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区的博客

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Happy Everyday!
个人资料
正文

虎年11月的黔东南(3)- 枪手部落和侗家寨子

(2011-04-02 06:52:17) 下一个



枪手部落 -芭沙苗寨

在黔东南的日子就是在大山里打转转的日子,我已经记不清去往芭沙苗寨的路了。太多的弯道,太深的密林,偶尔路过由几间竹楼组成的寨子已经是极平常的风景,不再感慨那些人的祖先当初为何又是怎样来到这里,一住就是几百上千年。

然而,走进芭(bia1)沙苗寨仍然像是走进了一场梦境。

虽然县城间的从榕公路于七十年代就已穿寨而过,这里的人们却固守着传统沿袭着古老部落的生活习俗。他们的装束带有秦汉遗风,男子头上挽着发髻苗语称为“户棍”,
衣衫用自家纺染的青布,无领右开襟铜扣短衣,直筒裤大裤管,左腰间佩刀,右挂小背篓旱烟袋,中间是心上人缝制的荷包,肩扛火药枪,远远地走来仿佛古代武士般威风凛凛。

1



2



岜沙苗族是个尚武的民族,被誉为“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这里的男子枪不离肩,刀不离腰。芭沙人说,在蚩尤与黄帝交战时岜沙是当时的先头作战部队,被黄帝打败后又曾作为开路军,一路开山劈路来到此地定居靠打猎为生。
现在这个枪手部落早已经不打猎了,寨子周围种满了水稻。但芭沙男子仍习惯出门带枪。他们爱枪,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寨子里的男孩在七至十五岁间必举行一次成人礼。行礼那天, 男孩得邀约几个年纪相仿的伙伴上山打鸟,下田捉泥鳅,到山涧摸鱼. 鸟打得越多,鱼捕得越多,表明他的本事越大,将来会有出息。然后,小伙伴们聚集在他家里,喝酒烧吃捉来的鱼鸟,再由房族中的本家鬼师为他剃头,梳成“户棍”,最后背上父亲为他打造的猎枪,标志着他的人生进入了独立的阶段。

3


岜沙男子非常看重他们的“武士髻“,终生不变。每次剃发时都会举行独特而隆重的仪式。村子里有威望的男性长者亲自来主刀,工具竟然是镰刀,剃掉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曾有日本民族民俗学家寻根来到黔东南,岜沙人曾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因为日本的武士装束和岜沙人的装束几乎没有二样,所以有人认为日本人的祖先是岜沙人。
4


zt在岜沙,男女婚前的恋爱既自由奔放,又无所顾忌,他们以歌传情,唱情歌是人人拿手的本领。 春种秋收时节,岜沙有独特的“闹姑娘”。小伙和姑娘各人带自己的竹编钣囿,结伴相约,帮忙插秧收稻。白天去田里劳动,晚上就聚集在帮忙的主人家里,喝酒唱歌抱姑娘。一个小伙可以同时抱着几个姑娘。姑娘也乐意让小伙们抱,哪个姑娘被小伙子抱得多,就说明她非常有魅力。就会有许多小伙子想娶她。如果姑娘没有被小伙子抱过,是很丢人的事。如果某个姑娘被外乡来的小伙子抱过,她在岜沙人眼中就是魅力出众的美女。所以,但凡有外乡小伙子来到岜沙,姑娘们会用各种方式挑逗他,让他把岜沙的姑娘抱个够。有时候胆小的人被会大方的岜沙姑娘吓得狼狈逃跑。
5



百折裙是芭沙妇女四季必穿的衣服。裙子是纯手工的,展示一个芭沙女人的本领,长不过膝劳作时很方便,只有在天冷时才打条绑腿,平时都是光着腿光着脚。 女人头上蓄留的发髻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着美丽的树皮。
6



芭沙女人用自己种植的棉花织布,然后用蓝靛染色,再要用鸭蛋清捶布,捶得越久就越发光发亮,会有金属样的光泽。这样的布不仅颜色好看,而且防雨。
7



芭沙不大的寨子有三百多户,两千来人。这里的一切与外面的世界无关,人们依然按照自己久远的方式生活着。
8



9



10



11



岜沙人认为,安然的生活得益于祖先挑选的这块宝地,尤其是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森林的荫庇, 他们对生命不是很看重,但是对树木很崇拜很敬仰, 寨子口那棵古树和太阳是他们的图腾。芭沙的村规民约中现在依然还有这样一条:不准车辆进入芭沙买柴,只准村民挑柴到县城卖。

在芭沙,每出生一个孩子,家里人就会为孩子种下一棵属于他的树,当他去世时这棵树便用来制作他的棺材。这里见不到坟丘,每一个大树都代表一个灵魂 。芭沙人说:“我们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





侗家寨子 - 肇兴侗寨

侗族分为南侗北侗,风俗习惯有很多不同。位于黔东南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是南侗的代表, 也是全世界最大最古老的侗寨,素有“七百贯洞,千家肇洞’之称 (肇兴旧称“肇洞”)。 它四面环山建于山中盆地,一条小河穿寨而过,房屋建筑密集,为多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 寨子占地18万平方米,全寨700多户,居民 3000多人。
12


13


寨里有五座气势雄伟独特的鼓楼,在侗族地区是罕见的。 寨内人家分为五大房族,分居五个自然区,当地称之为"团"。又细分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五团。 各房族为做标志,各建有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台五座。五座鼓楼的外观,高低,大小风格各异。

鼓楼是吉祥的象征,兴旺的标志,由全寨人集资修建,每个侗寨至少有一座鼓楼。 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南征曾扎营侗乡,为方便指挥在营寨中修筑高亭,内置铜鼓以鼓声传令,遂流传成为鼓楼。另有一种说法更加神奇,传说鼓楼乃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遗迹。古代外星人来过侗乡,曾修建火箭和飞碟发射架。鼓楼外形颇似发射火箭的支架,顶层阁楼的剖面恰如飞碟的造型,是侗族先人按照外星人的建筑模式建造的。在侗族歌师赞颂鼓楼的歌词中,就有“那天神仙下界送礼钱”的句子。

在过去,鼓楼确实都悬挂着牛皮长鼓一面,平时村寨里如有重大事项,即登楼击鼓,召众商议。有的地方发生火灾匪盗,也击鼓呼救,这样一寨传一寨,信息很快传到深山远寨,人们闻声而至。 鼓楼多建在寨子中央,与戏台歌坪相结合,是集会,议事,文化娱乐的场所。

鼓楼前后檐口采用人字斗拱形式,汉末至唐代的建筑多采用这种格局,侗寨留存至今,是侗族建筑技艺的集中体现。它的外形像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从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条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 鼓楼是侗家的标志,侗语称为“堂卡”或“堂瓦”。


14。礼团鼓楼,侗语称为“楼顿”,始建于17世纪,1982年重修。


15。农闲时,鼓楼旁烤吃山老鼠的寨民。


16。侗寨有鼓楼必有风雨桥,有风雨桥必有戏台,三个建筑集结一处在侗寨中却是少见。在肇兴,能同时在一个镜头里看到鼓楼,戏台和风雨桥的地方,只有仁团鼓楼, 侗语称为“楼告宰”,19世纪始造,1982年重修。



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每逢节日或宾客临门,鼓楼里必有歌舞相迎。
来到侗乡不可错过大歌表演, 历来就有“饭养身,歌养心”之说的侗族,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古老的多声部侗族大歌,大歌就是老歌,那是天籁之声,可以让人忘掉外面尘世的纷扰。 侗歌歌词多用风句,颇为研究,有诗经的风采, 作为民间音乐,其特有的六声部无伴奏合唱曾震惊世界,沉重忧郁与热情奔放的完美结合,荡气回肠美妙绝伦之处只有亲自聆听方可感受。
17


鼓楼,风雨桥以及侗族大歌便是侗族的民族精华。

18。鼓楼里乡亲们和游客一起听大歌



侗族擅长织染刺绣,用自家做成的侗布裁衣也是侗族千年习俗之一。尽管随着现代风气的流行,年轻侗族人不再自织自染,他们更喜欢进城去买时尚的成衣来穿,在肇兴侗寨仍能看到许多户人家晾晒自制的侗布。
19



手工织成的侗布,在用自种靛蓝草叶加石灰泡成的染料里先浸染三、四次,每次染后清洗晒干,布料呈兰色, 然后再用柿子皮,猴粟皮,朱砂根块等捣烂挤汁将布染成青色,又用靛蓝继续加染多次,使布透青而带红。将布晾干后叠在一起,涂抹蛋清并用木槌反复捶打半个多月,直至侗布被捶打得闪闪发亮,最后还要用牛皮熬胶浆染一遍,布质才硬挺不退色。根据手艺和捶打时间的不同,侗布的亮度也不同,表面越亮的侗布就越贵。手工侗布料成衣穿用前, 还要放到用薯根块作料的锅里蒸上数小时,这样出来的侗衣更加柔软鲜艳。

20。 阿婆刚刚开始浸染第二遍


21。街头店铺卖的机织机染侗布,只见蓝色,不见青色和红色,更没有侗布那讲究的光泽了。




黔东南,如此不同的一个世界。很遗憾短短的十几天只看到些凤毛麟角,如果将来得空一定过来住些日子,好好体会这山水人家唇齿相依的简单和真挚。


- 此系列完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加州花坊 回复 悄悄话 谢谢西城区,我一堆朋友在黎平建了语言中心,住了很多年了,所以我们也了解了一些但是你的介绍更细致。等有机会也去看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