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评: A B O U T和卡济米尔.马列维奇
[一]
卡济米尔•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于1878年2月23日出生于乌克兰基辅的一个波兰裔家庭。他大多数的童年时光是随着家庭的不断搬迁而在乌克兰的一个个村庄里度过的。直到父亲去世,二十五岁的马列维奇来到莫斯科学习艺术。在尝试过印象派以及其他的林林总总的许多现代画派后,他并不满足,而是开始寻求一种更能够表达出他的内在世界的视觉语言。这时俄国正处于十月革命的前夕,社会动荡,旧的秩序被摧毁,但更大的风暴正在孕育之中,这场革命的风暴日后将影响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成千上万人的命运。他的同胞另一个后来对西方现代艺术发生了重要影响的画家康定斯基之前离开了俄国,而他选择或者没有选择的留了下来。后来,终于将立体主义与未来主义的抽象极致化,以基本的几何图形,线条,方,圆与极少的色彩绘画,不再描绘外部的世界,而是通过至上主义的绘画表达个人内在的纯粹的情感与灵性。1913年, 马列维奇以极简的图形创作了至上主义的第一件重要作品,<<白底上的黑色方块》,标志着至上主义的诞生。他在一张白纸上用直尺画上一个正方形,再用铅笔将之均匀涂黑,这可谓是“最经济的”的艺术图形。1915年12月圣彼得堡的一次名为O.10的展览,他与十三位其它类似风格艺术家展出了三十六幅至上主义抽象画作,在告别未来主义的同时,从此,至上主义出现在艺术世界的视野里。
[二]
我是在读立的视觉作品《A B O U T》时,想起了马列维奇和他的至上主义。
A B O U T在色彩图形的简洁与形的悬浮方面,与至上主义追求画面内容简单是形似的,它的画面里只有一个点,但它并未使用至上主义以严格的几何图形的视觉语言,而手绘的,具有随机、不规则的特点,而非几何的点。 这一不同非常有意思。使绘画性质从西方的几何学变成中国的哲学。这三副作品里,第一副是浅灰近乎白色的背景下一个不规则的黑点。第二副里白色背景中间一个消逝的黑点残留的空壳。第三副是黑色背景一个残留的灰色空壳,与一些散落在四周细小的不规则的灰点。A B O U T虽然极简,但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在美国从抽象表现主义衍生出的极简主义有着根本的不同。极简主义又称极少主义,它的理念是画面最少程度的表达个人的情感,具有冷漠的特点,如极简主义的先驱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所说,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see.” A B O U T富有东方的思想,是中国的大道至简,同时是万物归于一点和以一点涵盖万物的中国的哲学,是相对性的思辨,耐人品味。
虽然A B O U T 的构图极简,但这里做了三次变化,并列观看时,它们之间就浮现出某种奇异的关联,引发人的联想。对我而言,仿佛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沿着时间之轴的演变。悬浮的实心不规则的黑点,像是一个黑洞,这一个点或许非常广大,或许是人类历史文明的凝聚,也可以说一个人的纷繁复杂的生活。所谓一沙一世界,万物归一。而残留的痕迹,则像是随着时间流逝,最终一切变成一个废墟,空壳,但也可以让人想到事物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文明的诞生,繁荣,衰落,演变,在浩瀚的宇宙间如昙花一现,所带来的伤感。Everything and Nothing,在立的这一作品里,有与无并存,终与始互成镜像。作品中的细节给人启发。譬如,白色的背景并不是绝对的空无一物纯白,而是那一片茫茫的灰白色,其中蕴含着灰度的变化。而作品名字A B O U T本身也很有意思。首先,它的单词的断开,他告诉你它的名字不再是ABOUT,而是几个字母,但同时又告诉你,它是ABOUT。同时,这个词语可以有不同理解,或是关于是什么,或是预示什么即将发生。字母之间植入的空间,在视觉上延长而产生发散,仿佛词语的意义随之淡化;可以想象,如果空间无限延展,它的意义不再存在,只是散落在空间的符号。
[三]
而马列维奇的命运颇为坎坷。因为和康定斯基不同,他留在了俄国,后来,苏维埃革命成功,他就生活在前苏联的时代。1924年斯大林掌权并实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后,艺术家失去了艺术创作的自由,所有非写实艺术都被禁止。就像我们今天的许多中国人仍然只能接受传统的写实主义,苏维埃政府唯一允许的绘画方式也是现实主义的传统写实绘画。马列维奇的职业生涯则就此陷入了困境。
在1933年的一幅自画像中,他以这种斯大林唯一允许的方式画出了自己,但在照片上签名的是一个很小的黑白相间的正方形。这种几乎沉默的潜隐的表达与他开创的至上主义不失为一种呼应和延续,让人想起在十月革命前,马列维奇在一封信中曾写道:“在1913年,为了使艺术摆脱现实世界的沉重压力,我以广场的形式避难了。”这里他所说的“广场”就是“至上主义广场”。
1935年5月15日,马列维奇在贫困、疾病和默默无闻中离开了人世。他的骨灰被埋在涅姆齐诺夫卡村的一棵橡树下,但二战时被毁。他的名字成为前苏联的一个禁忌,直到1988年,列宁格勒的俄罗斯博物馆才为他举办了纪念展,在涅姆齐诺夫卡村为他新建了纪念碑,墓碑的设计重现了马列维奇标志性的至上主义正方形。
1990年,马列维奇的国际回顾展将当时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系起来;当时两国的总统,布什与戈尔巴乔夫,都为画展写了祝福的信函,希望艺术超越语言与文化,建立起一座了解彼此的桥梁,来重建世界和平。
然而,三十年过去,世界战争的销烟从未停止过。或许,艺术拯救世界只是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甚至对于个人,它也并不能拯救一个人的灵魂,艺术只是对于个人的内心有着慰籍和滋养的价值,对于少数人的人生是必须。
而且,一个人有艺术的修养和爱慕是远远不够的。记得立在<<善良是人生最大的成功>>中写过当年的纳粹女钢琴家的事情,"只有艺术、科学和典雅的生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宣扬一种相互的理解与宽容的文化,放弃偏见和仇恨,禁止杀戮。即便我们不能去爱,也不要有仇恨。"
时至今日,马列维奇成为被写入每一本20世纪艺术史中的重要人物,公认的几何图形抽象艺术的先驱者,一位对抽象艺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艺术家。他几乎独自坚守着绘画只为绘画的自身而存在的至上主义,成为西方传统绘画时代的终结者。
马列维奇曾说过,“我感觉只有黑夜属于我,它是我想象中新的艺术,我称之为至上主义, 它们并不想制造装饰,而是想表达和谐感。"
而他的一生,仿佛就凝聚在ABOUT那个悬浮广袤白色中的黑点里,后者是那个空壳,但也是最后一幅,那是在一片黑暗中发出一点点微光。
"无论如何暗淡
我的生命仍然是一颗飞溅的火花。"
引用立的一首小诗作为结束吧。
以下为我的马列维奇肖像系列速写对他的致敬。
影云
04/2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