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IT市场七大变迁:芯片产业燃起中国话题
(2005-01-23 11:44:43)
下一个
作者:谢少常
引言:
尽管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2005年的全球IT市场将呈现出七大发展态势,这些态势会使这一年值得深刻记忆。
正文:
每到年末岁初,媒体和分析家就开始帮助人们梳理思路,总结过去,放眼未来。
"预言"多了,不免有些"恶俗".但人们对前景的担忧,依旧使得预言文章最有点击量。《商业周刊》组织这个预测,也属于每年例行公事。文章认为,相比2004年,2005年的全球IT产业当更可圈可点,因此,也是IT公司"利涉大川"之时。这种趋势,已经在近期就表现出来了:惠普整合了PC和打印机部门,英特尔更是大刀阔斧地重组了自己的部门,取消了通讯产品部门,增加了数字家庭等"时髦"的产业群组。
多数积极的分析家预测,明年风险投资商在技术市场上的投入,将有两位数的增长率。而消费类电子产品(如液晶电视)和无线技术(如Wi-Fi)更是明年IT圈的鲜亮点。分析家还预测,由于集团消费能力疲软,使得企业市场将乏善可陈。另外,由于中国IT产品对全球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价格竞争也将更为激烈。特别是新联想,很可能具备温州人卖鞋的热情,来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
众所周知,2004年的IT市场已然有不少亮丽风景:企业在IT花费上有所增加,某些领域增长5%;风险资本再次向新兴IT企业家提供"弹药";科技雇员数量增加;科技股也度过休眠期,走出低迷。
下面,就是该刊对未来技术市场的7个预期。
科技股:价格回归价值
上世纪90年代末的几年,投资商们相信,科技股的增长速度将始终比别的板块要快,甚至到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时,依旧有人迷信已经被神话的科技股,因为人们相信,那些科技股的领头羊,如思科、微软、英特尔、Dell等,不会疲软。但接下来的三年痛苦时期,这些领头羊股票也难以坚守底线。尽管科技股的价格在回归,但科技股依旧是整个股票市场最"昂贵"的股票。按照标准普尔的数据,信息科技股票平均的股价-收益比率(p-e)为22,而其它股票为17.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年,依旧很高,其中:微软的p-e为36,Dell为33,思科为20.
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投资商对这些科技股票采取的忠实的购买-持股策略,投资商们看好未来的发展。但科技股价格虚高必然会得到改变,2005年,科技股的价格将向其实际价值继续回归,或者过程更快。换句话说,指望科技股有什么大的发展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对于那些科技股的忠诚持有者无疑是痛苦的。
目前,科技股的收益增长率已经落后于其它领域了。去年第四季度,标准普尔500中科技股收益只同比增长了15.4%,是2002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值,仅仅比标准普尔500的平均水平(15%)略高。按照有关预测,2005年,技术股收益仅仅会增长13%,比标准普尔的平均值10.5%好不了多少。好在去年前三季度,技术股票的收益涨了43%,而标准普尔500为20%.尽管如此,科技股票的价位虚高依旧显得"惊险".
有分析家认为,由于不少科技股的交易价格正在逐步回归到其实际价值上,只有很少的科技股(如Google、Apple和Autodesk)在价格上稳固增长,因此,资本会越来越集中到为数不多的房间内,于是,不可避免地,那些被追捧的股票也必然陷入价格虚高的漩涡。
好在,多数投资商已经在科技的神话梦想中醒来了,他们已经不愿意做投入多、收益少的交易了。于是,在2005年的第一周交易上,科技股整体下滑6%,而标准普尔500整体降幅为2%.按照美林TechStrat的分析,尽管科技股出现整体下跌,但目前投资科技股的时机依旧不对,原因是,科技股的收益情况不会在今年出现明显好转,价格依旧虚高。
根据美林的一项调查预计,2005年整体IT消费将同比增长3.9%,但2004年的增幅为6.3%。而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一个市场,美国商务部预计美国政府机关在IT花费上正在降低。而这种征兆很可能是全球范围的。
风险投资:不再有"恐高"症
虽然科技股虚高,但风险投资商对科技产业的投资并不会减少,特别是对那些有希望的新兴公司、新兴技术的投资将会增多。以前,由于在互联网上的投资大多血本无归,因此,不少VC患上了"恐高"症。但Google等在股票市场的出色表现,让投资商们感觉到,技术投资还是大有可为的。
一些迷信的投资商认为,风险投资大约10年一个轮回。10年前,投资商们对技术市场的投资获得了巨大回报,如今,这个轮子又转回来了,新的科技投资良机已经浮现。
实际上,本刊曾经报道过,风险投资重新对科技公司的投资找回信心,至少是一年前的事情了。经历了科技产业的大起大落,风险投资商们似乎建立了新的风险投资评估机制,这种机制虽然谨慎,但并不消极。
至于投资的方向,2005年是不是还会延续过去的态势?几年前,新兴技术公司只是做些"查缺补漏"的工作,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技术出来。而在搜索引擎、门户网站上的投资似乎也没什么新的机会了,但"专业门户"等方面的投资会不会轮回?但分析家认为,尽管在垂直网站上的投资有增多的趋势,但由于以前存在的很多问题(如在线交易安全、带宽等)还没有得到解决,在网站上的投资依旧将是小规模、试探性的。
2005年,分析家认为,在数字家庭、纳米技术和可替代能源上,将有更大的投资,并将引发出革命性的变化。以前,为大公司提供设计软件一直是风险投资商们赖以熟睡的温床,现在,温床上难再有什么新花样出来,因此,风险投资商不可避免地要选择新的机会。要知道,风险投资商都是玩心跳的,一个缓慢但稳固增长的区域,并不是他们理想的田地。
技术雇员:数量增加,薪资平稳
尽管技术市场在2004年依旧会不太平坦,但整个产业的就业人数会健康增长,只是,预计今年技术雇员的薪水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2003年以前的几年中,大公司裁员的消息此起彼伏,少则一千,多则几千或上万的裁员随处可见,技术雇员人心惶惶。去年,这种"血腥"状况已经缓解,今年,将会在"矫枉过正"的基础上出现亮色:技术雇员数量有所增加,但薪资水平不会有什么起伏。
去年,美国技术市场新增加了3.5万个工作岗位,其中1万个岗位是在12月出现的。
据相关调查公司的数字,由于技术公司拥有了更多现金、资本和信心,因此,今年全球技术产业将新增21.4万个工作岗位,这是继2000年来的最大增长。但是,整个技术雇员的薪资水平并不会增加,原因是来自印度和中国等地低工资地区的竞争越来越多,以及外包市场的活跃,使得"物价"得到平易。甚至,有些机构预测,由于印度和中国等地IT人才的迅速增加,以及这些地区对全球IT业影响的增加,可能使得全球技术员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有所降低。这种状况已经在2003就有所出现,当年,Institute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s Engineers的成员的年薪是9.95万美元,比2002年10.1万美元下降了1.5%。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调查,美国电子工程师2003年的小时平均工资是37美元,比2000年有9%的增加;但这个增幅已经今非昔比:1997年的小时工资为29.24美元,到2000年的33.94美元,有16%的增长。
按照有关统计,1996年到2000年,技术领域平均每年新增35万个新岗位,且薪水水平每年平均至少上涨5%到10%.专家预测,今后5年,技术领域的工作岗位每年会新增14.5万个,但薪水整个上涨不会到5个百分点。
这些新增的工作岗位不会平均分布到每个领域内。计算机制造和电信领域将保持目前的员工数量,甚至有所降低。去年,联想收购IBM PCD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计算机制造业将向高效、集约化方向发展,不会无限度地扩展员工数量。
在5580亿美元的信息技术服务市场,将是整个技术市场最大一块蛋糕,据Kennedy Information预测,该市场规模今年将增长5.7%,而2004年的增幅是3.3%。与此同时,今年技术服务领域的雇员数量将增加15%到20%,与去年基本持平。
其它雇员增长的热门领域包括软件工程和互联网服务。微软声称今年将新增6000到7000名新员工;Google虽然没有发布正式的雇用信息,但在其网站上却有几百人的招聘明细,这家搜索引擎公司2003年的雇员数量是1600人,到目前几乎翻了一倍,达到了3000人。电子商务网站Priceline.com预计今年的雇员数量将增加20%,新雇员来自招聘或者收购。
此外,由于全球化趋势明显,公司不论大小,都需要考虑全球策略,因此,未来技术员工的跨地区流动性更大。外包依旧是今年技术市场的主要亮点之一,Kennedy Information 预测,离岸技术服务市场今年将增长25%,至242亿美元;而2004年这个市场的增长幅度是26%。
无线:进入更实用阶段
由于新的应用和设备的增生扩散,无线宽带将成为企业和个人应用的必需。《商业周刊》列举了美国一所医院在短短3个月内,就部署了先进的无线应用的案例。该医院采用的是基于Wi-Fi的技术,它以很低的成本使得该医院成为基础设施先进的典型。
但Wi-Fi系统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能耗过高,这是今年要解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在美国,公共Wi-Fi热点数量超过了10万个,并还将迅速增多。预计,今年新的商用和个人用无线设备也会花样频出,包括Wi-Fi蜂窝电话和医疗设备。
消费类电子市场的活跃,给予Wi-Fi更大的存活空间,这种功能如今已经被添加进了数码相机、便携音乐播放机和电视等很多CE设备中,当这些设备足够多时,新的应用也会跟进,例如将MP3播放机中的曲子转到电视上,或者把数码相机上的照片传到投影机上等。
而英特尔公司今年对于Wi-Fi的工作热情放到了数字家庭上,它会激励它的合作伙伴生产出更多基于Wi-Fi的小玩意。
三星一位高级副总裁说,到2005年中,所有主要的手机制造商都将推出带有Wi-Fi功能的产品,而无线运营商也会推出相关的增值应用。就连思科也进入了Wi-Fi手机市场。而下一步,是将无线宽带技术与目前的移动网络进行互联,这已经不是新概念了,但会吸引很多IT公司的眼球,因为,虽然电信业也不是很景气,但依旧是IT公司非常向往的地方。
但显然,Wi-Fi应用才刚刚开始,未来会怎么样,还有不少悬疑。
高技术电视:每个人的想往
在电视产业,目前正掀起了一个"完美风暴",新的高科技电视将彻底把老式的大盒子扫入历史的垃圾箱。
最近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消费电子展(CES)上,高科技电视制造商纷纷亮出了看家本领,它们要把更轻薄、更悦目、价格更合理的平板电视推向市场。LG推出了71英寸的液晶电视,售价仅仅5万美元;而三星推出了80英寸的等离子电视,售价仅为3.9万美元。
但在花里胡哨的展示厅以外,平板电视制造商正进行着一场更激烈的竞争。
根据市场调查公司iSuppli的说法,目前平板电视的争夺战集中在30英寸到50英寸的产品上,这个区间的产品利润高、销量大。预计这档产品的价格今年将激烈下滑30%,也就是说,下个节日促销时期,某些型号的产品的价格将低过1000美元的大关。为什么价格会有如此大的降幅,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些来自中国(包括台湾)的低价格产品将大大冲击国际市场。
这种趋势演化的最终结果,就是普通百姓也能看上最酷的电视了。到2005年底,一些台湾制造商将销售售价999美元的32英寸液晶电视,iSuppli预计,标准分辨率的42英寸等离子电视的价格,也会滑落到2000美元以下,而高清晰度的产品会在3000美元以下,一般32英寸的LCD电视将为1500美元。
现在,不同的电视技术盘踞着自己的尺寸范围:液晶电视主要占据30-39英寸产品,等离子的在40-50英寸,而背投电视则只有在巨幅电视上寻找生存空间。
很多厂商看好液晶电视的未来,尽管与等离子技术相比,液晶产品还有某些不足。夏普和LG- Philips都建造了新的液晶电视工厂。最近,一直把重点放在等离子电视上的索尼公司,也于1月7日收购了一家台湾液晶厂,耗资1.76亿美元。
不像等离子电视那样各家有各家的标准,液晶电视则遵循业内统一的标准,元器件也是通用的,因此,每一"代"新工厂都会引导新一轮降价潮。这与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规律一样。并且,液晶电视的制造商和零售商也会像IT的商家一样,不会无休止地追求高利润。
去年,一度看到许多LCD型号供应过度,原因在于,30-37英寸的液晶屏的价格,与42英寸等离子的一样,那么谁还会买液晶呢?但分析家认为,今年这种状况将根本扭转。
由于数字家庭概念的普及,高技术电视与电脑系统的协调工作也将成为主要趋势。这也给那些IT厂商提供了一个走向家庭娱乐设备市场的机会。
软件市场:检验合并成果
的确,大的越大,大船抵抗风浪的能力的确强,但这并不意味着,靠合并壮大是解决目前软件产业低迷的正确方案。
岁到2004年末,软件产业出现了猛妖恶怪式的收购:经过18个月(正好是摩尔定律的一个周期)的艰苦追逐,Oracle终于拥有了昔日竞争对手PeopleSoft,代价是103亿美元现金;此后,安全软件厂商Symantec宣布与存储软件公司Veritas合并,股票交易价值135亿美元。
于是,华尔街的分析家有更多理由认为,今年将有更多大牌软件公司张开侵吞血口,这些厂商也许是对的,但投资商们则希望它们的行动是错的。很多投资商认为,通过购并来解决产业不景气问题,只是短期内能取得一些成效,长期看,对整个软件产业发展没什么帮助。
两家大型软件厂商合并也许是机智之举,但要将两家的技术完全融合却是十分困难的,其结果是,合并后的公司在销售、支持、开发等方面出现大量冗员,难以实现公司节约成本的初期设想,最终导致合并不能"圆满"成功。
软件公司的合并往往比硬件公司的合并更困难,最终导致1+1小于2.当初,IBM收购莲花,实际也远远没有得到预期效果。
很显然,Ellison感觉到,面对软件产业缓慢的发展步伐,最好的存在方式就是使自己更大,做事更快。今年,预计软件产业将增值6%,这与上世纪90年代的两位数成长速度不能相提并论。对此,软件厂商不得不出此收购下策,而没有别的更佳对策。
但考验接踵而至,据悉,已经有一些别的软件厂商在挖PeopleSoft人才的墙角,原因是,不少被合并的公司的天才人员对自己的新老板不满意。而对于软件公司,没有比人更珍贵的了。Oracle和Symantec,真的可以留住被收购公司的主要人才吗?这是两家公司老板最担心的问题了。
芯片产业:燃起中国话题
来自中国的廉价芯片正极大地冲击着全球芯片产业,以往那些芯片巨头的市场份额很可能难以保持。
三年前,芯片巨头TI面临着困难的选择:当芯片技术进入一个新时期,这家老牌公司需要3-4亿美元升级它的工厂,但TI此时的资金拮据,于是,它想寻找一家合同工厂为自己生产产品,或者干脆将自己卖掉。但让TI苦恼的是,没人愿意买它。台积电、UMC公司和Chartered公司对TI的请求都不屑一顾,原因是当整个芯片产业利润很低时,谁愿意将半成品廉价卖给别人呢?
但中国上海的公司中芯国际(SMIC)对TI却有兴趣,并愿意冒险。在外国芯片同行眼中,中国的半导体制造商是"年轻而饥饿"的,它们"来者不拒".中芯国际很可能吸收TI的大部分业务。
按照芯片咨询公司IC Insights的数字,中国芯片工厂初生牛犊不怕虎,它们靠收购来迅速提高自己的产能,而低生产成本使得中国芯片厂有了竞争的法宝。再者,中国本土芯片市场也在急剧扩大,这为这些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今年,预计中国将使用价值约343亿美元的半导体产品,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
但是,对于那些先进的芯片技术,由于国际上对中国普遍采取的限制进口策略,因此,中国芯片制造商难以得到先进的技术。这也是中芯国际愿意同TI合作的原因,因为这样可以从TI那里拿到一些新技术。
总之,全球芯片市场更加开放的竞争将给中国芯片公司的发展提供良机。四年后,有分析人士预测,中国芯片厂将成为世界芯片业的主导者。中国的芯片比其竞争对手便宜10%到20%,没有人可以抗拒廉价的诱惑。此外,中国政府对中国芯片企业的支持策略,也是让竞争对手最害怕的方面。
目前,中国主要的芯片制造商包括中芯国际、上海SIM-BCD、吉林华微电子和华润上华科技,这些厂商将吸引大量的全球客户。去年,中国芯片业产值约24亿美元,2003年,中国芯片产量是世界总量的4%.但是,到2007年,这个数字会翻倍,达到9%.不仅中国本土的制造商在发展,中国台湾的芯片制造商也争相在中国开辟工厂。由于生产成本优势,世界其它地区的制造商也可能在中国开厂。这样,可以预料,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世界芯片生产的重要基地,并将对全球芯片产业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