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侯博客专栏

杨建侯艺术生涯简介,创作作品展示等...
正文

“《群雁来归》图赏析”

(2004-03-21 22:26:10) 下一个
《江苏画刊》1984-5 江苏美术出版社 P26-29 刊画 《群雁来归》; 特写 “《群雁来归》图赏析”喻继高 《群雁来归》图赏析 喻继高
《群雁来归》图是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杨建候教授的一幅丈二的巨作,画了一百只鸿雁,在瑞雪纷飞的天际,啼鸣归来,其势如山洪倾泻,气势磅礴,有着象征主义的寓意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杨老的这幅杰作与历代名家相并而为我国优秀工笔重彩花鸟画之瑰宝,是当之无愧的。古代的许多画家也常把雁作为描绘的题材,如清代的边寿民就是以画雁见长,但与杨老的〈群雁来归》图较之,其立意、其意境、其构图、其神韵是远远不可及的。 先生不仅有传统绘画的线描功力,又有西画造型的高超技艺,因而他画的雁千姿百态,有变化而不雷同。一百只雁表现在一幅画面上,若不采用西洋画的透视方法是很难处理得当的。同样是雁,也有主次之别,并不平分秋色,而是把正面飞下来的五只,作为主要描绘的对象,画在画面的重要位置上,占有较大的空间,其它则由远及近,由小及大,由上及下,从虚到实,采取从正面直飞而来,突出表达了‘归”字的主题,同时扩大了空间深远的效果。下部的芦塘里还有数只雁已先落了下来,即已先归,安祥自得,有的仰望,有的展翅,如似等待着正在归来的雁群,形成上下呼应的热烈气氛。洁白的雪花,洒落在苇叶上,而芦苇则大胆地采用了写意方法,更感豪放,加强了用笔的粗细对比作用。一两朵盛开的朱砂山茶隐现在苇丛中,不但巧妙地点出了大地回春之意,同时更增加了画面的色彩效果。这幅画在色彩的运用上,以储石色为主调,再加上雁翅的黑与白,显得凝重大方。另外构图的诸法则无不运用得巧妙得当。动与静、虚与实、远与近、大与小、露与藏、主与次、对比与调和、相互间的呼应,处处相得益彰。其透视还采用了高远与平远相结合的办法,使得有限的画面让人感到有无限的空间,整幅画充满丰富而美妙的音乐般的旋律与节奏感,而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这是先生对工笔花鸟画的革新贡献,也是徐悲鸿先生所倡导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绘画之可以采入者融之”的主张,在杨老的艺术实践中作出的典型范例。这里我认为还应提到的是,杨老在这幅画上并不拘于细节的描绘,工笔画是以工整细腻见长,有的同志往往误认为工笔就是细,一味在追求细上下工夫,处处着力,吃力而不讨好,忽视了整体的效果。而杨老的这幅画首先是考虑整体而不去单纯描绘细节。照传统的办法,工笔画雁必定细细丝毛,而这张画却一只也没丝,这可减去冗杂繁笔,更感精炼一体,远处的雁则干脆画成一种淡灰色,连翅都不画清楚这样正是合乎传统的“远山无树,远水无波”的处理法则,远远地隐现在茫茫飞雪之中的雁群,更感含蓄而富有意趣,比之一览无余的处理要高明得多,给观者留下了充分的联想余地,画外有画,余音袅袅,余味无穷。 中国画历来不以物象的形为满足,而是追求神韵,以求达到“形神兼备”的境域,讲究“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动人之处不在物象之形体本身,而在形象所传达的深刻感情。杨老的这幅画正是深刻地表达了以景写情的艺术境界。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