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客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至所止, 生活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个人资料
正文

Inca Trail to Machu Picchu及Cusco周边游(三)

(2018-09-28 07:52:18) 下一个

Sept.13(Thu.)印加小道第三天: Chaquiccoha(3600m)——Phuyupatamarca Pass(3680m)—— Wiñay Wayna camping site(2680m), Walking Distance:10Km,Total Elevation Gain:80m,Down:1000m。

早上起来,山间云雾缭绕。我们在晨雾中出发向第三个山口挺进。

今天的爬升高度不大,总共不到100米。但是小道开始就一直走在山腰的悬崖边上,如果没有云雾应该是险峻异常的风光优美。不过人生难得十全十美,我们这一路走下来天不下雨就已经是十全九美了。何况云雾之中的徒步没有暴晒也是别样的迷蒙风景。

很快到达第三个山口Phuyupatamarka。浓雾中的山口,一群大羊驼挡住了我们的去路。这种看起来像小骆驼的动物叫起来却像羊,这是要我们留下买路钱的叫声?

顺便的科普:秘鲁高原上生活有四种珍奇的骆驼科动物——

羊驼属有两种:原驼(Guanaco)和大羊驼(llama,又称家羊驼)
小羊驼属有两种:小羊驼(Vicuña,又称骆马)和羊驼(Alpaca)
这四种动物彼此都能杂交,常认为原驼是大羊驼的祖先、小羊驼是羊驼的祖先。
原驼和小羊驼目前仍多是野生种,毛短色纯。小羊驼看上去像鹿,作为秘鲁国兽出现在国徽上,因其毛非常柔软保暖而珍稀贵重;大羊驼和羊驼主要是圈养种,种类种类繁多,体型、毛色与毛质也非常多变。原驼和大羊驼体型较大而壮,面部似骆驼,大羊驮殖民地以前是秘鲁的主要交通工具;而小羊驼和羊驼体型较小,面部似羊,羊驼长毛品种较多,常为取毛之用,因为毛绒绒的可爱造型,成为网友相传的草泥马典型。我们平时看到的都是llama和Alpaca。

山口下去不远处就是当地人至今仍然用来取水灌溉的一处印加遗址——Phuyupatamarka (意指“云中之城”)。这是耸立在一个悬崖边上的建筑群,下面是奔腾的Urubamba河。据说天气好的时候从这里可以看见周围好几个大废墟和海拔6300米的Salcantay雪山。可惜名副其实的是,今天云雾也太大了些,几米之外什么也看不见。

过了第三个山口后是一路下坡,据说有两千多个台阶,要下降1000多米,是著名的"Gringo Killer",对膝盖是极大的考验。大家不得不集中精神,充分利用登山杖侧着身子往下走。

对我们来说,下山的势能转化成动能总还是容易些的。中午时分,大家就快走到今天的宿营地了。在到达营地之前,路过一个名为Intipata(意指“太阳梯田”)的遗址,这是过去印加人培育和种植农作物的地方。

如今梯田无人耕种,除了路过的hiker,就是一群群大羊驼游荡其间。

今天的营地Wiñay Wayna又是一个面山面水的好地方。这里也是通过印加小道前往Machu Picchu的2D1N路线宿营地,即从海拔2100米的KM104出发,第一天就到达这里在营地住宿,第二天进入Machu Picchu。照片右边山腰间的小径就是这些偷工减料的人的来路。

营地的另一侧,有一个叫Wiñay Wayna (Quechua for "forever young")的印加遗址。这个地方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5点开放。午饭过后,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走过去参观。这是一片依山势建造在两山夹缝处的梯田和农舍,配备有完善的灌溉系统,泉水至今仍在流淌。据导游介绍,这片梯田应该是印加人为培育和改良土豆品种而兴建的。一万多年前,安第斯高原的印第安人就把野生土豆培育成一种可种植的作物,并作为最主要的食物。印第安人把这种土豆与当地的其他野生植物杂交,结果种出了不同颜色的各种土豆。聪明的印加人更是利用梯田的温度和湿度差培育出了各种耐寒耐旱的土豆。目前,全球土豆品种约为5000种,而秘鲁就有其中的2800种。每年5月30日都是秘鲁的“全国土豆日”。

昨天晚餐时,有人就好奇地问导游,“听说明天晚上最后一顿晚餐有蛋糕?”导游一本正经地说,“想什么呢?你们想想背夫怎么可能从库斯科大老远地拿个蛋糕过来?那样早就坏掉了!”。想想也是,莫不成有人文章里提到的是其它旅游公司的福利还是我们这几天在山里转脑子真的坏掉了把事情搞混了?可是今天晚餐的最后,厨师真的端上来一个蛋糕!原来导游是想给我们一个惊喜,蛋糕真的是厨师带来配料当天现场制作的!谢谢我们的厨师这几天变着花样给我们做饭,旅行社建议付给厨师的小费应该是背夫的两倍以上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帐篷正面对着Machu Picchu Mountain和山脚下的Urubamba River,因为地方金贵,宿营地很狭窄,晚上出来如果犯迷糊真可能滚下山崖。夜半时分又是一阵急雨来袭,大家在帐篷中伴着雨声和某些人的呼噜声酣然入睡,为明天最后的征程养精蓄锐。

Sept.14(Fri.)印加小道第四天: Wiñay Wayna(2680m)——Sun Gate(2730m)——Machu Picchu(2400m),Walking Distance 5Km,Total Elevation Gain:50m,Down:330m

最后的时刻来到了!导游昨天晚上要求大家3点半起床,收拾好后他率第一梯队先行出发去检查站门口排队,然后副导游带第二梯队赶来汇合。心里有事就睡不踏实,3点刚过就听见旁边帐篷的人在窸窸窣窣地收拾东西了。4点不到小分队全员到达了检查站,在门口的长条木凳上坐着要等到5点半才开门哩!暗黑之中,我借着有些人的头灯余光数了数,排在我们团队前面的还有19个人。这时,背夫送来了热水和早餐。他们也要马上收拾好所有的东西抄近路下山坐火车回去,并派人把我们的个人行李包送到Machu Picchu山下热水镇(Aguas Calientes)指定的旅馆。为赶在拂晓之前到达太阳门(Intipunku)看日出,检查站一开门,大家戴着头灯就急匆匆地出发了。在Intipunku前的一段又是需要手脚并用的陡峭阶梯。

一个多小时的急行军,大家7点不到就登上了太阳门。只见眼前赫然开朗,晨光照射之下,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古印加文明的失落之城——马丘比丘(Machu Picchu)就这样层次分明地呈现在你的眼前。

今天的雾气比较大,我们决定不必在此久留,从太阳门(Intipunku,2730m)直下马丘比丘(Machu Picchu,2400m)。回头望,太阳正从太阳门缓缓地升起。

早晨从山上远观Machu Picchu,全景。其时从山下热水镇(Aguas Calientes)坐大巴上来的游客还不多,9点以后整个遗址就会变得熙熙漾漾,和国内的景点有得一比。

16世纪中叶,当秘鲁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后,民间就一直相传:在茫茫的安第斯山脉中,有一座神秘的印加古城。300多年间,探险家们多方寻觅,均无所获。直到1911年,美国耶鲁大学教师Hiram Bingham III在寻找Vilcabamba, the Lost City of the Inca的时候,在当地几家村民的帮助指引下,在距印加古都库斯科120公里的群山之间,发现了这座被白云和密林覆盖的高原城廓。他无法得知它的原始名字,于是借用了附近一座山(即下图中后方的山)的名字,称其为Machu Picchu。“Machu Picchu”在印加语中意为“古老的山”。Hiram Bingham 至死一直以为Machu Picchu和Vilcabamba是同一个地方,1956年他去世后,人们研究确定Machu Picchu不是Vilcabamba,Vilcabamba应该在离Machu Picchu西面五十英里左右的热带雨林里。在1983年,马丘比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之一。

人们认为Machu Picchu是印加统治者Pachacuti于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鲁时都有人居住。考古发现(加上对早期殖民文件的解读)显示Machu Picchu并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贵族的乡间休养场所。围绕着庭院建有一座庞大的宫殿和供奉印加神祇的庙宇,以及其他供维护人员居住的房子。据估算,在Machu Picchu居住的人数,在高峰时也不超过750人,而在没有贵族来访的雨季就更少了。这是当年进入Machu Picchu太阳神殿的唯一入口太阳门,也是印加人典型的梯形防震设计。

Machu Picchu后面那座青翠的山峰是Huayna Picchu (年轻的山),上有与Machu Picchu的太阳神庙相呼应的月亮神庙,公园管理每天只允许400人登此山(早7点和10点各放200人)

中午时分坐Bus离开Machu Picchu下山,半小时后来到火车站所在的Aguas Calientes。在和导游约好的餐馆里吃了个成功庆祝宴,尝了尝本地的啤酒和羊驼肉。酒足饭饱之后,捡起自己的行李包坐下午3点的火车去Poroy。然后换乘AE公司提供的中巴大约8点前回到了库斯科的旅馆。小分队全体成员顺利地从自然安静的山里又回到了喧嚣繁闹的世间。壮士四日行,巾帼载荣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dahiker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oLife' 的评论 : 谢谢。我们走的是一样的,Inca Trail从第二天起路上不许有马或驴等驼队,当然有些地方台阶太陡也过不去。
toLife 回复 悄悄话 祝贺!你们也走长线啊 :) 这条好像都是靠背夫,不用驴子。
老套筒 回复 悄悄话 也祝贺你们顺利走完Inca Trail,难得的人生经历。照片上看,9月份的天气确实没有7月份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