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法德/剧情][O女侯爵][RMVB-461M][德语/中字][候麦作品]UPL

(2007-12-12 23:48:56) 下一个






◎ 片  名:O女侯爵 Die Marquise von O (1976) IMDb:0074870
◎ 类  别:剧情/历史
◎ 导  演:埃里克·候麦 Eric Rohmer
◎ 编  剧:埃里克·候麦 Eric Rohmer, 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 Heinrich von Kleist
◎ 主  演:Edith Clever .....Marquise
      布鲁诺·甘茨 Bruno Ganz .....The Count
      Peter Lühr .....Marquise's Father, The Colonel
      Edda Seippel .....Marquise's Mother, The Colonel's Wife
      Bernhard Frey .....Leopardo
      Otto Sander .....Marquise's Brother, The Forestry Master
      Eduard Linkers .....Doctor
      Ruth Drexel .....Nurse
      Hesso Huber .....Doorman
      Erich Schachinger .....General

◎ 其他中文片名:侯爵夫人/侯爵夫人之死/O侯爵夫人
◎ 其他外语片名:Marquise d'O..., La (France)/The Marquise of O
◎ 时  长:98 min
◎ 地  区:法国/西德
◎ 语  言:德语

◎ 简  介:


      侯麦在他将自己的《六个道德故事》搬上银幕后,改编了两部古典文学作品,《女侯爵》和《柏士浮》。如同十九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油画的高贵与冷峻,两部影片都有种画布上绘染色彩的真实感

      本片根据海因里希·封·克赖斯德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意大利,拿破仑时代,俄国军队正在攻打一个德国贵族的城堡。一位女侯爵在战乱中被一位俄国军官所救,但在昏睡时又遭到这名军官的强奸。事后,她怀了孕,家里人不容她。于是她只好登报寻人,请这个人来认领她腹中的孩子。后来那位军官前来尽义务,与她共结连理。但婚礼后立刻分居。


◎ 关于影片:

      影片根据克莱斯特小说改编,简洁,优雅,低调,是一部温柔敦厚的古装剧。注意:本片跟著名的萨德侯爵或O的故事毫不相干。本片获得第29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电影截图☆☆☆















引用:

评论:《女侯爵》:侯麦的彩绘油布



侯麦的达维式画笔

  侯麦在他将自己的《六个道德故事》搬上银幕后,改编了两部古典文学作品,《女侯爵》和《柏士浮》。如同十九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油画的高贵与冷峻,两部影片都有种画布上绘染色彩的真实感,后者更是将画布变为内景,它以温克尔曼“高贵的单纯和伟大的静谧”为标准,摒弃直觉式的感性色彩,用温厚而润泽的笔调绘出一幅十八世纪的风情画。《女侯爵》则是侯麦在质感影像方面的另一次尝试,尽管《女侯爵》的外景是选取巴黎周围小镇实景拍摄的,但内景依然沿用了油画般的布景恢复巴黎上层社会的家庭布局,这种精炼、合理的艺术格调让自此以后的侯麦影片中少了繁缛豪华的、充满脂粉气的罗可可气质,应运而生的是一种内在力量主导下色彩的恰如其分。

  从《女侯爵》中的人物我们可以看到路易·达维油画的影子,少了达维左派的锋利和尖锐,侯麦的影像更为平和、稳重。女侯爵的原型就像达维的《雷卡米埃夫人像》中所描绘的那样,她们都身着罗马式长袍,卧榻上熟睡的女侯爵玛奎斯也有着美貌与聪颖,与达维画像色彩与形体和谐相似,侯麦影像中女侯爵的肖像呈现出一种高雅古朴的休憩状态。我们好似回到了十九世纪的巴黎,浸染其中极具气质的精致与淡雅。不仅在人物肖像塑造方面,在场景的布置中,《女侯爵》也依然深受达维油画的影响。影片中玛奎斯被逼住进乡村的庄园,我们依稀看到《巴黎卢森堡花园》一隅的景色,乡间朴素而自然的环境中溢出了空气的明朗与清新。

  侯麦曾经承认自己是巴赞(Bazin)的忠实信徒,他的画面之中氤氲着一种一脉相承的气息,是丝毫不会被剪辑割裂的内在流动感。2001年侯麦的作品《贵妇与公爵》曾经带给我们透视的快感,远景的建筑以及前景攒动的人物构成了惶惶不安的气氛,街头醉鬼、肮脏的流氓带来视觉的压迫感,看似开阔的远景却好似一个封闭的房间,或许,侯麦的场景都是在重复小场景,重复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与《贵妇与公爵》不同,甚至有些背道而驰的是这部《女侯爵》,它应该算是侯麦影像的见证人和辩护者,阿尔蒙多斯(Nestor Almendros)的摄影让侯麦的巴赞化影像得以完美的表现。光线在房间与花园之间自由地流动,风在蒹葭之间游走,一幕幕画面翻动,在动与静的交错中完成了空间与时间的交融。

  正是影像的质感才让本片的感情流动真挚可信,它推波助澜得将《女侯爵》推向了76年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也是众多侯麦电影中最具侯麦气质的影片之一。


马奎斯的感情世界

  巴黎日常生活的情景及其郊外的小镇,是侯麦电影里的一道永恒的风景。没有大悲与大喜,也没有大起与大落,他的影像中有的是一份看透世情的老练与细致入微。《女侯爵》一如他电影中所共有的简约,令人会心一笑的细微观察和字字珠玑的对话依然还原着本色的生活。

  女侯爵马奎斯(Marquise)已经守寡三年。这样的婚姻在她看来是一种撕裂,那是不能不感觉到的痛。意外结识英俊潇洒的俄罗斯伯爵列特里特让她重新点燃爱情的萤火,原本他们可以如愿进入婚姻的殿堂,但又一次意外让整个侯爵家庭的和谐和与伯爵的订婚成为泡影。一段寻亲和寻爱的征途从残酷开始,又以平淡结束。

  在马奎斯被确定怀孕之前,列特里特的出现打破了她在前夫死后所立的誓言。当她所企盼的一个完美的男子在父母面前求婚时,她内心的模棱两可与犹豫不决并不如外表所表现的那么冷峻和坚决。她不自觉地从椅子上站起来依偎在母亲旁边暴露了她希望找到另一个人生归宿的意愿,她眼神霎那间流露出的闪烁其辞成为她向心仪爱人示好的佐证。在她看来,拥有天使般面容的伯爵是完美的象征,他年轻、高贵,并且从一群强盗手中挽救了自己的贞节和清白,这些都是俘虏女人的致命诱惑。接受诱惑与坚守誓言之间孰重孰轻的较量很快便演化为一种“权权”交易,父亲答应在伯爵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就把女儿嫁给他。

  其实,接受诱惑还是坚守誓言在女儿看来是分处天平两端的载物,马奎斯一方面迷恋眼前这个完美的男子,一方面对这种完美有种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一方面源于上次婚姻带来的残缺感,种种迹象表明她还没有从上次婚姻恢复过来;另一方面,她也害怕这样的结合会让原本完美的形象中掺入瑕疵。周国平曾经所过,这种建立在“幻想基础上的艺术性婚姻”是脆弱的,不可靠的。我想,所谓的“艺术型婚姻”就是这里的“完美型婚姻”吧。事实上,脆弱的到来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马奎斯意外的怀孕顿时引起轩然大波。两个人之间突然冒出来一个 “子虚乌有”的人物,这个人物或许是伯爵自己,或许另有其人。马奎斯刊登在报纸上的寻人启事已经暗示了尽管她仍然爱着列特里特,但她仍然选择拒绝完美,拒绝破坏列特里特的完美形象。

  女人在面临突如其来的爱情时,总显得措手不及,所以才来得那么多的追悔莫及。马奎斯选择了放弃,是主动地向现实逃避。在梦想与现实面前,有些人会为了梦作执迷不悟的奴仆,有些人会为一次的碰壁回归现实;很显然,马奎斯属于后者,但她在面对变故后微妙的感情变化很难说是一种感性妥协还是一种理性选择。当列特里特在3号11时出现在侯爵家里的时候,伯爵天使般的面容在马奎斯眼中变得卑劣、低俗,她无法接受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对自己做出这样的污辱,在拯救了贞洁后又残忍得将它破坏;因此,马奎斯宁愿去接受母亲的谎言,接受自我欺骗的双重欺骗。

  虽然影片的结尾在女侯爵父母的一再撮合下归于平静,但女人心理微妙的变化再次展现出侯麦电影气质中波澜不惊后的隐隐作痛。戏剧性的变化在闪念之间发生让我对感情之捉摸不定仍心有余悸,当我还在回味那个关于天鹅的故事时,影片嘎然而止。

  就像感情事件本身的不可超脱一样,侯麦的影像语言有种文字的暧昧性,看似琐碎的感情片断却无时无刻不在映射着生活的繁复结构。《女侯爵》作为侯麦“道德故事”系列和“喜剧与谚语”系列之间的影片,它谢绝了从意识形态高度对人物感情世界提出批判性观点,也少有女性视角的温情叙述,而是以冷静达观的调子铺设掩藏在人物表面下的情感路程。在人类情感道路上三岔路口上,走错一部都会堕入迷城和漩涡;在面对纷繁芜杂的感情世界,一切都是不可知也无法预测的。或许……

  ……街头偶遇带来命运,陌生人那里藏有神秘,本性难以确定,明天该会怎样?

UPL下载链接:

http://www.uploading.com/files/CW7X7NWS/ONHJ.part1.rar.html
http://www.uploading.com/files/7NDXS9TR/ONHJ.part2.rar.html
http://www.uploading.com/files/9IUH2FXY/ONHJ.part3.rar.html
http://www.uploading.com/files/F2I5NUOK/ONHJ.part4.rar.html
http://www.uploading.com/files/CEFB7D52/ONHJ.part5.rar.html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