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呆子'之我见
(2007-07-21 12:49:35)
下一个
”书呆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百无一用是书生“,“寻章摘句老雕虫“等等词句,都是对那些死读书本脱离实际的读书人的称呼和评价。这里面牵涉着一个如何评价知识分子的大问题,学术界都争论不已。笔者在这里不想去探讨那么高深的问题,只想写写心中闪过的几个念头,脑海中偶有感触的一点想法,写到哪儿算哪儿,笔者随意,读者也请不要较真,随便看看,如果真有些同感,不妨留言,我们讨论讨论。
“呆"这个字,实在是造得好,上面一个“口”,下面一个“木”,很好的刻画出一个书呆子的样子:上面目瞪口呆瞠目结舌,下面象一节这直直的木头,不能动弹。书呆子心里可能还在嘀咕:不对啊,书上写的明明不是这个样子,到了实际中怎么这样了呢?真是奇哉怪也!估计旁边还有围观者的笑声不绝于耳,“连着都不知道,还是读过书的呢“,”真是读书读傻了“,“真是个书呆子”,实在是非常有挫折感。
其实,“呆”这个字还有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可以从“呆若木鸡”这个成语的本意中看出来。现在我们说一个人“呆若木鸡”,往往是形容这个人听到了不可思议的事情,脑筋一下子转不过弯了,整个人在那里傻着,不知道该如何反应,呆了,象一支木头做的鸡一样。可是这并不是“呆若木鸡”这个词的本意。“呆若木鸡”这个词,来源于斗鸡这个活动。斗鸡嘛,让训练好的两只鸡斗,你啄我一口,我捉你一口,看那只鸡最后取胜。这和斗蟋蟀各有千秋,这个活动在山东菏泽比较有流行(感兴趣的可以google一下,满好玩的)。我们知道,鸡这种动物对声音非常敏感,一有点动静就一边叫,一边扑腾。这种特点对于看家护院堤防小偷和黄鼠狼是很有益的,可是在斗鸡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容易分神,让对方有机可乘而失掉比赛。所以在训练鸡战士的时候,很重要的一条是让训练鸡战士集中注意力,让它全神贯注于眼前的对手,对所有其他的动静都充耳不闻,呆得像一只木头做的鸡,这样的鸡更容易在比赛中取胜。这就是“呆若木鸡“这个成语的由来和它的本意。
所以,“呆若木鸡”的“呆”,本身也有其积极的意义,这个意义在于排除干扰,集中注意力于最重要的事情上。这个“呆”对于读书做学问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因为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四处出击,什么事情都想干好,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也干不好。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找出很多例子来证明这一点。实际上,无论是哪位成功的人,总有那么一段时间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专心学习做事,从而打下他们日后成功的基础。呆,似乎是成功的一个必备(necessary)阶段。
实际上确实如此,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sufficient)的,不然到最后一群发呆的木鸡,多别扭。或者我们用另一种解释会更确切。读书,要读得进去,更要读得出来。前者,要仔细追究事务的每一个细节和彼此之间的具体联系,是一个把书读厚的过程;后者,要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并具体的应用到实际中去,是一个把书读薄的过程。读得进去,才能把握事情的内在,免于肤浅;读得出来,才能联系实际,避免空谈。因此,书呆子实际上已经成功的达到了读书的第一个阶段,他们的问题在于没有继续努力到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方面,很多人是有误解的。这些人的误解可以大体上分为两种。第一种误解是很多人看到书呆子的样子,认为是读书的错,认为读书没用,认为不读书是避免书呆子的方法。另一种误解是读书人自己,把“呆”看作读书人的优点。其实,他们没有都看清楚,书呆子们应该继续更加用功的读书,只是要有更加科学的方法,读书不仅要把握细节,更要把握整体,而且要应用到实际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浅出,深得读书三味。
欢迎有空常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