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大臭臭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子女终究是子女,不可以朋友视之

(2008-02-11 06:44:34) 下一个
我认为这篇文章说得有道理, 请大家也看看. 转载爱在人间

许多家长认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将孩子当作朋友来看待,这样,孩子才不会有压迫感,孩子才会敞开心扉与家长平等交流,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这样的看法确有它合理的成份,实践中也确有值得肯定的效果。但世间事凡是有利就有弊,这样的教育理念隐藏着一个很大的社会弊端。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许多孩子从小就泡在蜜罐子中长大,父母双亲、祖父母、甚至外祖父母,全家所有的人都围着一个心肝小宝贝。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不被溺爱也几乎不可能。中国父母恐怕是世界上最慈爱的父母了。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人秉性善良,另一方面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中国人自古以来讲求人伦之道,即人与人相处的道理。人伦中以五伦,即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种人际关系最为密切。在父子关系中,父要慈,子要孝,如此就会形成和谐的长辈与晚辈的关系。正因为中国人从来都认为做父母的疼爱子女、养之、育之、抚之、教之是天经地义的事,传统影响所及,所以形成了现代中国父母举世无双的对子女的慈爱之情,有时甚至爱得有些出格,成溺爱了。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的人伦之道中,“父慈”一项,中国人并没有放弃,甚至还有所发扬光大了。

但与“父慈”相辅相成的另一面,“子孝”,则几乎不见踪迹了。中国人认为,孝道,既是天生的感情,更是后天人文教化的结果。说它是天生的,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受到父母的细心呵护;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父母双亲经年累月呕心沥血的结果。任何一个人,当他略微长大一些,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时,就会油然而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这种感情,是天生的。

但孝道更大程度上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每个人固然都有体会到了父母辛劳、自然而生报恩之心的时刻,但这种宝贵的天性,若不加以后天的熏陶与教育,则很容易流失掉、泯灭掉。人性中有善的一面,有恶的一面,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去恶从善。若对孩子从小就教以孝道,使孩子天性中善的一面从小就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则孩子一生受益。中国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即是此理。反之从小若养成恶习,则其后果不堪设想,会成为一生之累。

我们现在视子女如朋友,家长主动将自己摆到了与子女平起平坐的地位,于子女言,自会欣然接受,认为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理应如此,理应是平等的,从而不容易树立起父母是长辈,自己是晚辈,晚辈应尊敬长辈的观念。平等容易相亲,而不易相敬。不相敬,则不容易生起对父母的敬畏感;无敬畏感,自然就会我行我素,甚至发展到无法无天。在家长眼中,则是所有作长辈的共同感受:“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

不仅如此,不良后果后面还有。孩子从小被父母以朋友视之,遂顺理成章地认为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都应是如此。但将来长大成人走入社会后,却发现并非如此,社会上人分为三六九等,不平等的现象比比皆是。孩子遂认为自己受到了很大的欺骗,书本上的理论都是假的。在这样一种受骗上当的愤慨心情中,一方面会使自己迅速地适应社会,不再以平等观视人,从而人很快地世俗功利起来;另一方面则有了一定的反社会倾向,甚至认为世无好人。这样一种偏激的心态,如不及时加以矫正,有可能会产生心理疾病。十九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疾病是肺病,二十世纪是心脑血管疾病,二十一世纪是精神疾病。可不慎哉!

中国传统孝道不会有这样的看法。中国人认为:人人平等,是指人格上的平等。在现实生活中,人应该有上下尊卑之分,这是很自然,很合理的。孩子呱呱落地,童幼无知,无谋生能力,此时与父母相比,自然是不平等的。人入老年,体衰力竭,如何与中年人平等?如非要讲平等,则老年人应继续拼老命与中年人相竞争,如此,这样的社会岂非很残酷?我们愿意自己将来垂垂老矣之时,也步入此一凄凉人生境界否?故平等乃指价值观而言,现实生活人群相处,树立相应的上下尊卑秩序,亦属必要。孝道就是要教育孩童尊老,敬老,亲老,爱老。孩子在家中逐渐有了上下尊卑的观念,才会日益体会到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何其深,何其厚,自己若不孝,罪何其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尊老敬老,才会对父母长辈既爱且敬,才会深知父母的教诲都是为了自己的好,自然会对父母长辈有敬畏心,父母的话才会真正去听,去做。有了这样的心态,将来走入社会后,发现社会果如家庭,有一定的上下秩序,自己于此早习以为常,遂不会产生反社会、受欺骗等心理病态。而且,在家即知尊老敬老,在社会自会发现可值尊敬之长辈、前辈,乃至平辈,自会执弟子礼,谦恭受教。这样的年轻人,谁人不喜?这样的心态,岂非一最健康之心态?

父母自甘与孩子平等,孩子遂认为自己与父母是各自独立的个体。你是你,我是我。我已长大成人,请你不要干涉我的生活。这种西方人的个人主义观念,遂使现代年轻人考虑不到父母长辈的亲身感受。逢年过节买些东西看望看望老爹老妈,即已尽了全孝。这就是现代许多年轻人的看法。为何要尽孝?如何来尽孝?现代年轻人对此茫然无知。谁之过?谁之错?能一味地将责任推给年轻人吗?做家长的将子女视为朋友,做子女的将父母亦视为朋友,何错之有?过节能买些礼物来看看,这样的朋友又何其难得!

视子女如朋友,子女自感大自在,大自由。中国传统的“父慈”一伦并未消失,对孩子疼爱有加,孩子在家中享受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但一旦走入社会,发现社会所能给予自己的自由极有限,遂生一大失望心。于是益加感受到独立的可贵,只有独立才能有更大的自由。不仅对社会中人要争取自己的独立,对父母家人亦要争独立。同时也感受到平等的可贵。自己不自由,不独立,盖由于不平等。于是越发觉得上下尊卑等必要的社会秩序是万恶之源,罪魁祸首,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越发不知尊敬长者,觉天下无一人可尊可敬,如此才是大平等。此种偏激心态,能使此年轻人真正适应社会,真正感受到幸福吗?

平等独立自由,都是人类追求的理想。但世上无绝对的平等独立自由。此理甚浅,惜乎许多人不察。孩子一入幼儿园,即以朋友视之,称为“小朋友”;年齿渐长,更以朋友视之,希望同孩子平等相待,以显示自己无封建家长之作风,同时换取孩子良好的配合,促其成才。中国父母之苦心,其情谁知!真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但平等视子女,则必使子女产生求独立自由之需求。西方的平等独立自由主张,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由此使子女成人后产生了西方式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这是水到渠成的事。何怪之有!西方式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不是不可取,只是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多有抵触。譬如孝道,此其最明显者。中国人无不希望能够与子女承欢膝下,同享天伦之乐,但西方观念于此则特别欠缺。中国人永远是中国人,骨子深处的中国情结不可能真正消失。我们努力学西方,但不客气地说,永远也不会变成真正的西方人!

西方工业文明发展至今,其自身之缺陷已暴露无疑。西方人已开始反省自身文明的缺陷,希望能从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成份,以取长补短。但许多中国人,仍一意西化,以为现代化即是西化,其意态之偏激乃如此!家有宝山,却不自知珍重。即以教育而论,中国自有悠久深厚的传统教育方式,历经五千余年,屡屡证明其特出而过人之处。即以今天的教育理念视之,亦有相当多的科学合理成份。但现代中国人,多以陈旧腐朽的观念视之。西方教育观念的偏差,可由其社会机制来加以弥补。如孩子在家中,少有中国父母般溺爱,钢铁大王、国会议员之子亦得从小打工挣零花钱,故其独立性较强。其长大求学成家,亦多靠自力。而中国孩子在家中却有无限的自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由父母包办,从而不易培养出西方式的独立精神。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念博士,费用皆由父母出。结婚靠父母,找工作靠父母,视若天经地义。尽享自由的好处,而无独立的意识与能力;盼他人与己平等,而自己稍有社会地位,即对社会弱势群体鄙夷有加。西方文明的精华并未透彻掌握,中华优秀传统又几乎消失殆尽。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即在此。

中国传统教育,首推孝道。孝道并不是像许多人理解的培养对家庭的自私,而是从小即培养孩子有一份爱心。能爱父母,才能爱兄弟;能爱父母兄弟,才能爱他人;能爱他人,才能爱社会;能爱社会,才能爱国家;能爱国家,才能最终培养出一种对全人类的无私大爱来。所以中国人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即是此意。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如何想像他能够爱他人,爱社会!《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民谚: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可见,中国传统教育,以孝道为先,其中实在是蕴藏着高明的教育原理。

中国五伦之道,乃相辅相成,互为对应。父母越是慈爱有加,乃愈显出为子女者之不孝。许多年轻的父母,爱孩子却不知正确的方法,正如古语所说“爱之适足以害之”。为父母者,首先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在生活中培养起孩子的孝道精神。古人曰:“爱子,教之以义方。”是父母不教子女以孝,正是父母之大不慈。孝正是义之最大者也。

视子女为朋友,自然会产生西方式的教育思想与后果。这种教育模式出来的年轻人,其观念与行为自会与中国社会风俗与秩序多有抵触,在社会中每多受磨擦与挫折。提倡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以孝道为先,正可免其弊而收其利,而其长远教育效果又远过之。有心者深思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