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weston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张昊晨十二,三岁时演奏格里格和肖邦的钢琴协奏曲

(2009-06-07 10:15:16) 下一个
 正在关注Cliburn的比赛. 可惜他在台上还欠一点火候,需要更多的commanding presence.不过他至今演奏令人击掌.很有可能夺冠




他十七岁弹奏巴赫平均律Prelude & Fugue in C-sharp Major BWV 848: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westo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罢了的评论:
他的技巧是一等一.
要成为作曲家好的阐释者,那是一条漫长的路.很多独奏家毕生都在追求--不追求的话只能做别人的鸚鵡了.
一流钢琴家中,长寿的很多.所以来日方长.
westo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mathteacher的评论:
欢迎来此地. 罢兄大概觉得那个巴赫弹得缺乏激情.
罢了 回复 悄悄话 下面这位仁兄说的还真有点道理,我还真是杞人忧天了,大概是因为太钟爱音乐的缘故吧。
mathteacher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罢了的评论:
十二,三岁和十七岁弹的是不同的piece,您如何比较?巴赫的特点就是精确,你认为弹成什么样算是理想的?学音乐的孩子大多数连“匠”也成不了,成“家”的就更少了,这很正常,如果大家都是“家”,“家”也就不成其为“家”了。世俗环境从来都是急功近利的,并不是今天才这样。真正的音乐家外国有,中国也会有,您的确有点杞人忧天了。
罢了 回复 悄悄话 typo:“悲天悯人”。
罢了 回复 悄悄话 十二、三岁的年龄就能有这样的乐感,弹出如此水平,确实很了不起,虽然力度上有些欠缺,声音也不够浑厚,但是很真诚,很纯粹,也够鲜明。十七岁那个弹得有点像编程序,严谨细致,但是单薄而缺乏情感,也少了当年的纯真与自然。看到这样的变化,我居然有点无奈与心痛。音乐对许多中国孩子而言,就是花大把时间练琴,然后不断参加比赛,拼命拿奖。不断的练习与比赛确实能够提高技巧,增加舞台经验,那么心呢?心灵的感受,精神的提携,情感的体验与表达,这些不是光靠练就能练得出来的,需要学养,需要阅历,需要悟性,需要被天明人的情怀,需要可以为音乐而死的勇气,然而这些孩子们的音乐教育中是否包涵这些东西呢?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环境里他们能获得这些东西吗?如果那些教他们的人都是一些现实的人,那么,最多也只能做“匠”不能成“家”吧。也许是我杞人忧天吧,这是因为音乐在我心里太神圣,每一次,我都是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来聆听音乐的;这还因为音乐于我,就是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