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西部文脉之盛,不仅造就了一批状元以及将相和总统,还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两个著名的文学流派和一批驰名中国文坛的作家、诗人。这两大文学流派便是“桐城学派”的“岭西五大家”和“临桂词派”。
“桐城学派”是清代散文中的一个中心派别,属于当时文坛上的正统,其影响清代文坛200多年,因其创始人方苞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学派”。但“桐城学派”的真正成熟,则是在清代道光中叶以后。“复有朱伯韩、龙翰臣、王定甫、曾文正、冯鲁川、邵位西、余小波之徒,相与附丽,俪然各有一桐城派在其胸中。”(《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第733页《论桐城派》)在这7名中坚人物中,前三名是广西临桂县的朱琦(字伯韩)、龙启瑞(字翰臣)以及柳州马平的王拯(字定甫),第四名是湖南的曾国藩……朱琦、龙启瑞、王拯能成为“桐城学派”的中坚人物,主要得益于永福人吕璜的教诲。吕璜晚年辞官回乡后,主讲桂林秀峰书院,向他的学生朱琦、龙启瑞、王拯、彭昱尧(字子穆,广西平南人)系统地传授了桐城古文的“义法”,成为“桐城学派”在广西的奠基人。吕璜呕心沥血,把他的这四位弟子培养成“桐城学派”的大家。文学史上把吕璜、朱琦、龙启瑞、王拯、彭昱尧五人合称为“岭西五大家”。在当时中国文坛上有“文章其萃于岭西”之说,“语海内能文者,屈指必及之。”可见桂林西部这几位作家当时在文坛上影响之大。 清代中国文坛上最著名的文学流派之一是“临桂词派”。“临桂词派”的代表人物为王鹏运、况周颐、刘福姚,他们三个人都是广西临桂县人,是清末词坛最著名的词作家。王鹏运的词作除了严于格律外,还有重、大、拙三大特点。他填词的这三大特点,曾被推为词学的标准,为“天下所宗仰”。王鹏运著有《半塘定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从元到清词作能迅速反映国家大事且作品较多的第一人。 况周颐,他“癖词50年”,与临桂同乡王鹏运同创“临桂词派”和“重、大、拙”词学理论。主要著作有《蕙风丛书》34卷,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蕙风词》和《蕙风词话》。与况周颐同为清末四大词人的浙江人朱祖谋,曾推《蕙风词话》为千古以来之绝作。 刘福姚是广西最后一名状元,是“临桂词派”的重要词人之一。当八国联军侵陷北京,满朝的权贵大臣纷纷跟着慈禧太后狼狈逃跑的时候,刘福姚没有走。他说:“为官可以无禄,不可无骨!”他宁死不离开京城。面对残暴的侵略者,他没有枪去反抗,但他却有一枝笔去战斗。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刘福姚同著名词人浙江吴兴人、曾任礼部侍郎的朱祖谋及著名词人、临桂小同乡、曾任礼部给事中的王鹏运等人在一起,创作、填写了大量带有伸张民族正义、反抗侵略、讨伐侵略者、歌颂历史上抗御外侮、宁死不屈的英雄人物的词作品,集成一部《庚子秋词》,共收集了刘福姚、王鹏运、朱祖谋三人当时所创作、填写的词作350多首。这些作品被后来的学者誉为“反侵略文学”。刘福姚著有《耐庵集》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