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东进 上海总部的筹备工作已敲定
(2005-01-29 10:19:59)
下一个
“2005年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下简称“人行上海分行”)要全力配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筹备工作。”1月20日,人行上海分行行长胡平西在上海分行举办的分行工作会议上一锤定音。是次会议汇聚了浙江、福建和上海的分支行长以及各部门的领导。
胡在讲话中同时传达了央行成立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初衷:“为了更好地贴近金融市场一线,整合资源,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有一个不引人注目的细节是:当天下午,人行副行长项俊波出现在人行上海分行,并与部分县支行的行长进行了座谈。
会上没有公布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领导人选。
促进长三角协作
业内人士透露,胡平西在会上提到的“整合资源,提高运行效率”,一方面是针对外部资源,从市场获得更真实的信息,供央行做决策;另一方面还涉及到央行内部资源的整合。
“今年人行上海分行将与南京分行探索推动金融一体化。”这将是胡平西今年的主要工作之一。
而在这背后,则是央行机构设置的尴尬。长三角经济金融越来越密切,而作为行使央行职能的中国人民银行,却在这里有两个大区行:南京分行辖管安徽、江苏;而上海分行则分管上海、浙江和福建,完整的市场被割裂成两块。
上海总部的成立将从更高的层面来协调两个部门,从而促进长三角甚至全国人行系统的协作。
按照计划,成立后的上海总部将成为一个副部级机构,届时将调任一位副行长级别的官员来负责。
这意味着上海总部将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主决策权。据业内人士介绍,分设后,在上海总部的职权范围内,它将独立行使相关职能,如组织全国的系统检查、召开全国范围内的会议等。
胡平西在会上传达了上海总部的主要任务——除了行使央行职责外,还将负责统一协调人民银行在上海的机构及代管机构。按照计划,上海总部的设立只是在有关业务和人员的区域调配,不涉及人民银行的机构和职能调整——也就是说,上海总部和人行上海分行将建立隶属关系,上海分行和上海总部虽然在同一个楼里办公,但是仍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再推上海金融改革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筹备无疑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相呼应。
上海一直致力于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目前已经汇集了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达2988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总资产和总负债均占全国外资金融机构总资产、总负债的50%以上。在要素市场,上海已经建立起包括证券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在内的层次比较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国内金融市场体系最完善的地区。
截止到2004年12月底,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2.61万亿元,约占全国银行业同期资产的8.3%,比上年同期增长14.6%,高出全国1个百分点。各项存款余额达19994.0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4972.01亿元,占全国存贷款规模的1/6强。
然而,上海虽然积聚了大量的金融资源,但是金融中心总的发展速度却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央行上海总部的成立,显然将更好提升上海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而且,人行上海分行除了全力支持上海总部的筹备外,还有几项重要的工作要完成。这些工作也将成为上海总部筹建的一个注脚。
首先就是中央信用信息基础数据信息库落户上海。这个囊括公司信用与个人信用的全国数据库在上海安家,将进一步推动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地位。
其次,完善支付体系。按照人行上海分行的计划,今年将完成票据交换系统改造,扩大区域票据使用范围,畅通中小金融机构结算汇路,加快区域内资金到账速度。同时完善可疑交易报送机制,建立可疑资金交易数据库,加强对反洗钱可疑交易的监测分析。
再次,建立和完善存贷款定价机制和利率风险管理制度,努力用好用活利率浮动政策。在2004年第四季度全部金融机构新发放人民币贷款中,执行上浮利率的比例为37.5%,比上半年提高15.8个百分点。今年人行上海分行计划推进长期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并利用贷款利率上限放开政策,建立贷款利率风险定价机制。同时探索运用存款利率差别定价,加强主动负债管理,适度控制信贷资产过度膨胀。
央行职能再完善
在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筹备在央行明确后,谁来执掌上海总部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央行副行长项俊波,行长助理易纲,胡晓炼都曾被传将到上海负责上海总部。
从个人背景看,这三个人各有所长。
易纲,1986年美国伊利诺大学经济学博士,1997年进入央行,任职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后来是货币政策司司长,去年升任行长助理,是周小川所看重的专家型官员。
胡晓炼则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后担任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分管外汇管理工作,去年与易纲同时升任行长助理。
项俊波去年8月9日加盟央行,项是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在此之前,他一直从事审计方面的工作。
在1996年调任北京、担任国家审计署之前,他一直在审计署唯一直属本科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工作并且官至学院副院长,那时他就已经是著名的审计专家。到了审计署后,项先是出任人事教育司司长,并于1992年3月被正式任命为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
无论最终哪一位人士领军央行上海总部,都预示着中国央行沿革继续按照决策层的设想前进。
回顾人民银行的历程,我们发现1948年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在50多年后,一直处于变动完善之中。
1952、1953年,中国形成了集中统一的金融体系,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管理和货币发行的机构,既是管理金融的国家机关又是全面经营银行业务的国家银行。1953年开始建立了集中统一的综合信贷计划管理体制,即全国的信贷资金,不论是资金来源还是资金运用,都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掌握,实行“统存统贷”的管理办法将银行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成为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
1979年-1983年,央行开始第一次重要变革,由国家银行体系过渡到中央银行体制,这期间,从中国人民银行分拆出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外汇管理局等金融机构。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作出决定,从1984年1月1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央行职能。
1998年,国家再次做出重要决策: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改革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撤销省级分行,设立跨省区分行,这个管理模式延续至今。
2003年,按照《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和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并和中央金融工委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这次变动后,人民银行新的职能正式表述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
至此,央行的名号才实至名归。然而,央行依然在为自己的理想版图设计央行的布局。
人行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为完善内部组织机构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人总行近期已经成立了5个协调委员会:改革协调委员会、战略规划委员会、国际储备协调委员会、金融产品协调委员会、分支行工作委员会。
迈向“美联储”猜想
上海分部的筹备,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央行执政思路的猜想。而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央行比较倾向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操作思路。
业内人士评价,央行行长周小川一直比较推崇美联储的分置模式,上海总部的设立应该可以看作是央行分置的进一步尝试。
虽然胡平西在讲话中没有透露即将搬迁到上海的具体司局设置。但根据记者了解的情况,搬迁到上海的总行机构主要为市场操作层面的部门,如征信管理局、反洗钱局等等7-8个司局。而有关货币政策制定的部门则留在北京专司其职。
将市场层面的部门与负责货币政策决策的部门分开,不仅说明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经济金融对央行的重要地位,也可以看出其改革的大致路径。
在银监会成立以后,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越来越受到强化和重视,人们也期望它能向美联储一样独立执行货币政策,不过从此前很多决策的出台情况来看,央行决策的独立性一直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职能一直是央行的梦想。在去年,央行就使用了除汇率外的大部分货币政策手段来实现其调控经济的能力,今年宏观调控能力依然放在周小川工作的第一位。
现在,上海分部的设立显然是有意将货币政策与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独立开来。同时,“贴近市场”也是为了更好的了解经济金融动态,也更有利于央行做出决策。
在央行市场层面的部门南迁上海之后,央行显示了其“大模样”。许多人士接受采访时都认为:这是美联储模式在中国的翻版。
“美联储是什么?它只是一个委员会,具体的操作全在下面的联邦储备银行。”在银行界人士看来,上海分部的作用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相若。
美联储全称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它是一个设在华盛顿的中央独立机构,由理事会和12家联邦储备银行组成,其核心是联邦储备理事会。从1913年成立至今,美联储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担负着发行货币、代理国库、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职能;并运用公开市场业务、银行借款贴现和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率三大杠杆控制着美国的通货与信贷;同时还起着“最后借款人”的作用。
对比美联储,上海分部成立后,留在北京的央行颇类似于美联储的核心机构——理事会的角色。
如果从这个层面看,人行上海分部的设立不是沿革的结束,而仅仅是开始。(本报记者黎稚平上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