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weston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Richter大师弹奏拉赫莫尼诺夫第一钢协

(2008-06-09 20:20:12) 下一个


ZT: 拉赫玛尼诺夫两首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始末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v,1873–1943,俄国作曲家和钢琴家)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和《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是他最成功的代表作品,下面介绍这两首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始末。
1895年1月至9月间,拉赫玛尼诺夫满怀希望地创作了他的《d小调第一交响曲》,并于1897年3月15日在圣彼得堡首演,由亚历山大·格拉祖诺夫(Alexander Glazunov) 指挥。没想到竟遭观众的冷淡反应。演奏结束,拉赫玛尼诺夫飞奔街头,久久找不出失败的原因。第二天圣彼得堡的乐评更是落井下石,竟然用“现代主义者的废渣”这种恶毒的字眼去攻击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使得这位远景光明的22岁青年作曲家,像由云端被打下谷底那样凄惨。
其实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曲作品并没有那么糟,只是因为他刚好卷入了圣彼得堡与莫斯科音乐学院两派的是非恩怨,圣彼得堡学派的首领塞萨尔·库伊(Cesar Cui)将他视为敌对派,于是全力攻击,恶言相向。这差一点断送了这位天才的一生。 
1917年4月,也就是在《d小调第一交响曲》首演失败22年之后,拉赫玛尼诺夫写信回复他的朋友鲍里斯·阿沙菲夫(Boris Asafiev),回忆他当时的心情:
“在《d小调第一交响曲》首演之后,我差不多三年没有再作曲,我感觉自己好像一个患了中风的人,好久没有用头脑和手。”。
在拉赫玛尼诺夫情绪极为低落,甚至完全失去自信的时刻,一些欣赏他才华的好友就商量对策,看如何能够重振他的精神。其中,一位朋友就安排他会见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这次难忘的会面中,近70岁高龄的托尔斯泰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年轻人,你能想象我的人生是一切顺利的吗?你能假设我毫无烦恼,从不犹豫而且从未丧失过信心吗?你真认为‘信心’总是和‘力量’相等的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遭遇困难的时刻,但这就是人生!抬起你的头,坚持你所要走的路。”
当时,拉赫玛尼诺夫确实为他所崇拜的长者这番话所鼓舞,他想重新投入作曲,但是他办不到,灵感似乎仍然枯竭。于是他的朋友又怂勇他拾起指挥棒,并介绍他到一位百万富豪马蒙托夫所支持的歌剧院中任副指挥。在该歌剧院,他认识了一位杰出的男歌手夏里亚宾,两人结为好友。
在好朋友的鼓励之下,拉赫玛尼诺夫指挥过格林卡(俄国作曲家)的《沙皇的一生》、圣一桑(法国作曲家)的《霸王妖姬》以及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俄国作曲家)的《五月之夜》,均获得成功,信心也恢复不少。于是他的朋友又希望他能创作歌剧。柴可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特本建议他以莎士比亚的《查理二世》为蓝本创作歌剧,后来又建议他根据但丁《神曲》中的“地狱”创作歌剧,并取名《雷米尼》。1898年8月28日,拉赫玛尼诺夫回信给莫德斯特,告诉他已决定接受这个剧本,并仔细安排细节。但1899年拉赫玛尼诺夫访问英国,受到热烈的欢迎,英国的乐迷并尊称他为“莫斯科的烈火”、“莫斯科的华尔兹”。访英归来,拉赫玛尼诺夫放弃了创作歌剧《雷米尼》的计划,而考虑接受英国方面的委托,创作一首钢琴协奏曲,也就是《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1900年1月9日,拉赫玛尼诺夫与夏里亚宾再度探访托尔斯泰。夏里亚宾唱了一首拉赫玛尼诺夫所作的《命运之歌》,托尔斯泰问道“究竟哪一种音乐是人类需要的——学术性的或是民歌?”显然,就托尔斯泰的社会主义艺术观而言,他并不赞同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这次会见因此不欢而散,也使拉赫玛尼诺夫自责日深。情绪上的焦虑与缺乏自信,使得他又无法创作。 
不久拉赫玛尼诺夫被推介给莫斯科大学的尼古拉·达尔医师。自从大学毕业以后,达尔医师就对以“催眠术”从事精神治疗发生兴趣,而且由于许多病例的成功经验,也使得他越来越对这种医疗技术抱有信心。他本人也是个音乐爱好者,在业余时间喜欢拉大提琴。所以他欣然接受了拉赫玛尼诺夫这个患者,给了免费的诊治。
达尔医师的公寓恰好在拉赫玛尼诺夫好友沙丁家附近,所以每天进行治疗都十分便利。日后拉赫曼尼诺夫回忆这次的治疗效果说:
“也许听起来不可思议,不过这次治疗确实对我帮助极大。到了夏天我开始再度作曲。就像货仓中的东西不断增加,新的乐思不断的涌现——甚至比我创作协奏曲所需还要多。”
1900年暑假,拉赫玛尼诺夫和夏里亚宾到意大利去度假,不但创作了《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三两个乐章,而且也完成了歌剧《雷米尼》中爱的二重唱。
在达尔医师的治疗下,拉赫玛尼诺夫虽然逐渐恢复了创作的能力,但许多生活的问题还是困难重重。尤其是经济问题更是严重,甚至被迫向别人借贷,并答应在两年内分期归还。在生活压力之下,他的自信心未完全恢复。他在10月22日写给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一位作曲同学莫洛佐夫的信中说道:
“我刚弹过《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我突然清楚地发现由第一主题转到第二主题之处并不好。在这个曲式中第一主题不再像序奏,绝没有一个傻瓜会相信那是第二主题。任何人都会以为那是协奏曲的开头。我想这整个乐章是完蛋了! 由此时起我觉得它是何等丑恶,让我失望透顶!在这首演的前五天,你为什么还要拿你的分析来增加我的苦恼?”
在几经波折之后,1900年12月拉赫玛尼诺夫亲自弹奏这首协奏曲的第二、第三两个乐章,事后得到好友的好评和善意的建议,使他重获信心。1901年春天完成全曲的创作,同年10月27日及11月9日在他的表哥席洛提指挥莫斯科爱乐乐团的演奏下,完成了全曲的首演,并获得空前的成功。在出版时,拉赫玛尼诺夫便将这首乐曲题献给达尔医师,以感谢其帮助之恩。
和艰辛曲折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历程相比,8年之后所发表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显得十分顺利。该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由长达24小节的旋律所构成,显示出宽广和无限的发展性。尽管拉赫玛尼诺夫特有的忧郁气质在这首乐曲中依然明显,但色彩华丽而丰富的钢琴技法和宏伟的交响乐规模,使乐曲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境界.
1909年秋天,拉赫玛尼诺夫首次应邀到美国举行演奏会。当年10月他乘船到达纽约时,立即写信给他的俄国朋友说:
“美国是个陌生而缺乏热情的地方,虽有许多杰出的交响乐团,但却毫无欧洲文化的迷人气息。如果不是为了赚些美元回去买部车子,我还真不愿离开祖国。”没想到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夕,拉赫玛尼诺夫竟会迁居美国,而且老死在这个第一印象很坏的地方。
拉赫玛尼诺夫在美国的行程十分紧凑,马不停蹄地赶演奏会。据他自己回忆说:“差不多有三个月的时间,每天有演奏会,简直被逼疯了。”1909年11月28日,《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在纽约首演。由于其间拉赫玛尼诺夫根本没有创作的时间,所以音乐史学者已经排除了这首作品作于美国的说法。
1909年夏天,拉赫玛尼诺夫到伊凡诺夫卡乡间度假,6月6日写了一封信给莫洛佐夫,谈到他修改管弦乐曲《死之岛》的经过,信中并透露:“我现在正开始创作一首新作品,它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假如健康没有大碍,我将致力完成它。”无疑,这就是开始创作《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时间。在乐谱的手稿上,有“1909年9月23日于莫斯科”的字样,这应是这首钢琴协奏曲完成的时间。这样看来,这首40多分钟的乐曲,是用短短三个半月的时间完成的。此外,由于这首乐曲的指法十分复杂,而拉赫玛尼诺夫所乘坐赴美的船上又没有钢琴,于是人们猜测也许他是在“无声键盘”(即没有键盘的桌椅台柜)上练习的。
1935年拉赫玛尼诺夫在写给友人约瑟夫·亚瑟(Joseph Yasser)的信中,道出了这首钢琴协奏曲的诞生:“第一主题既非来自民谣,也非取自教会,它纯粹是为了自己而写!……假如我有任何创作的动机,那么我唯一想到的只有声音。我只想在钢琴上唱出旋律——就像歌唱家那样,并找个适当的管弦乐队伴奏。”
《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在沃特·达拇洛希(Water Damrosch)指挥下首演成功后,1910年1月又在马勒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协奏下,于卡内基音乐厅再度公演,大受欢迎。纽约的一些报刊评论说:“这是近年来最令人感兴趣的钢琴协奏曲,它小节的长度和演奏的难度都要求钢琴家必须具有异常的技能。”“它的本质表现出音乐的尊严和美。”拉赫玛尼诺夫在美国的声望和地位,可以说是因《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演出而达到顶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