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根据张曼菱的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改编的《青春祭》

(2007-09-30 06:50:49) 下一个


《青春祭》中国·1985
该片根据张曼菱的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改编,由张暖忻执导。讲云南西双版纳知青生活的故事。这个名字是导演起的。该片在取景、摄影、录音、美术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水准,在如散文诗般娓娓阐述中,表现出知青成长过程中对文化、对美的觉醒。
1985年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摄制 彩色 9本
根据张曼菱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改编
编剧:张暖忻
导演:张暖忻
摄影:穆德远、邓伟
美术:李勇新、王砚缙
作曲:刘索拉、瞿小松
录音:马跃文
剪辑:赵绮华
主演:李凤绪(李纯)、冯远征(任佳)、松涛(房东大爷)、郭建国(房东大哥)、玉妲(依波)

是部纪实性影片,是部主观色彩很浓的影片。

        此片在纪实性方面走得比〈沙鸥〉远得多……它完全摆脱了叙事、情节对于戏剧性的依存,第一次实现了整体的非戏剧电影的散文框架。
        当年的插队知识青年李纯,在遥远的傣寨,淳朴的傣家人中度过了自已的青春岁月。
        若干年后,她上了大学,但在傣乡的这段生活和傣家人对她的情谊,使她永生难忘。
        初到傣寨,李纯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陌生、新奇。傣乡的风俗和傣家人的生活观念与她完全不同。她不会干傣家活,那身“军装绿”也很松垮破旧,与打扮得美丽妖娆、快乐的傣家姑娘格格不入,寨子里美丽又傲慢的姑娘依波为此经常嘲弄她。
        渐渐地,依波的筒裙,姑娘小伙的对歌,傣家生活的每一部分都强烈地撞击着她的心灵,深深地打动她,吸引她。她开始发现美,关注美,开始学着像傣家人一样地生活。
        她用色彩艳丽的床单裁成筒裙,戴上漂亮的耳环,她顿时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傣家姑娘。当她穿着筒裙,扭动腰枝上井台打水时,傣家姑娘们对她发出一片赞美之声。乡亲们也都把她当成自已的亲人。房东大爹细致入微地关怀她,依波也同她成了好友,她欣喜地融入了傣家人的生活。
        几年后,李纯和在邻寨插队的男知青任佳相识,并逐渐成为最要好的朋友。一次,在举寨欢庆丰收的晚宴上,李纯房东家的大哥喝醉了酒,和任佳打了起来。李纯这才发觉房东大哥在深深地爱着自已,而她毕竟不是真正的傣家人,不可能接受大哥的爱。最后,她只得离开这些忠厚善良的傣族乡亲,到一个山区小学去当教师。
        她走后,大哥90多岁的老奶奶因为思念她而去世了。她怀着无限的思念和充满内疚的心情,参加了老奶奶的葬礼。
        又过了些年,李纯要回城上大学了。行前,房东大哥真诚邀请李纯的男朋友任佳来家里做客,以表达他的歉意。然而,任佳已经不可能再来了。他被一次突发的泥石流卷走,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李纯走了。她告别傣乡,告别傣家亲人,也告别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但是,李纯永远也不会忘记那片土地,那个使她找回了爱美的本性,萌生了初恋的情感,树立起新的生活信念的地方。
        1985年,第四代导演中的佼佼者张暖忻拍出了那个永远留在一代人心中的故事《青春祭》。关于“知青”生活的影视作品已经不在少数,但其大多表现的是生活中的苦难和这种苦难与理想的冲突。青春的失落是这类题材影片的一大主题,而《青春祭》则超越了传统的主题,同时又代表着那个时代青春对美和理想的呼唤。
“        呀呀”的牛车,夕阳中的小路,画面上是一种沉静之美。这里已没有了对青春流逝的哀叹,张暖忻和她的女主人公一起,在这古老的傣家山寨找到了青春与生命的真谛。
        影片以散文诗式的写意风格和具体场景中的写实手法相辅相成,在女主人公李纯断续的回忆和意识的流动中捕捉着那青春岁月如梦似幻的画面,传达出在特定的年代和地域中主人公精神世界所受到的冲击和陶冶。
        知青李纯在傣家山寨开始了她的插队生活。素朴的竹楼,敦厚的房东大哥,慈爱的“伢”(房东家的老奶奶)和大爹,爱美的傣族少女们……在这偏远、古老的文明中,不仅有淳厚的善良,也有自由自在表达生命的快乐,这样的生活象一面镜子,让李纯照见了自己,照见了自己的“不美”,唤醒了她被那个时代扭曲了的青春意识。李纯脱下肥大的绿军装,换上了傣家姑娘漂亮的筒裙,像傣家少女一样扭动着婀娜的腰肢去担水、赶集……。美,回到了这个汉家姑娘的身上。影片也以这种对美的礼赞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震撼。
        在流逝的岁月中,主人公李纯所得到的远不止于青春的觉醒。在傣家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死观中,李纯理解并相信了,在生死之间,生命永远延续,也永远美丽。影片《青春祭》以它对青春与生命满含苍凉的礼赞为新时期的银幕注入了强烈的生命意识。
        片子带着中年导演的宽容色彩,以纪实和表现相结合的路子与之呼应,开拓新电影的可能性。
        张暖昕说:“这部影片从头至尾都是李纯对傣乡生活的回忆。既是回忆就不可能是原来生活的逼真再现,那些她回忆中最深刻、最值得怀念的东西,经过岁月的冲刷,往往已变了形,带有了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叙述方式,为艺术上的主观抒发找到了合理的心理依据。
        本片的形态可称为”人化的自然“……一般观众现在对这部影片的意见,常集中为”没有准确地再现一代知识青年在动乱岁月里的坎坷历程。这恰恰是不恰当地用传流观念中客观反映的模式来大度这部主体观照的作品……随着创作者主体意识的越来越明确,影片越来越偏离传统而树立起全新的框架,比如李纯初到傣乡,跟着大爹在无尽的密林小径中直来,用南国特征又带有神秘色彩的巨大的仙人掌丛和悠悠的芒锣、鼓声,单纯而强烈地衬托出人物初到异乡的陌生感和恐惧心。这个更换了的片头现在成为奠定了影片基调的重要部分。又如结尾,导演大胆割舍了所有交代,只留下现在这样一个结果,用李纯几年后凭吊泥石流遗迹的意象化场面,凝炼而更丰富地表达了人物怀念、怅然和体味人生的多重情感。这些变化给影片带来新气质,促使我们去思考新的艺术观念不断变幻银幕形态的可能。
从纪实手法的发展变化而超载纪实美学的局限,这就是〈青春祭〉的价值……
        在电影探索目前趋向多元化的一九八五年,此片作为中年异常第二轮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一种几代创作者各走其路而交相辉映的前景。如无大干扰,这种书面必将带来中国电影真正立于世界之林的一天。
《青春的野葡萄》
 《青春祭》,二十年前的一部电影。它卓尔不群的艺术风格在当时是先锋形式的尝试,在今天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优秀作品并排同立时也丝毫不显逊色。
  这是那个特殊的年代发生的故事。女主人公,上海姑娘李纯(李凤绪饰)随大批知青来到边远的景颇族村寨插队落户,与当地少数民族村民同吃同住,开始了另一种艰辛的生活。这里山水自然,民风纯朴,物质贫乏,生活简单,也许在“文明人”眼中还有些蛮荒和未开化。每日辛苦的劳作,生存物质的匮乏并不影响这个小寨村民们体会生活本真的美好和幸福。在这里,有着独立思考的李纯重新认识了生活的美。当她身着筒裙像小“普少”一样窈窕地出现在清一色军装的知青面前时,同伴们惊异的目光让她突然意识到挣脱扭曲和压抑的生活原本应有的美丽;当“大哥”举着火把在森林里经过彻夜的寻找终于将迷途的她找到的时候,她对“大哥”曾经让她惊慌失措的爱的举止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青春,爱情,生命,原本是如此自然而美好,它们本不该被如此地扭曲和束缚。
  这是一部几乎没有对白的影片,也许可以作为无声胜有声的一个绝佳的诠释。村长年迈的母亲“娅”赠送李纯珍藏已久的筒裙银腰带的场景没有一句对话(“娅”不会说汉语),可是每一个平静的画面,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触动着你的心。主人公的独白抒情而委婉,是独特却极有感染力的叙事风格。诗意纯朴的画面,在黑白胶片的基调下,有一种含而不露的哀婉和忧伤。影片中李纯与另一名男知青的情感交流,是那么的含蓄,却又那么的动人。黄昏的泥泞小径上,老树默默静立两旁,牛车吱吱哑哑地载着两个年轻人,他们谈着对远离的亲人的思念还有看不清的前景和希望。
  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的结尾,这是我看过的无数电影中最让我心灵震颤的画面之一。像许多知青一样,李纯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返城,但男友却执意留在了山寨。许多年以后,当李纯再一次回到这个景颇小寨子,试图寻找她曾经熟悉的人和记忆的时候,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凉灌顶而来。。。村寨没有了,人们消失了,这里除了空旷还是空旷----- 一次巨大的泥石流吞没了整个寨子,卷走了她所熟悉和热爱的乡亲,也卷走了她朦胧情怀的恋人和深爱他的“大哥”。眼前这泥石流过后的荒凉怎么也让她无法相信这就是那片她曾经生活并热爱过的土地,曾留下过她所有青春岁月的土地。画面上的李纯在失声痛哭,我觉得那几乎是我见过的最悲恸的画面。一群鸟飞起来了,一首歌随之响起,充溢了整个画面的是这样一种声音:

青春的野葡萄
淡黄的小月亮
妈妈发愁怎么做果酱
哦,妈妈
我说,妈妈
妈妈别忧伤
看那早晨的篱笆上
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
太阳, 太阳
妈妈,妈妈



UPL下载链接:


http://www.uploading.com/files/VGMUN8SV/Qingchun.Ji.cd1.rmvb.html

http://www.uploading.com/files/1FLOSMNV/Qingchun.Ji.CD2.rmvb.html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