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太平洋

爱情,友情,亲情,事业,健康,金钱,读书
正文

汉语在中国会成为第二语言么?

(2004-12-31 06:48:37) 下一个
一方面是中国人只有一半能说普通话,同时有四成人看不懂繁体字;另一方面,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汉语进入美英日韩等国的中小学课堂,累计37万人次参加国内外近200个考点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 这种学习汉语“外热内冷”的新闻笔者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了,记得好像是8、9月份的时候,一起有关“汉语保卫战”的误会,就大大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媒体报道说,王蒙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作的《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发言中指出: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面对母语危机,他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展开一场保卫战,云云。但随后王蒙对此即予否认,说他没说过“汉语保卫战”这样的话。 其实,不管王蒙否认不否认“母语有了危机”、“母语遭到伤害”,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实。目前,英文正用它特殊的方式挤占“汉语”的地位。在今年上海举办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上,500多名黄皮肤黑头发的学界精英出席大会。然而,这次大会上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从论文汇编到会议网站,从演讲到提问,甚至会场门口的指南,全是英文。有位香港大学的博士很纳闷:为何论文汇编没有中文?甚至有学者申请用中文做报告竟然没有获得大会主办方的同意。只有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坚持以中文作报告,成为唯一“反潮流”者。这些有着高深学问的专家学者在自己的国土上竟然不讲“母语”,这种现象可谓“天下奇闻”。难怪一位武汉大学的教授在一次讲演中不无感慨地说:汉语现在在中国正在或者已经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了。 事实上,与其说是英语的“入侵”,倒不如说是“中华母语”的悲哀。是中国人自己不把自己的语言当一回事,自己看低了自己的“母语”。学生要想拿到大学毕业证英语得过四级、评个职称也得考职称外语,也不管你是否用得上,反正你不考就评不上职称。在有些场合就连“中国”二字也懒的说了,只用“CHINA”来代替了。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的运动服上除了“CHINA”和国旗以外,“中国”这两个最具“母语”代表的汉字却无处看到。雅典奥运会时,岳母就曾好奇地问我:比赛场上那方是中国队呀!好在我还认识“ CHINA”这个英文单词和国旗这个标志,不然还真以为参加的都是外国人呢。 在古代历史上,推动一个民族的语言在国际间扩张的主要因素与其说是各地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所致,还不如说是物质文明发展不平衡所致。二千多年前,中东地区的国际交流语言是希腊语,建立这种希腊语霸权的与其说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智慧,倒不如说是亚力山大大帝统率的军队挥动着的剑与矛。为什么拉丁语曾在欧洲各地使用?原因在于罗马帝国的军团。公元八世纪,摩尔人的军队一手挥舞刀剑,一手捧着古兰经,将阿拉伯语带到北非和中东。后来,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又借助武力将他们的语言扩张到非洲,美洲和远东。他们的这些语言是跟着手持刀枪的士兵和极富冒险精神的水手的足迹扩张到世界各地的。可见,语言的传播、语言的发展与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一个民族的强盛具有不可割舍的因缘。 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她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也跟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如果说任何文化的特性都展示在自己的语言中,那么保护语言其实就是保护文化,保护母语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护育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母语卓然昭显出中华民族深沉厚重的文化“底子”。随着国际交往步伐的加快,英语固然是国际交往中的一种重要语言工具,然而,不管社会怎样发展、国际交往怎样频繁,母语绝不能丢,因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语言与民族的关系是唇齿相依、鱼水共存的关系。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我们的母语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延续着五千年的文化命脉,是中华文化永远不可丢弃的家园。丢弃了母语、冷落了母语,就会让中华民族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都将会愧对列祖列宗,成为千古罪人。 中华母语的强盛就是中华民族的强盛,中华母语的发展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国人,请讲母语吧!不要让她再忧伤!再“悲哀”下去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