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米,台湾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对"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2007-02-03 20:45:54) 下一个
有如下解释:


◣釋義◥


義參「殃及池魚」。見「殃及池魚」條。


  ◣典源◥


此處所列為「殃及池魚」之典源,提供參考。


#《呂氏春秋.孝行覽.必己》1>
知與不知皆不足恃,其惟和調近之,猶未可必。蓋有不辨和調者,則和調有不免也。宋桓司馬2>有寶珠,抵罪出亡3>。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4>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5>也。紂為不善於商,而禍充天地,和調何益?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應劭《風俗通義.佚文.辨惑》。
(2) 桓司馬:桓魋,春秋時宋國人,生卒年不詳。任司馬,宋景公寵信之。後得罪出奔至曹國,欲叛宋,曹人反叛魋,後又逃至衛國。
(3) 抵罪出亡:犯罪逃亡。抵,當。
(4) 竭池:將池水排盡。
(5) 及:牽連。



〔參考資料〕
漢.應劭《風俗通義.佚文.辨惑》
城門失火,禍及池中魚。俗說:司門尉姓池,名魚,城門火,救之,燒死,故云然耳。謹案:《百家書》:「宋城門失火,因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魚悉露見,但就取之,喻惡之滋,並中傷良謹也。」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還有資料可供參考~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殃及池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春秋時,宋國的司馬桓魋曾受到景公的寵信,權傾一時,家財萬貫,還擁有一顆珍貴的寶珠。後來他因犯罪逃亡國外,景公想要那顆寶珠,便派人去問他寶珠的下落,桓魋隨口答說:「我丟到池子裡了。」眾人便將池水排盡找那顆珠子,但卻一無所獲,且因為沒有水,池子裡的魚都乾死了。宋景公為了要找寶珠,排光池水,使池裡的魚受到無辜牽連。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殃及池魚」,比喻無故受到牽累。另外,漢朝應劭的《風俗通義》裡,也有記載「殃及池魚」的不同故事。他寫到「城門失火,禍及池中魚」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一個看守城門的人,姓池名魚,城門失火時上前撲救,結果被燒死。但有一本《百家書》裡卻是記載:「宋國的城門失火,眾人舀池子裡的水救火,池水因而乾枯了,裡面的魚都露了出來,就被大家抓去吃。」也說明了池魚因城門失火而受到無辜牽連。



"居於宋城門附近的池仲魚,因城門失火,延及他家而活活被燒死的故事。一說指宋城門
失火,人盡取池水滅火,魚因乾渴而死。見太平廣記˙卷四六六˙池中魚引風俗通。比
喻無端受災禍連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九回:你們這件事鬧翻了,他們窮
了,又是終年的鬧饑荒,連我養老的幾吊棺材本,只怕從此拉倒了;這才是城門失火
,殃及池魚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