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大臭臭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别再相信“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谎言

(2013-11-03 10:39:16) 下一个

                      网络图

孩子,你慢慢来。你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你有权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主宰自身的成长道路。  

孩子,你慢慢来。春天花开,秋天结果,成熟需要时间。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是叫孩子们样样非要领先。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而是一场马拉松跑——马拉松跑从来没看见有人一开始就抢跑,因为他们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

允许孩子慢慢成长,这恐怕是当前许多中国家长最不能接受的事情。相反,家长们最着急,最不能慢慢来的事就是孩子的教育,他们最怕自己的孩子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这是个误区!

提醒,请别让孩子跑错了方向。有不少中国家长,以为自己的孩子非常聪明,因而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违背自然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教育家说,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五岁才有形象思维。6岁以后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让充满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他虽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 

还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

再以画画为例,8岁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视角观察临摹,但在这之前的孩子画画,只是考直觉思维来表达自我。让太小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告诉孩子太阳应该是圆的,云朵应该是白的,且不说这是对想象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种浪费时间。

清华美院教授方晓风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说:美术教育中深受其害的就是社会上的这些考前教育。8笔画苹果,几笔调色彩,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直接的后果是学生临募能力强,自我表达能力弱,当然产生不了大画师。

幼教专家说,现在很多孩子三岁开始学轮滑,其实孩子的骨骼并没有发育好,轮滑会伤害到身体。太早学芭蕾也是一样,对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一种挑战。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精明的商家发明出来的一句广告语。鲁林岳说:孩子们的家长被高考绑架还可以原谅,但是如果被广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   

目前在中国,兴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进名校。

有些孩子是多才多艺了,但他们却并不享受,因为这并不是他们自己的爱好。很多钢琴十级的孩子发誓再也不碰钢琴,他们不觉得音乐是终生的伴侣,因为音乐夺走了他们玩乐的时间。一名专门教授钢琴的老师无奈地说。

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学东西太早,太急,家长反而无意中把孩子的兴趣给扼杀了。

时代小学校长高军玉讲了一个学生的亲身经历:这个孩子来报名的时候问我,你们学校学不学奥数,我说不学。她拍着手说太好了,我听到奥数就想吐。到了初中,老师发现她的数学天分,开始让她接触奥数,最后这个孩子对奥数非常着迷,拿到了大奖。”  

同样学奥数的孩子,浙江一批孩子曾经参加国际奥数比赛,并获得一等奖,载誉归来时,主管基础教育的教育厅副厅长请孩子们谈感言,有一个孩子说,我这辈子再也不要碰奥数了。”  

教育界已经认识超前教育和强化教育的严重后果。最近,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指南》很具体地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例如,5~6岁学龄前儿童,只需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没有标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须认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专家认为,《指南》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拔苗助长。事实上,在许多国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

学者杨佩昌最近撰文《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别把孩子大脑当硬盘》。他说,欧洲许多国家都有相似立法,德国甚至把这一条写进基本法里,禁止家长在幼儿园的教学之外给孩子补课。

让孩子一开始就进入快跑通道,非常不人道。一位8岁孩子的父亲介绍说。德国的教育是一种逐渐加速的做法:幼儿园不学专业知识,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 学会与人相处,重要的任务是玩得开心;小学也只是学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对中国小学而言);到了中学才开始进入跑步通道,但依然还是慢跑。

由于德国没有统一的高考,所以学生压力并不太大。只有到了大学,真正成年了,才开始进入快跑通道。到了这个时候,终于有了竞争,也才显示出每个人能力之间的差异。

一名日本留学生告诉记者,日本在接受外国留学生时,对学生的学习总年限有严格规定,少一年都要补齐,否则大学不能接收,目的是不希望学生违背生理规律超前教育,循序渐进地来。

现在中国教育的问题是抢跑,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上中学的课,到了大学里,反而要补幼儿园该学的东西,比如行为习惯,人格培养等。这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应试教育出来的高分孩子,到了大学,突然间不用考试,就毫无方向感了,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倪明江将这种状态形容为太空人

他说:“这些天之骄子有两个问题:一是习惯了跟着考试走,离开了试卷,似乎就不知道应当如何去学习新知识;二是思维的依赖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习惯于照着做,而不习惯问为什么这样做;习惯有人指导他做,而不习惯主动去做;习惯在很好的条件下去做,而不习惯创造条件去做。”

浙大城市学院甚至尝试用中学模式和军事化教育方式来管理新生,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学生在高中时代好比身上绑了10根绳子,不能一到了大学,就把这10根绳子一下全放了,这会让他们茫然无所适从,我们要尝试一根一根放。”  

如果从幼儿园就开始快跑,需要跑几年的幼儿园、12年的中小学,那么到大学就精疲力竭了,大家都想休息喘一口气。所以,你看看中国大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原因就在此。一位教育专家对记者说。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案例简况:          
      A
、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B
、男生: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          
      C
、男生: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          
      D
、女生: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从初中起担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考入澳门科技大学……          
      E
、男生:4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8岁学习书法,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获奖无数,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问:以上几个学生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按照你喜欢的程度做一下排列?为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排列的? 

这几个人都是真实的案例,这只是一个简况,有一点需要说明:这仅仅是个案,并不是所有有这样经历的人都是这样,我们只是凭借这几个案例说明我们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个人就是卢刚(1991111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他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的枪击事件)。   
    
第二位是马加爵;       
    
第三位是韩寒;          
    
第四位是我们省一所重点中学的一个学生的事情,也是一个真实案例。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组织能力非常强,很会与人相处,人缘也很好,是全校老师和家长公认的好学生。当时高中毕业时她妈妈是做为优秀毕业生家长在全校做发言的。谁都没有想到,在外人眼里这个优秀的孩子居然跳楼自杀,当这个消息传到学校以后,孩子的任课老师、校长等都非常受打击,都觉得他们的教育很失败。          
    
第五位就是李双江之子李天一。 

我们先来回答几个问题:          
1
、我们为什么生孩子?       
2
、做为父母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3
、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也就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什么?或者说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4、目前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什么? 

《让孩子快乐幸福》是每一位父母共同的心愿,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随着我们的功利心不断的膨胀,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替自己完成;因为你的 工作不如意,就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将来要超过你;看到邻居家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你就忙着给孩子报奥数班,看到同事家的孩子考上清华大学,你又开始忙找老师给孩子补习。

让孩子失去童年,失去快乐,失去自由,失去健康,最终不堪重压,采取最极端的做法:毁灭自己!等到那时候一切都悔之晚矣!

所以,让孩子幸福快乐,健康成长是我们对孩子的希望,所以考试考得怎么样不重要!

让孩子珍爱生命,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珍惜别人的生命,让孩子知道活着是最美好的事情,不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它和生命相比,一切都是浮云,健康快乐的活着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能独自面对社会的人。这应该是底线,是最基本的要求。然后再根据孩子自身的能力去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最后,与大家分享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在微博中的话,以此共勉:保养好自己的身体,老了别给孩子添麻烦。教育好自家孩子,大了别给社会添麻烦。

如果您认为这些教育资讯有所帮助,请转给身边的朋友!希望更多的年轻父母能早点接触到好的育儿经验,带给孩子们快乐和健康!



转自微信慢时间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4)
评论
大臭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wenxueOp' 的评论 : 谢谢来访及留言.
wenxueOp 回复 悄悄话 你上面的例子都不堪用:韩寒是骗子,拼爹族。
大臭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UNNE' 的评论 : 你说的对,由此而来希望中国父母多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
大臭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我是一元党' 的评论 : 照你的说法,你是赞成“棍棒”式的教育了?
大臭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黄陂南路' 的评论 : 不能否认的是,在德国中学以前的孩子比中国同年龄的孩子快乐。
大臭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reichthedog' 的评论 : 所以中国父母们现在要走出这个误区。
大臭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ikeOZ' 的评论 : 感谢!
大臭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随意001' 的评论 : 谢谢:-)
SUNNE 回复 悄悄话 中国人有早期开发儿童智力的传统但也就是识字,背诗之类的。现在孩子学的东西太多太杂,有残害儿童的嫌疑。我表弟的女儿上二年级每周就有八个课外补习班:数学、语文、英语、舞蹈、钢琴、体操、溜冰、美术。孩子兴趣广泛可是身体很差,三天两头地生病。平常都是小保姆带着住在学校附近的出租房里生活,为的是能少在路上奔波多睡会儿觉。周末才见到父母。呵呵,真不明白孩子如果身体完蛋了就不是输在起跑线而是趴在路程上了,学这么多本领有什么用处。中国式的教育不太注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光读书不会自己动手做饭、收拾个人的内务。
我是一元党 回复 悄悄话 通篇基本都以偏概全和偷换概念了。
首先,基础知识的学习并没有扼杀创造力。相反,基础知识恰恰是创造力的最基本的元素。你举的例子说到美术,认为美术不应一开始就教育技巧,否则创造力就会被扼杀。但是,毕加索的父亲曾认为,“模仿大師的作品、素描石膏像與人體模特兒是每個畫家必要的訓練”(维基百科:毕加索词条)。莫奈成名前也接受了欧仁布丹的油画训练。音乐方面,贝多芬的父亲约翰“为了使自己的儿子贝多芬也成为一位神童,约翰很早就教贝多芬弹奏钢琴,稍有彈錯就是一頓毒打“(维基百科:贝多芬词条)。所以,即使在创造力几乎最为重要的艺术,基础是成为大师的必要条件。

即使在美国,也有很多好的私立幼儿园要求非常高的ECAA分数。有很多家长也因为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而给自己未足4岁的孩子报名ECAA的tutor。这并不是中国教育的特例。

我身边的同学们,从来没有一个会因为家长之前管的严而怪他们。相反,同学们都是庆幸有着这么一个负责人的家长,在他们最淘气的时候能够给他们足够的教育。其实这篇文章的论点基本上完全不正确。唯一正确的一点是:在重视才能和知识的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孩子品德和性格的教育。除此之外,我看不到任何要放弃才能和知识教育的理由。
黄陂南路 回复 悄悄话 “学者杨佩昌最近撰文《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别把孩子大脑当硬盘》。他说,欧洲许多国家都有相似立法,德国甚至把这一条写进基本法里,禁止家长在幼儿园的教学之外给孩子补课。”

我同意博主转发的意见,但这条真是谣言,辟谣好多次了。另外,德国虽然没我们所谓的高考,但是有各州自主的会考,有些住州界的家长,会把孩子送到容易拿高分的那个州去读书,所以其实和咱们高考的意思也是一样的。
reichthedog 回复 悄悄话 没办法。道理谁都懂,但是你不补习,在学校就跟不上,最后还是要吃亏的。
中国人无论是读书,还是做生意,最后都把自己逼到死角。
mikeOZ 回复 悄悄话 说的有理,

谢谢
随意001 回复 悄悄话 说得好啊。顶一个。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