更源于翻译软件对"正常调查流程"的误读。但在舆论平息后,一个被忽略的细节浮出水面:杨兰兰持旅游签证在澳驾车已超3个月,这一违反交规的行为,因前期信息混乱被淹没在谣言的浪潮里。
服了服了,你如果被敌人抓去,一定宁死不屈,是守口如瓶的典范。把机密交你保存,我们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