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物价信号正在误导公众

(2007-06-19 11:21:07) 下一个
贺军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份CPI同比上涨了3.4%。引人注目的是,在前一段时间国内肉价、油价、蛋价、菜价齐涨的背景下,CPI数字虽然超过了央行3%的“警戒线”,但仍恰到好处地低于4%。因此,对于国内物价是否会出现进一步上涨,并引发通胀加剧,成为各界关注的问题。

我们注意到,此数字一出,国家有关部门立刻对物价上涨预期进行“灭火”。在6月12日CPI数据公布的下午,发改委、商务部和农业部三部委官员就粮食和副食品价格上涨问题表态。发改委官员表示,中国的粮食和副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国际市场价格的拉动。中国的CPI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食品类、工业消费品类和服务类价格,各占1/3。其中,后两者的价格比较稳定,只有食品类价格有所上涨,还不至于引发中国出现通货膨胀。

国家统计局高级经济师姚景源表示,“通货膨胀有温和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之分,而且一般认为6%以下的通胀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他认为,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良好,“对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来说,温和的通货膨胀是可以接受的”。姚景源还表示,现在市场上流传的“3%是加息警戒线”的说法并不权威,而且CPI增幅在年中超过3%不应作为央行是否加息的依据。

政府官员的表态指向都很一致,向市场释放了三个信号:一、物价上涨压力不大;二、没必要对通货膨胀有过度预期;三、央行不应该依据CPI超过3%来加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统计局官员认为,中国能够接受6%以下的通胀水平。按照这些信号来判断,当前国内在通胀问题上是平安无事,甚至可以高枕无忧了。

然而,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所释放出的信息,似乎正好与官员们的上述安抚相反。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工业增长偏快,外贸顺差过大,投资增速继续在高位运行,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突出,价格上涨压力加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必须高度重视,“有效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在下一步要抓的重点工作中,就是要“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在我们看来,国务院常务会议此次专门把价格上涨问题列为主要问题和重点工作,足以说明当前价格上涨的压力很大,未来引发通胀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如果这种看法不错,那么有关部门在物价问题上释放的信号,就可能会误导公众。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CPI的真实性。在5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中,食品价格上涨8.3%,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6.5%,蛋上涨37.1%,粮食上涨5.9%。根据我们从各处了解的上述各项的权重,食品类占CPI的权重为1/3左右,肉禽及其制品权重为7.5%左右,鲜蛋约为1%,粮食为3.1%。照此计算,各项对当月CPI增长的贡献分别是:肉禽及制品约1.99个百分点,鲜蛋0.37个百分点,粮食0.18个百分点,三者相加为2.44个百分点。照此计算,CPI篮子中的其他商品对涨价的贡献连1个百分点都不到,但观察现实可以发现,居住类、服务类等多个类别的价格都在上涨。

如果考虑到当前中国CPI指数编制的权数合理性问题,CPI数据所反映的误导问题可能就更大了。以住房需求为例,据了解,在中国的CPI篮子中,居住类的权重仅为13%左右,但美国居住类的权重达到38%,一般国际水平也在30%以上权重。

综上所述,政府官员出于稳定考虑对市场释放的物价信号,与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价格上涨的担心呈现出差异,这将对市场形成误导。央行等政策部门的决策,应该反映最真实的市场情况,而不应该受到误导的影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