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混音经验总结:(不一定全不对,也不一定全对!)
几个重要的概念:
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压限,均衡和混响。
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是:混响要把高中低音分开做。
刚刚录完的声音要做一次标准化处理,这步很重要。如果有必要,也把伴奏音乐做一次标准化吧。
之后是降噪。降噪这项我觉得可有可无,甚至我不愿去做降噪。一来是因为当前 MIC 的噪声已经很小了,不开很大的音量很难发觉。另一点是降了噪的同时也会降掉许多人声的细节,以至使声音发干发涩。再者是有一点点噪声有时候会给人很温暖很真实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当前流行音乐所缺少的东西。
(降噪参见: 降噪(1): 用Waves X-Noise降噪 降噪(2):终极武器 Waves Z-noise )
降噪完成后我会加话筒模拟和电子管模拟,用来强化温暖感。(<---不一定全对!)
之后做压限。压限部分用 C4 的预置就行。如果没有 C4,那么就找一个多段的压限器。如果还是没有,那就随便找一个什么压限都行。压限后要做声效激励,L1 是我经常用的。BBE 也行,不过声音会很硬。
之后是均衡。均衡历来是争论最多的项目,许多人给出了许多不同的概念。我这里只说我的经验和喜好,我做均衡从来只是加强 6000 Hz 以上的高音区,以增加唇齿音的清晰程度和空气感,其它段均不做调整。(<---欧觉得不能什么都这么做吧, 不是很对!)
混响
国内国外许多经典的人声混响的构成:
国内的流行音乐混响偏湿,但仍然分出了层次。也就是高音区衰减的时间长,中低音区短。坛子里的发烧友制作的混响往往是中低音区衰减时间长,高音区短。这虽然合乎混响的实际情况,但会弄得声音拖渺,不够清楚。高音区衰减的时间长,就会使声音清晰悦耳,充满空气感。中低音区衰减的时间短,会使混响发干,合乎当前的流行趋势。
请记住这个经典论断:做混响时要把高中低音分开做,高音衰减的时间要长,湿度要大;中低音区衰减的时间要短,湿度要小。这样制作出的混响就接近商业声了。
经过以上的步骤,你已经能制作出来很商业化的人声了。不过除此之外还有几点需要你注意。
1)高音区的混响要加立体声增强,以扩大声场,进一步强化商业级人声;
2)中低音区的混响要尽量小,小到听不太清最好。中低音区的混响容易制造空间感,如果你想做演唱会的现场效果,那么稍大一点也可以接受。
3)必须要留出一轨干声,用来强化人声定位。
木问题,要啥有啥!
就是你那画画的作业还没作涅...
周末鱼块:)
得给您倒挂个沙发。。。再倒着上杯茶(有点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