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鹜者。。。

其鸣无声,其飞不能高远,日沉浮於鸥鹭之间,而默以自容。
个人资料
正文

墨点无多泪点多--八大山人艺术赏析

(2007-12-22 16:32:23) 下一个
墨点无多泪点多--八大山人艺术赏析

  《中华文明大讲堂》之《中国绘画鉴赏》

  一,八大山人是与梵高齐名的中国艺术家

  八大山人,明末清初艺术家,真实的名字叫朱耷,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第十代孙。八大山人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就像梵高在西方艺术史上的地位是一样的。

  梵高与八大山人确实有许多共同点:

  第一,梵高与八大山人都是划时代的伟大的艺术家。

  第二,他们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三,梵高与八大山人都被社会所排斥。

  第四,梵高与八大山人都有精神病。

  凡高与八大山人有什么不同?我们从凡高的作品中,感到扑面而来的是火一样的激情,痛苦隐在激情的烈火之中。而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感到扑面而来的冷漠、孤独和痛苦,感到在八大山人的内心深处,是一座冰山。

  八大山人的一生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二、出家为僧的时期

  这个阶段,从23岁--55岁,即1618--1680年。他当了22年和尚。

  明朝灭亡后,1644年,就在朱耷19岁时,也就是崇祯17年3月19日,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亲手杀死了爱妃和女儿,在景山上吊死了。崇祯的死,标志着明朝的灭亡。这对于八大山人来说,是毕生的痛。他时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记下这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崇祯死后,清兵入关, 1645年,朱耷20岁,南昌陷落,朱耷家中90余口人全部被杀,只有一个人幸运逃出,他就是八大山人。他在荒山野岭中避难。后来,他被人救到一个庙里。

  于是,八大山人23岁,剃发为僧,僧名传綮。八大山人在这个时期的绘画,主要是写生画。例如,《西瓜》、《芋头》、《石榴》、《水仙》、《草虫》等等。八大山人这个时期作品的总的特点就是写实。一个小虫,一片叶子,都画得栩栩如生。但是,对情感的表现是不够的。所以,八大山人对这些作品是不满意的。他认为,太过于写实,影响了情感的表现,他为此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

三、还俗矛盾期

  这个阶段,从55岁到65岁,即从1680年-1690年。

  八大山人回到了南昌,以后,我们不知道八大山人这时的生活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化,八大山人疯了,后来经过一年多的调养,才恢复正常,又开始了作书作画的生涯。

  这时,八大生活发生了转折。表现在:

  首先,他靠卖画维持生计。其次,他开始使用"八大山人"这个名字,称自己为"驴"或"驴屋"。再次,他不说话了。他大书一个"哑"字贴在门上。最后,他对投靠清朝的官吏更仇视了。江西巡抚宋荦深深地为八大的绘画和诗文所折服,迫不及待地想见到八大山人。八大山人讨厌他,便于1690年画了《孔雀竹石图》,题写了一首著名的诗:

  孔雀名花两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

  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

  这首诗,就是讽刺宋荦的。在宋荦的府内,就养着一对孔雀,府前有一块竹屏,有时也画几笔兰竹。诗的前两句都由此而来。后两句是讽刺清朝官员奴颜卑膝的丑态。所谓"三耳"有一个典故。说一个奴才,叫"臧三耳",人都有两耳,而奴才要有三耳,一为主子打听消息;二为精细地领会主子的意思,才能把主子侍候得好些。最后一句是说,大臣上朝,是在五更,但是,大臣怕晚了,到二更天就坐着等待了。好一幅奴才像!

  这幅把宋荦搞得哭笑不得的《孔雀竹石图》,却成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名作。

  八大山人在这个时期绘画的总的特点是对情感十分露骨、率直的表现,过于直白。


  四,艺术成熟期,65岁-80岁,1690年-1705年。

  这个时期,八大山人画了许多禽鸟图,表达了蔑视,仇视,傲视,逼视,怒视等情感。总之,八大山人有多么复杂的情感,鸟儿就有多么复杂的情感。

  《鱼鸭图》那些鸭子,睁着大大的白眼。中国人说,青眼看人,是表示尊重;而白眼看人,是表示仇视。

  《莲塘戏禽图》,提起鸟儿,总给人以美丽、活泼的印象。但是,这两只禽鸟,黑色的羽毛,睁着大大的怪异的眼睛,在看人,多少有一些恐怖。这两只禽鸟,好像有仇恨。那是怒视。尤其是左边那只,好像有进攻的姿态。

  《荷花翠鸟图》。这只鸟,低着头,闭着眼,虽然立在孤立的芦苇杆上,但怡然自得,旁若无人,不管不顾,好像在养神。那是蔑视。

  八大山人画的鸟是这样的,他画的鱼眼,就像他画的鸟眼一样,表现了复杂的情感。同样有仇视,有怒视,有傲视,有蔑视,有逼视。

  就在八大山人完善自己的艺术时,在中国绘画史上一件美谈产生了。

  那时,八大山人在南昌,石涛在扬州。扬州是繁荣的艺术市场。画商到南昌去,取八大山人的作品到扬州去卖。这样,石涛逐渐知道了八大山人。但是,他以为八大山人已经不在人世。后来,石涛得到了一幅八大山人画的《水仙图》,他为这幅图画而欣喜、震惊,他确信八大山人还在人世。

  1696年,石涛写了一封信给八大山人,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1699年4月,八大山人从南昌出发去扬州,两位伟大的艺术家终于见面了。以后,他们又合作创造了《兰竹双雀图》、《艾虎图》等等,留下了中国绘画的一段佳话。

  主讲人:杨琪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