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我的職業我的廠 —— BIW

(2022-05-26 04:07:27) 下一个


造車第二步,沖壓工廠生產出的成百上千金屬“碎片”,通過焊接、絞合、鉚合、粘接......等工序,“湊在一起”,型成汽車的基本模樣。

這樣的成型工藝都是在 BIW (stand for Body In White) Shop 完成。目前主要的成型工藝仍然是焊接,主要分電孤焊和激光焊接,少部分壓力結合與鉚合,只用于特殊部件。一種叫做釺焊的激光技術,普遍應用在車頂與後備箱,兩片金屬尤如無縫縫合,一改傳統電焊加密封的作法。

焊接技術事關駕車人安全,整個車身上萬焊點,在不少稱為聯邦焊點。其實就是必須滿足聯邦安全委員會的特殊要求。如果忽略,事後的招回命令,可以涉及上百萬市場上的車輛。

破壞性實測聯邦焊點,傳統上是每日批量生產前,先生產幾個樣品,測試合格才能正式當日的開工。焊的時候要牢靠,拆的時候要九牛二虎之力,費時費事,整個生產線要等待測試結果開綠燈。

一河之隔的溫薩大學,有個教授研究無損超聲波測試理論,一位年輕同事在他哪裡讀博。教授請我做客溫大,介紹他的研究與應用機會。

教授是俄羅斯移民,他曾是蘇聯科學院院士,研究團隊是夫妻店,老婆也是溫大教授,招募的博士生大部分來自俄羅斯,還有幾個從中國來,我同事是唯一白人,且是加拿大籍。因為溫薩比鄰車城,天天到美國來上班實在太多,公司總部的同仁在一起午餐時間,就有很多華人通勤底特律河兩岸。

視頻中 KUKA BIW Assembly Plant 的稱呼,也反映出汽車產業的一個創新。二十一世紀初,汽車工業被稱夕陽產業,各大公司瀕臨破產,華爾街投資人,紛紛青睞相對簡單絕少員工福利壓力的所謂“高科技”,信息、互聯網產業井噴式出現,尤其硅谷,新公司踩在倒閉的公司身上不斷湧現,資本運作的血腥絲毫不滅發財者的夢想。缺少資金投入的汽車製造商,面臨社會的指責,諸如管理老化、工會會員福利、社會負擔等重壓,公司結構面臨巨變。

本來車廠三大車間,BIW, Paint, GA (舊稱 TCF),因為資金缺口,無法實施新車研發。當年戴姆勒苯馳突發新招,條件出讓 BIW 給主要供應商之一經營。條件是所有產品只能供應本裝配廠的總裝使用,全數雇用原 BIW 員工,福利照舊。

有這能力的供應商,除了 KUKA,還有 COMAU, MAGNA,據說他們自己都想要造車。想歸想,一遇具體細節,估計還是沒那料,最後沒一個變成汽車制造公司。KUKA 這個間 BIW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就成了唯一的創新。

 

to be continued......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