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鹜者。。。

其鸣无声,其飞不能高远,日沉浮於鸥鹭之间,而默以自容。
个人资料
正文

敦煌壁画欣赏之二:本生故事画与经变画欣赏

(2008-08-02 18:17:33) 下一个
敦煌壁画欣赏之二:本生故事画与经变画欣赏



    敦煌壁画有十分丰富的内容,组成了一个立体的佛国世界。壁画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释迦牟尼故事画。是指释迦牟尼从降生到涅槃的一生的故事,我们在前一讲已经与大家一道欣赏了这一部分。

  第二,尊相画。所谓尊像图,就是宗教神灵的肖像画。最主要的是说法图。在说法图中包括:大彻大悟的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虔诚修行、自我解脱的弟子;威武勇猛的天王、力士;轻歌曼舞的飞天等等。

  我们主要欣赏本生故事与经变故事。

一, 本生故事

  佛教的教义认为,生命轮回,灵魂不死,因果报应。一个人能成佛也不是一生一世的德行就可以做到的,释迦佛在成佛前也经历了许多生、许多世的苦难磨练,做了许多的自我牺牲的善事,这些世世代代的善事积累起来,最后,才成为佛。所谓本生故事,就是讲述释迦牟尼成佛以前其它“生”中所做的各种善事。

  第一个故事:割肉救鸽的故事

  《尸毗王割肉救鸽》的故事在275窟,释迦牟尼成佛之前的某一代叫做尸毗王。人们都说尸毗王慈悲仁爱,玉皇大帝想试一试尸毗王是不是真的是这样。于是,有一天,尸毗王正在打坐,忽然,飞来了一个鸽子。鸽子对尸毗王说:“你救救我吧,有一个鹰要来吃我。”尸毗王看到鸽子实在可怜,就说:“你就在我的怀里吧,我保护你。”一会儿,饿鹰来了,要吃鸽子。尸毗王一手护住鸽子,一手挡住饿鹰。他对饿鹰说:“你要吃它,它就死了,它是多么可怜。”饿鹰说:“鸽子死了,实在可怜。但是,我不吃鸽子,我就死了。难道不可怜吗?”说得尸毗王哑口无言。尸毗王就说:“这样吧,我从身上割一块肉给你,与鸽子一样重。这样,你活了,鸽子也活了。”饿鹰同意了。于是,尸毗王找了一个天平,一端放上鸽子,一端放上自己的肉。结果,鸽子重,肉轻。尸毗王没有办法,只好叫小鬼再割一块肉,结果,还是肉轻。最后,尸毗王身上的肉都割完了,还是鸽子重,肉轻。最后,尸毗王自己跳到天平上去。这时,天崩地裂,鸽子、饿鹰都没有了。原来那是神仙变化出来考验尸毗王的。

  第二个故事:舍身饲虎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中国早期佛教最著名的故事。

  《萨埵(音朵)太子以身饲虎》是第428窟中的一个故事,这是壁画的全景。这幅图的看法是按照S形的路线去看:上图由右而左,中图由左而右;下图是由右而左。

  萨埵太子也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前的一世。这一次,他是宝典国国王的最小的儿子。有一天,国王的到山里去游玩。看到一只母虎,带着七只幼虎。母虎太饥饿了。它想吃掉幼虎。太子于心不忍。于是,叫两个哥哥回去,自己卧于虎前。只是那只母虎太衰弱了,竟然咬不动他的肉。太子没有办法,只好上了高山,用利木刺身出血,然后,从山上跳下,血肉横飞。那母虎咬不动肉,但可以舔血。当母虎舔尽血,便来了力气,吃了他的肉。两个哥哥回来找他,看到被虎吃掉,便回宫禀报。国王与王后赶到山林,抱尸痛哭。收拾残骨,起塔供养。

  第三个故事:九色鹿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很久以前,在古印度恒河边生活着一只美丽的鹿,它的皮毛能变出九种颜色,鹿角洁白如雪。有一天,九色鹿在河边散步,突然听到呼救声。原来是一个人不慎掉入河中,在汹涌的波涛中挣扎,快要淹死了。这时,九色鹿跳入水中,将溺水人救上岸。溺水人叫调达,他跪在九色鹿前说:“我愿作你的奴仆,侍奉你一辈子,以报答救命之恩。”九色鹿说:“若要报恩,就请你不要把我的行踪告诉别人。”调达对天发誓:“我要违背誓言,定遭报应。”

  这时在王宫里,国王宠爱的王后在梦中看到一只毛色奇异的九色鹿,第二天,王后托病不起。国王询问,她说:“我梦见了一只漂亮的鹿,九种颜色,其角如雪,我想用钱鹿皮作褥子,用鹿角作拂柄。你赶快派人去捕捉这头鹿。否则我会死掉。”于是,国王派人贴出告示:“谁若捕捉到九色鹿,或者报告九色鹿的行踪,我将国土分给他一半,并且给他满金碗的银豆和满银碗的金豆。”

  溺水人看到告示,背信弃义地向国王告发了九色鹿的行踪,并且带着国王的人马去捉拿九色鹿。九色鹿向国王说:“我已经是你的猎物,无路可逃,请你告诉我,是谁带你到这里来的?”国王指指调达。九色鹿什么都明白了,他向国王讲述了当初搭救溺水人和他的誓言,国王被深深感动。他斥责调达的背信弃义,并且下令全国禁止捕杀九色鹿。贪婪的王后羞愧而死,溺人也全身长疮,发出恶臭,人人厌恶,得到了报应。

  这幅第257窟北魏时期的九色鹿壁画,不但色彩绚烂,布局尤其奇特精彩。它一共八个情节,从从左右两端开始分别讲述,故事在中间结束。

 二,经变画

  所谓经变画,就是指根据佛教经典创作的壁画,或者说,以表现佛教经典为内容、以顶礼膜拜为目的的壁画。

  这类壁画在敦煌是很多的。举几个典型的事例。

  第一个故事:须摩提女的故事

  在古印度的舍卫城,有两位长者,私交甚好,他们都是家财万贯,十分富有。一位长者名叫阿那芬邸,他有一个女儿,叫须摩女,有闭月羞花之容。另一位长者叫满财,他有一个儿子。于是,满财就请求阿那芬邸答应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阿那芬邸没有答应,因为自己的女儿信奉佛教,而满财的儿子不信奉佛教。

  满财说:“信仰不同,不会影响婚姻。我不会干涉你的女儿的信仰。”

  阿那芬邸说:“小女若嫁,得先问问佛祖是否同意。”

  于是,他焚香禀告释迦牟尼,佛说:“须摩女嫁到满富城,可以弘扬佛法,婚事可行。”

  婚礼后的第二天,来了许多神仙。这些神仙,征服了全城的百姓,大家都皈依了佛教。

  第二个故事:维摩诘经变

  在佛教中,修行的人可以出家,成为我们俗称为和尚的僧侣,也可以不脱离世俗生活在家修行,这就是居士。在古代的印度,最著名的一位居士是维摩诘。他不但精通佛法,而且口才极好善长辩论。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维摩诘成为了中国历代文人学士的偶像,深受推崇。

  据佛经记载,一次维摩诘生病在家修养,许多人都去探望他,维摩诘便乘机为他们说法。释迦牟尼知道维摩诘装病,就派十大弟子、四大菩萨前去问病。谁都知道维摩诘的辩才,没有人敢去。最后,释迦牟尼派以智慧著称的文殊菩萨去。于是,文殊菩萨就在菩萨、弟子、天人的维护下,浩浩荡荡地去探望维摩诘。探病期间,文殊菩萨和维摩诘就佛教问题展开了探讨和辩论。这个故事因为精彩激烈而常常入画。维摩诘也常常被画家们塑造成病中辩论的形象。

  第220窟画中的维摩诘坐在胡床之上,身批氅裘,手中挥着拂尘。他的身体微微前倾,双眉紧锁,双目炯炯有神,似乎正于对面的文殊菩萨进行激烈地辩论。比起周围的其他人物,维摩诘的皮肤,尤其是面部皮肤因为用红色进行了晕染,立体感很强,有种呼之欲出的感觉。这个形象和画家们通常创造的病态的维摩诘大相径庭。与其说这是古代印度的居士,不如说是中国魏晋以来清谈的名士的艺术概括。实在堪称传神的人物形象艺术珍品。

  第三个故事:西方净土变

  所谓“净土”,就是指佛居住的土地,它庄严、洁净、美好。这块土地,也叫做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是相对于“秽土”而言。所谓“秽土”,就是指世人所居住的土地,它充满了污浊。如果一个人,通过修行,来世可以降生在净土世界。

  佛教传说中有一位叫阿弥陀的佛,他统治着西方的极乐世界。凡是虔诚地尊信他的佛教徒,以后都可以来到极乐世界生活。这种对阿弥陀佛的信仰,在我国古代极其盛行。所以,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描绘也是最经常出现的佛教绘画题材。

  第320窟的盛唐时的《西方净土变》正描绘了极乐世界的场景。

  第四个故事:飞天

  婀娜多姿的飞天已经成为敦煌壁画中的典型形象,身体修长,姿态优美,衣裙飘拂,手捧果盘,飞翔于天际。

  飞天是敦煌壁画中另一个十分优美的形象。他们是佛教传说中的天人,常常在佛说法时飞舞在空中,伴奏出美妙的音乐,抛洒美丽的鲜花。飞天,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中音乐舞蹈之神。

  第285窟的西魏时期的飞天。他发髻高耸,身材窈窕,左臂垂在一侧,而右手则放在嘴边,仿佛正合着乐声歌唱。飘逸的长裙和流动的浮云,更衬托出他轻盈美丽的身影,具有浓厚的汉地风格。

  第303窟的隋代壁画中的飞天形象。飞天的头饰及长裙飘拂上扬,似乎是刚从天宫徐徐下降而来。他的臀部上翘,双腿屈膝,与唐代舞俑“S”形、“三道弯”的舞姿非常相似。

  第431窟初唐时期的飞天。他飞翔的姿态极其优美,身体修长,而衣裙飘带随风舒展,勾画出一个横空飘游的飘逸形象。

  唐代的飞天可以说已经达到了飞天形象的优美顶峰。这幅图位于第39窟,是盛唐时期所绘。我们能看到飞天身上的衣饰花纹反复,质地华美。随着他飞舞的身体,衣服和飘带轻盈而舒展地围绕在身旁,表现出一种极度的优雅的旋律美。天空中的流云和作为底色的花朵,也无不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神奇意境。盛唐的飞天也正是唐代文化鼎盛的一个侧面反应。

  总之,敦煌飞天是中国人物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她介于似与不似之间,介于现实与理想之间,是动人的艺术形象。他使佛教说法的场面,在暗淡中有了色彩,在严肃中有了活泼,在静止中有了运动。

  如果说,敦煌艺术是东方艺术集大成者。那么,飞天就是敦煌艺术集大成者。

  敦煌壁画是佛教艺术的珍品;是中国艺术的珍品;是东方艺术的珍品;是世界艺术的珍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