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日本][剧情][东京物语][rmvb/620M][日语中字][小津安二郎]MU

(2008-03-06 07:18:36) 下一个


中文片名:东京物语
英文片名:Tokyo Story
更多外文片名:Tokyo monogatari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136 min
国家/地区:日本
对白语言:日语
字幕:中文
色彩:黑白
混音:单声道
级别:Singapore:PG UK:U Finland:S Hong Kong:I Spain:T Brazil:18

演职员表
导演:小津安二郎 Yasujiro Ozu
编剧:野田高梧 Kôgo Noda
小津安二郎 Yasujiro Ozu
演员:
笠智众 Chishu Ryu .....Shukishi Hirayama
原节子 Setsuko Hara .....Noriko
杉村春子 Haruko Sugimura .....Shige Kaneko
东山千荣子 Chieko Higashiyama .....Tomi Hirayama
山村聪 Sô Yamamura .....Same per
三宅邦子 Kuniko Miyake .....Fumiko
香川京子 Kyôko Kagawa .....Kyoko
东野英治郎 Eijirô Tono .....Sanpei Numata
中村伸郎 Nobuo Nakamura .....Kurazo Kaneko
Shirô Osaka .....Osako, Shiro
十朱久雄 Hisao Toake .....Osamu Hattori
长冈辉子 Teruko Nagaoka .....Yone
Mutsuko Sakura .....Patron of the Oden Restaurant
Toyoko Takahashi .....Shukichi Hirayama's Neighbor
Toru Abe .....Tetsudo-shokuin
三谷幸子 Sachiko Mitani .....Noriko's Neighbor
Zen Murase .....Minoru
Mitsuhiro Mori .....Isamu
Junko Anan .....Beauty Salon Assistant
Ryoko Mizuki .....Biyôin no kyaku
Yoshiko Togawa .....Beauty Salon Client
Kazuhiro Itokawa .....Geshuku no seinen

制作人:山本武 Takeshi Yamamoto .....producer
制作公司:松竹映画 Shochiku Films Ltd. [日本]
发行公司:
DeA Planeta Home Entertainment [西班牙] ..... (Spain)
Madman Entertainment Pty. Ltd. [澳大利亚] ..... (2005) (Australia) (DVD)
New Yorker Films [美国] ..... (1972) (USA) (subtitled)
松竹株式会社 Shochiku Co. Ltd. [日本] ..... (1953) (Japan)
标准收藏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美国] ..... (2003) (USA) (DVD)

上映日期 :日本 Japan 1953年11月3日
剧情介绍:
平山周吉和登美是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俩口子的生活略感孤独寂寞无聊,于是决定往东京一行,探望已经成家立室的儿女。他们兴致勃勃地抵达,但却受到颇为冷淡的招待。儿子、媳妇、女儿、女婿都因生活的重压而相当忙碌,无暇招呼两老,因此建议他们去热海度假,表面上是让他们有个松弛和游览的机会,实际上却是希望摆脱他们。只有年轻守寡的媳妇纪子,对他们比较关怀和体贴。
就在两老返回老家不久,儿女们便接到母亲病重的电报。他们遂回乡探访病势危殆的母亲,后者已经无法辨认他们。葬礼之后,儿女们又匆匆忙忙地赶着回东京,只有纪子多留数天,陪伴暮年丧偶的老人家。纪子承认守寡对她而言是相当困难的事,老人便劝她改嫁。然后,平山老先生孤独地守在屋里,想着他将要渡过的孤苦的晚年。
相关评论
一句话评论
《东京物语》是小津独特电影世界的入门之作,它在细处包含了无数令小津的仰慕者以及普通观众感动的特质。
——电影理论家David Bordwell
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讲述了一个如生活本身一般简单而普遍的故事。影片所揭示出的生与死的真谛并不是什么新东西,但却是真实的。
——电影评论人Roger Ebert 《芝加哥太阳报》
让《东京物语》变成一部伟大作品的是小津邀请我们发现藏在故事表面之下事物的手法。
——BBC电影评论
在50年后看来,《东京故事》依然优雅、温情、深深打动人心、触发无限遐思。

这是一部细腻优美的电影,它洋溢着坚韧的情绪,在观众心中引发共鸣,并诉说出具有普遍性的真实。
——英国的《卫报》
影片简评
《东京物语》是一个大家庭中两代人的故事。亲情与疏离,挚爱与义务,死亡与孤独,在一桩桩观众再也熟悉不过的平常小事中缓缓铺展开来。这是一个普通日本家庭的故事,但也是所有家庭的故事,无论你我他,都有可能在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背景为日本战后的混乱时期,当时人民正拚命努力摆脱贫穷,整个社会都面临转换。本片导演小津欲藉一家族来反映日本传统亲子关系,家庭制度在这股时代潮流中逐渐崩溃的情状,淡淡地联结一个家族的日常生活,巧妙地描绘出日本人的生活姿态,其手法之优雅流畅,可说是部真正具日本风味的电影。 在这部电影中,小津简约的影像风格近乎完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电影的制作者既不需要煽情,也毋须告诉观众谁对谁错,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或许导演唯一的倾向,是电影中那种不失温婉的讽喻,但决不是义正词严的批判,因为小津并不相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他不仅要表现生活本来的面貌,他还要我们接受人性并非完美这一事实。
《东京物语》是小津自己最喜爱的一部电影,但他却很少谈及。电影荣获《电影旬报》年度评选第二名之后,小津说:“我想通过父母与子女的经历,去描写传统的日本家庭是如何分崩离析的。在我拍过的电影中,这一部最具通俗剧的特点。”
精彩影评
二战后,日本所有的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出现了巨大的变革。老式的大家庭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儿女们纷纷进城就业而崩溃。老人们因一时间无法适应这种变化而变得内心充满了惆怅。
年轻的一代却过起了舒适的小家庭式生活,每天忙于应付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对传统的伦理道德,尤其是敬养老人的观念渐渐淡薄起来。敬一家就是这样,年迈的父母从乡下来到东京探望他和妹妹文子,可因为种种原因,他和文子都抽不出时间来陪父母,两位老人备受冷淡。
倒是小儿子昌二的媳妇纪子对他们服侍得细致入微,比亲生的儿女更加周到。但昌二已经去世8年了,他们不愿再给纪子添麻烦,只好匆匆回到了家乡。
影片所表现的故事无疑是令人感动的,但经过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编排,却并不煽情卖弄,也不刻意赚人眼泪,相反一切都自然舒服,令人在不经意间黯然泪下。《东京物语》被普遍认为是小津安二郎漫长职业生涯中所拍摄的最为优秀的电影,同时也是那些经典艺术电影中的翘楚。影片透过一个家庭的生活,向我们描绘了在一个传统和价值观已然丧失的变革社会中的宁静而又怀旧的生活图景。《东京物语》是一个电影大师在其事业巅峰时期为世界电影奉献出的经典之作。
《东京物语》于1953年上映时,西方观众正开始接触日本电影——三年前黑泽明拍出了极具突破性的《罗生门》;沟口健二也渐渐登上国际电影节的前台;1955年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赢得了2项OSCAR奖。至此,将一种别具风格的日本电影推上世界舞台的时机已经成熟。尽管当时小津在国外并不出名,其原因可归结为国内那些决策者嫌他的电影过于“日本化”的缘故。
尽管其他的小津电影早先已零星见于欧洲和英国的电影院,然而却是《东京物语》正式冲破了藩篱,(让观众接受了这位日本导演)。50年代中期,小津电影的展映活动遍及西方各处,并于1958年赢得了一座英国学院奖,进而Donald Richie及其他有见地的组织者为小津电影安排了数次展映讨论活动。而后的1972年,展映荧幕在纽约拉开,与当时Paul Schrader的著作《电影中的先验风格》出版相映成趣,并攻取了那些头面评论家的心。两年后当Richie的《小津》出版时,评论家们意识到这个“平静”的电影人其实是个杰出的电影艺术家。在1992-1993年度《影与响》杂志国际影评人联席会上,《东京物语》入选有史以来十佳影片之列。
这种带点离奇意味的成功方式使人们怀疑这个电影进入世界电影文化圈可能是出于偶然。《晚春》(1949)和《麦秋》(1951)(笔者仅引两例),难道就不够杰出了?小津自己给出了一个保留性的暗示:“这个是我最具有情节性的电影之一。”那《东京物语》应然是对于小津独特电影世界的昭然而全然的阐释。在细节上它包含了诸多令其仰慕者着迷及令普通观众(无论他们的思想距离有多遥远)潸然泪下的特质。
首先,这是一个世俗的故事。小津和他的编剧搭档野田高梧,经常将他们的故事中心围绕着女儿的即将出嫁展开一连串相关人物的境遇变化。然而《东京物语》缺少了这个最基本的情节动机;但它承载着一个小津电影的基本因素:将日常生活缓缓地铺叙呈现,进而带给我们更多剧情不能催生的体验。一对老迈的夫妇离开他们居住的小镇尾道去探望他们的儿孙。他们不可避免地打搅了他们儿女的生活,于是儿女们为图省事便开始疏远他们。在他俩的这段旅程中,老两口亲历他们子女生活的酸甜苦辣。在回程的列车上,母亲染病,许久去世。
剧情的张力被隐藏在一个精巧而明晰的结构下。在剧中,平山老两口告别他们最小的孩子京子,然后按辈分先后顺序拜访了他们的子女。起先他们和长子幸一的家人住在一起,后来和长女金子及她的家人,而后和二儿媳纪子,最后在大阪和小儿子敬三。此前已交代他们已经在往东京途中与他相遇,而小津和他的编剧依田义贤只交代了他们回程途中他们在敬三处的短暂逗留—这不仅使我们建构起对敬三好客善良品行的期待,同时也遵从了家族中的长幼次序。(小津早在他的第一部作品《小早川家的秋天》(1941)中就已经对这种叙事方式进行了实验。)
从年少起身的子孙们不羁的言行(其中一个口中哼唱着John Ford《关山飞渡》的旋律),到那些为子孙的失败而焦虑不堪的父辈们的言语,若非这些纷繁琐碎的的言语动作,情节便有落于过分简单之嫌。数次简明来往,人情冷暖尽现。金子十分自信地带上了丧服回老家,然而作为儿媳妇纪子的却没有料到婆婆会死,所以她措手不及。谁能说世界上哪个女人更为纯良?简.奥斯汀?安东.契诃夫?这是我们遭遇小津电影中这样恰如其分的情感和心境表露时必然想到的两位作家。至今仍没有人如小津般娴熟地驾驭“温柔”二字;当你听到婆婆感慨道:“多么盛情的款待啊,让我睡在自己死去儿子的床上”,一阵酸楚便夺眶而出。
《东京物语》也是小津电影风格的绝佳范本---低视角,180度越轴剪辑,固定机位,还有相似性的镜头组接。对话场景中小津拒绝在人物说话时进行剪辑;好似每个说话者都有全然被观众听见的权利。其他的小津电影使用这种独特的剪辑技巧多少带有戏噱的成分,但是在这个电影里,他似乎更加执着于建构一个宁静的世界,来突显与其角色抱怨的世界间的对抗。
同样微妙的平衡关系包含在人物品格的取舍上。例如我们很容易同情平山,但当他摇摇晃晃地醉酒而归后,金子抱怨他又回复了以前的老毛病,并暗示他的放纵曾经导致家庭纠纷。(这点在母亲死后老人的话中产生了共鸣:“早知如此,当初我就应该对她好点。”),将心比心,即便热心的纪子也承认她有时候也会忘记她死去的丈夫。推而广之,那些兄弟姐妹也并不是极端自私的人,而是过分地专注于如何打理好自己的生活。甚至是那个金子,也因为在母亲死后发出的突如其来地,但是却情真意切的哭声使先前多倾向于将之贬义理解的西方观众所震惊;而且她的锋芒也因扮演者是日本著名女演员杉村村子而被削弱了。

仰赖小津人性化的间离技巧,当我们注视着最后一幕中角色们忧虑地考虑着自己的将来时,此间呈现出一种富于浓烈情感的寓意。纪子笑着对京子说“生活是失望的”;平山劝告纪子必须再婚;邻居善意地提醒老人现在他将是独身一人了。而这些强烈的情感流露被那些富于诗意化的日常行为和物景给淡化了。平山望着美丽的初升红日---预示新的充满活力的和收获的一天的到来。一块普通的手表把母亲、女儿和儿媳妇联系进了由苦心经营的血缘关系维系的柔性智慧中。火车唠叨去,空舟湾中弋。


幕后制作
主题
小津安二郎的这部影片如同他一贯的风格,依然取材于日本寻常家庭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日本人传统的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或明或暗细腻地贯串渗透于整部作品中。人物的日常起居、言行举止皆充满了日式风味。在小津的安排下,甚至连老夫妇在各处逗留的顺序都是严格按照长幼之序来定的。而影片同时又展现出战后日本社会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所逐渐凸显出来的新问题。子女们工作繁忙无暇陪伴老人,便出钱安排他们去热海旅游。两代人观念的差异在这里得到展现,社会老龄化问题也初露端倪。孙子们与慈祥的祖父母之间的隔阂则暴露出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多代同堂的大家庭正逐渐被两代人的小家庭所取代。在淡淡的日常中,小津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和传统交织而出的矛盾。
另一方面,小津也在本片中反映了人的生老病死这一更为普遍的主题。小津对于这一主题的处理并没有什么离奇玄妙或激动人心之处,而只是用老夫妇的离乡访亲之旅将一家三代人串了起来,并以此引发了一个人物的突然过世。这些都生活中人人可能碰到的事情。而正是这种贴近生活的真实感,引发出感慨并让人有所感悟。
片中的人物没有什么大奸大恶之辈,一些人物说话是总是面带微笑,即使是稍显冷漠的长子以及心直口快并有点小气的长女对年迈的父母亦不失真诚的关爱,他们的态度和表现也是可以体谅和理解的。在这部平淡而寓意深远的影片中,小津并不想批判什么,抨击什么,而只是以其独特的手法将社会和人生的种种问题平静地呈现于观众面前。这种以小切入点把握时代特征挖掘生活内涵的做法,正是小津大师的独到之处。
手法
小津安二郎导演有一套严整的拍摄手法。他特别重视画面的构图,喜欢采用固定的摄影机拍摄,避免构图因为摄像机的晃动而遭到破坏。以片中子女们围坐在母亲遗体边的那一幕为例,几个人物错落有致,大家都差不多朝着一个方向坐着,形成一种静态的美感,随着情节行进,有人加入,有人离开,而画面始终保持着原来的构图。
小津还喜欢让摄像机紧贴地面呈仰角拍摄,从片中妻子死后周吉眺望朝霞的场面、以及不少人物坐在榻榻米上对话的场景中,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小津的这种独特风格。
在片中不时可以看到一些纯表现大烟囱、公寓楼、墓碑林等景物的镜头。这也是小津风格的表现之一,他往往会在影片的段落之间插入景物画面作为过渡,并以此暗示后面的内容。
片中人物基本上没有什么剧烈的动作,人物的感情都从细微的表情神态,以及对话中细腻地展现出来。小津的这种导演风格正与其影片的内容和题材相匹配,他的作品因此而富有静中显动、淡而有味之微妙真趣。
影响
小津安二郎是国际知名的日本电影巨匠。他具有独到的洞察力和独树一帜的风格,喜欢表现日本风味浓厚且平易生活化的题材。在他的作品虽然平淡却隽永深远、回味无穷,从中可以找到那些早已被好莱坞遗忘和忽视的细腻而动人的东西。《东京物语》是集中体现小津风格的杰作,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台词都可咀嚼出滋味。影片在日本影史上是稳入历代TOP10榜的名作。同时,在国际上亦享有很高的声誉,可算是最著名的日本电影之一,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马诺尔·德·奥利维拉、维克多·艾利斯、维姆·文德斯、侯孝贤、弗朗索瓦·特吕弗、阿基·郭利斯马基、吉姆·贾姆什、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等等众多著名电影人都深敬小津导演,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
精彩花絮
·出演70岁老人周吉的笠智众在片中看上去颇具老态,但其实当时只有49岁。
·原节子于战前经常出演军人的妻子,在本片中她饰演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未亡人平山纪子。

精彩对白
周吉:东京真大啊。
富:是啊。如果在这种地方失散了,可能一辈子都见不着面了吧。
周吉:嗯。

京子:哥哥姐姐们应该再多待几天的
纪子:大家都很忙啊。
京子:可这样太自私了。只顾着自己,马上就回去了。
纪子:这是没办法的事啊,因为他们有工作。
京子:可嫂子你不是也有工作么?他们太自私了。
纪子:可是,京子啊……
京子:妈妈一死就要拿东西做纪念,我一想起妈妈的心情就觉得伤心。外人反倒更有感情呢,骨肉之间不应该这样。
纪子:可是,京子啊,我在你那么大的时候也这么想。不过,孩子长大后,就开始渐渐远离父母了。大姐已经离开父母有了自己的生活。她绝不是存心不良。大家都是以自己的生活为重的。
京子:是这样么?我可不想自己以后变成这样,这太冷酷了啊。
纪子:的确。不过,或许所有人都会变成这样的,渐渐地就变了。
京子:那嫂子你也会变么?
纪子:是啊。虽然不想这样,但还是会变成这样的。
京子:这个世界真让人讨厌。
纪子:是啊,充满了讨厌的事情。








小津安二郎
中文名: 小津安二郎
英文名: Yasujiro Ozu
性 别: 男
生 日: 1903-12-12
角 色:编剧/导演
1903年12月12日生于东京,1963年12月12日卒于东京。

小津1903年出生于东京,肄业于早稻田大学。自从他二十岁时进入松竹公司担任摄影助理起,他所营造的就是一个完整的黑白默片电影时代。一切悲喜情怀都在静默的黑白光影里缓缓呈现。到他转入拍第一部有声片《待到重逢时》为止,他已经拍摄了二十五部默片。在他早期的默片中,基本上体现了一种克制而平易的喜剧风格。他把美国同时期的家庭题材的影片改编成日本电影,比如《忏悔之刃》《日本产吵架朋友》《户田家的兄妹》《风范长存的父亲》等影片,这些影片都是关于父子关系,兄弟情谊等男人集团式的感情故事。在小津的电影中,家庭亲情作为一种近似宗教式的伦理而再三讨论。小津电影中没有女人的视角,女性角色仅仅作为临嫁或离去的女儿而成为父亲视野里的感叹一种。研究者把这种女性视角缺失的现象解释为小津一辈子未婚,与母亲一起生活而造成的视野缺失。小津的前期电影达到了日本默片时期的最高成就,后期电影仍然以其一贯的风格坚持了日本电影的传统风貌。对于传统家庭结构的挽留,以及对于寂寥失意的生命晚年的感叹成为小津作品的恋恋风尘。
但小津同时是一个极其矛盾的导演,小津在1963年日本导演宴会的时候,因为醉酒,他自己有一番对电影的看法。小津说,电影对他来说,“不过是披着草包,站在桥下拉客的妓女。”这番话对当时在场的导演触动很大(包括筱田正浩等导演),其实小津是带着一种极度的自尊和一种非常克制的悲观情绪在做电影。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电影的题材和风格中可以感受到。而且,小津实际上一个太重趣味的导演,在佐藤忠男的描述中,小津的家中是没有任何生活的苦恼和阴影的,小津结交的都是出入高级饭馆的绅士,他非常重视格调的优雅。日本当时的电影评论也认为小津电影“只注重形式美”。这与小津电影里所弥漫的悲伤的宿命感和人生失意感也是具有着参差不调的意义的。应当说,小津并不是个国际化的导演,在他一生的将近五十三部电影中,只有《东京物语》在国际上赢得注视,获得了伦敦电影节国际电影杯奖。
导演作品
东京之宿 Tokyo no yado (1997)
父亲在世时 Chichi ariki (1982)
早春 Soshun (1974)
东京暮色 Tokyo boshoku (1972)
早安 Ohayô (1962)
小早川家之秋 Kohayagawa-ke no aki (1961)
秋日和 Akibiyori (1960)
浮草 Ukigusa (1959)
彼岸花 Higanbana (1958)
东京物语 Tokyo monogatari (1953)
茶泡饭的味道 Ochazuke no aji (1952)
麦秋 Bakushu (1951)
宗方姐妹 Munekata kyodai (1950)
晚春 Banshun (1949)
风中的母鸡 Kaze no naka no mendori (1948)
长屋绅士录 Nagaya shinshiroku (1947)
户田家兄妹 Todake no kyodai (1941)
淑女忘记了什么 Shukujo wa nani o wasureta ka (1937)
独生子 Hitori musuko (1936)
我们要爱母亲 Haha o kowazuya (1934)
浮草物语 Ukigusa monogatari (1934)
心血来潮 Dekigokoro (1933)
非常线之女 Hijosen no onna (1933)
东京之女 Tokyo no onna (1933)
淑女与髯 Shukujo to hije (1932)
青春之梦今何在 Seishun no yume imaizuko (1932)
我出生了,但... Umarete wa mita keredo (1932)
东京合唱 Tokyo no gassho (1931)
年轻的日子 Wakaki hi (1929)
编剧作品
早春 Soshun (1974)
东京暮色 Tokyo boshoku (1972)
早安 Ohayô (1962)
小早川家之秋 Kohayagawa-ke no aki (1961)
秋日和 Akibiyori (1960)
浮草 Ukigusa (1959)
彼岸花 Higanbana (1958)
东京物语 Tokyo monogatari (1953)
茶泡饭之味 Ochazuke no aji (1952)
麦秋 Bakushu (1951)
风中的母鸡 Kaze no naka no mendori (1948)
长屋绅士录 Nagaya shinshiroku (1947)
淑女忘记了什么 Shukujo wa nani o wasureta ka (1937)
浮草物语 Ukigusa monogatari (1934)

男,生于1903年12月12日,日本
逝世于1963年12月12日 (日本东京,癌症)
星座:射手座
相关网站:http://www.ozuyasujiro.com/
他年纪轻轻便热爱电影,尤其是美国影片。1923年获亲人引荐,进入松竹蒲田摄影厂工作;在父亲强烈反对之下,开始担当摄影助手的工作。
第一部作品《忏悔之刃》是他唯一的古装片,他很快便爱上了“现代剧”的题材;一九二九年开始在“庶民剧”方面显露了他的才华,专门拍摄以日本中下阶层的日常生活为主题的影片。早期作品颇受外国电影的影响,尤其是一连串的学生喜剧,以及好几部警匪电影和通俗剧。1936年开始大量拍摄有声片。
他的影片在商业上并不算成功,但影评家对他却颇为赞赏。1949年与编剧老搭档野田高梧重新合作,他后来的所有影片都出自野田的手笔。1958年拍摄《彼岸花》,第一次尝试采用彩色胶卷。五十年代末期重拍了他三、四十年代的心爱作品,像《早安》、《浮草》、《秋日和》分别是《我出生了,但》(《生来第一次看到》)、《浮草物语》和《晚春》的翻版。他一生得到不少奖赏,例如五八年以《彼岸花》获艺术祭文部大臣赏及紫绶褒奖,1959年获艺术院赏,1961年以《秋日和》获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1963年被选为艺术学院会员,是电影导演获此荣誉之首次。
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常常是以现代的日本家庭为题材表现父母子女间的爱情,夫妻间的纠葛与和解,孩子们的嬉戏及大人的苦恼等等。因此,这些作品所反映的都是现代日本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世态人情。熟悉日本风俗和人情的人自然会对这些影片感到饶有趣,玩味无穷;但在那些对日本习俗全然生疏的异国人看来,开始也许会觉得新奇,但终究不能领会其细腻微妙的含义而感到索然味。他表现的现代日本风俗,不是杂乱无章的随意描写,而是通过电影的技巧把他统一在一种出色的形式之中加以表现。即使是外国人对这种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紧张感、层次感和幽默感也会很容易领会。他热爱生命,对镜头下的人物既是怜爱也灌注无限深情。他的电影继承了被美国电影所淡忘的一些东西,并把它作为一种日本式的美而予以完善发展。

MU下载链接:
CD1:
  http://www.megaupload.com/?d=P9UO2ZOD
CD2: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