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尔讲话:错觉与真实
(2006-11-28 01:44:14)
下一个
2006年 8月11日
英国首相布莱尔8月1日在洛杉矶宣读了一份据说是用了数周时间精心准备的演讲稿。这份演讲稿的绝大多数篇幅,都是为伊拉克战争的挫折作辩护的老生常谈,倒是结尾的一句话引起了媒体的高度注意。他说,“想一想中国,在20到30年内,肯定会是世界上的另一个超级强权。”(Think China, within 20 or 30 years,surely theworld's other superpower.)请注意,他用的是“surely”这个词汇。
这一段讲话,经由中文媒体的报道,立即在中国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一种看法认为,这是“中国威胁论”的借尸还魂,是为围堵中国制造借口。第二种看法认为,英美在故意抬高和“捧杀”中国。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国成为世界强权势不可挡, 英国人只是在实话实说。
本来,中国将成为世界超强的说法,并不新鲜。这一说法,和“中国崩溃论”如影随形,相映成趣,伴随着中国这些年走过的每一步。但这话从英国首相的嘴里说出来,就十分耐人寻味。作为一个曾经是百年“日不落帝国”的领袖,英国人对于什么是世界强权,如何才可能成为世界超强,最有发言权。无独有偶,2月28日,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内格罗蓬特也曾警告,中国稳健的军事及经济扩张,最终可能让北京取得与美国相当的超级强权地位。
应该说,这一说法并非是布莱尔或内格罗蓬特的信口开河,也非故弄玄虚,而是英美对中国发展态势的一个认真的基本判断,势必会成为英美对华政策的一个出发点。
超级强权,是指有世界领先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并具有全球性力量投射(Power Projection)能力的国家。在世界历史上,这样的国家屈指可数。
固然,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超英”,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在“赶美“,“中国制造”不但充斥世界,更从最初的衣服,鞋子,向汽车,电子等西方核心产业进发。再加上其庞大人口,辽阔地域,很容易使观者产生一种错觉。
但大并不等于强。以英国为例,这个地处欧洲边缘的岛国,从1688年“光荣革命”起,率先在世界上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启动了工业革命。英国的强盛,有政治制度的创新,经济制度的创新,技术的革命和文化的先进作为其内在的推进器。
英国霸业和文化的继承者美国,也是在全球第一个推行代议民主制度,并在架构下实施政府不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发源了以福特汽车生产方式为代表的规模生产与经营模式,并引领了现代几乎所有的技术革命。
中国是在快速发展和追赶。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称:“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末期,中国经济总量很有可能赶上德国,将达到人均3000美元左右。15年后……中国将达到人均5000美元左右,总量基本上可以赶上日本。再过30年至35年,中国人均将达到1万美元,总量将大致赶上美国。”这一切也许会真实地发生,但恰恰是在强国的最核心的要素方面,中国有致命的缺陷。在政治体制方面,现有体制对经济和社会的束缚,有目共睹,改革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在经济上,除低成本竞争外,看不到新的企业经营模式的诞生。在技术方面,更看不出中国会成为新的技术革命的下一个发源地。所以,在20,30年时间里,中国要成为布莱尔所说的超级强权,可能性微乎其微。
很明显,布莱尔产生了错觉,高估了中国。这种高估,在历史上并非无先例,如上世纪80年代,欧美弥漫着对“日本第一”的恐慌。生怕被日本“夺权”的美国祭出“货币升值”的招数,阻断了日本上升的势头。
中国不可能成为超级强权,但别人已经把你当成未来的超级强权的第一候选人。如同在中国在“入世”时,西方一定要把中国作为发达国家,从而设立了过高的门槛一样,西方的这种错觉,会使中国的发展付出额外的代价,遭遇意想不到的麻烦。从这一错觉出发,对策正在策划,布局正在展开,军舰正在派遣,人员正在部署,这才是中国所面临的真实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