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而走

我一个人吃饭旅行, 走走停停
个人资料
正文

再读 <<平凡的世界>>

(2010-12-27 09:50:36) 下一个

无聊的冬夜, 突然有读读过去的冲动. 踌躇再三, 还是拿起了<<平凡的世界>>.

书已经覆盖了薄薄一层灰尘. 人总是缺乏反省自己的勇气; 当人们随波逐流于物欲世界, 用虚伪和卑劣去换取利己时, 对自己曾经的理想和激情总会有一种不由自主的抵触; 对那些曾经激励自己的优秀作品总会有选择性盲视. 因为那会向一面镜子, 照出现实中自己的卑劣和猥琐.--这也许是我很久没有看<<平凡的世界>>的原因.

<<平凡的世界>>, 路遥创作于80年代中期的长篇巨著.1988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很多70s的人都应该和我有过相似的经历: 在高中或大学时首先通过中央广播电台(现在还有吗?) 的长篇小说连播中了解这部作品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70后算是很幸运的. 当我们从懵懵懂懂的少年进入人生观树立的青年时期, 中央广播电台也适时的将连播从热闹的评书转成了长篇小说连播, 而且当年的中央广播电台也没有当下的中央电视台这么功利和无耻, <<平凡的世界>>,  《穆斯林的葬礼》这些优秀的作品得以进入我们年轻的心灵. 当年的传媒的信息量是无法和今天比较的, 但也幸运的让我们屏蔽了今天的浮躁和矫情, 让我们有时间去静静品位那高品位作品所展现的人性的自尊、自强与自信.

《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八十年代中期, 全景式地反映了共和国10多年间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 书中场景应该比我们经历的要早, 但很多依然是如此的熟悉: 贫乏的物质生活和没有物质侵扰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 县城的中学, 像孙少平,孙兰香那样在艰难和贫困中苦读的经历, 还有共和国从极左的思潮中走出,百废待新的沉重的脚步.

我们生活的年代是那样的艰难和无助, 独木桥是那样的狭窄, 巨大的压力和对未来憧憬和恐惧使我至今仍然会梦到当年的情形: 校园的灯熄了, 上晚自习的同学没有一个离开, 默默从抽屉里拿出蜡烛, 点燃.....; 一本好的书也会是一种信仰,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们,和他们面对艰难自强不息, 不屈不挠地用劳动改变命运的精神, 成了多少那一代年轻人的精神支柱.书中对年轻人的贫穷和窘迫诗意般的描写让年轻而贫穷我们感受到难得的人生温情.

劳动--这是《平凡的世界》为我们建造的精神世界. 正如路遥在茅盾文学奖获奖感言中写的-- 只有在沉重的劳动中, 人才会活的更为充实;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才能使我们从事的工作具有真正的价值. 这也许是今天物欲横流的世界所最不屑的东西. 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幻想着什么金融创新,高端贸易什么的使社会和自己的财富爆炸式成长, 进而不用劳动, 而只需享受. 但劳动着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劳动毕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 也是人类的精神需求. 我们最终一定会从享乐主义中走出, 而享受劳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书的最后孙少平拒绝了孙兰香和吴仲平的留在省城的邀请,回到大牙湾煤矿:


  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
  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传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孙少平会沿着他的人生道路坚定的走下去吗? 书中没有答案, 生活中会有无数种答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