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weston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2004年度傅聪钢琴大师班笔记(完整版)

(2007-07-16 18:28:08) 下一个
2004年度傅聪钢琴大师班笔记(完整版)
巴黎风
    
今天(2004年11月1日),傅聪先生本学年在上音的大师班正式开始。今晚上课的两个学生分别演奏了车尔尼的《降E大调罗德主题变奏曲》及萧邦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我计划根据听课笔记,总结出每次课中他最常提到的要求,姑且叫做“教学关键词”,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讨论。

     第一讲。车尔尼《降E大调罗德主题变奏曲》:Charming;弦乐四重奏;萧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Taste;Magic; Intense;高贵。

   第二讲:席曼诺夫斯基《变奏曲》:内在;透气;必然性;比例;斯拉夫。萧邦《练习曲》Op.12.No.8  (略)。德彪西《版画集》——《塔》:佛光;弓法;方向性;南无阿弥陀佛;梦;《格林纳达之夜》:卡门;火辣辣;妖娆;健康;夸张;佛;鱼;伤感;《雨中花园》:no conventional ;天真;透气;bass;“泪飞顿作倾盆雨”。

   第三讲。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7 No.1:chamber;cello;dream;弓法;  phrase;狮子;《萧邦练习曲》Op.10 No.8:健康;轻;海顿《钢琴奏鸣曲》Hob.20:Brahms的歌曲;健康的古典;戏剧化;喃喃自语;休止符。

第四讲。萧邦《辉煌的行板与大波兰舞曲》 Op.22:流动;傲气;萧邦《降B大调辉煌的变奏曲》Op.12:(省略);《g 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英雄的史诗;故事;挣扎;肖邦《降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Op.53:“要有意思”。


第五天:座谈会。1、装饰音在Harpsichord上,就是为了造成“轻响”的对比,以达到色彩变化的目的。所以,我们弹古典、浪漫的曲子,也要从中去领悟些什么;2、旋律性的装饰音和和声性的装饰音决定了是否在拍子上弹它们;3、提高音乐的taste,在于提高整个的文化修养。比如,即便是水浒、三国、红楼梦、戏曲等,对于我们理解音乐作品、提高音乐的鉴赏力都有着很大的帮助;4、决定版本好坏的因素:趣味的问题;是否忠于那个时代的fashion,各个国家的fashion;关照作曲家的意图;比较乐谱微妙的地方,好版本不会模棱两可;5、音乐是要讲故事,但不要具体地讲故事,太具体就庸俗化了;6、要多比较交响曲的钢琴版和原版的效果,多听室内乐重奏,会提高钢琴演奏的音乐性;7、不要在演奏上“抄袭”任何人,听CD有它的弊端;8、同样的scale在Mozart 不同的 Concerto中是“不同的世界”。

第五讲。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53:“不要模棱两可”;“不要软化”;德彪西《练习曲》No.6“德彪西不一定用蹋板”;“句子”;“太响”;“留空间”;萧邦《钢琴奏鸣曲》Op.58“版本”;“夸张点也要休息”;“半音很重要”;“方向性”;“Pedal”;“分句”;“荡气回肠”。

第六讲。舒曼《大卫同盟舞曲》:“玛祖卡节奏,每次都要不一样;”“透气”;“Pedal  太多”;“颜色”;“舒曼的rit.有时就是rubato的意思”;“(高音)飘上去”;“bassline”。


第七讲。(本人缺席)。不知道傅老师已从外地回来。

第八讲。李斯特—舒伯特《随想圆舞曲》:“装饰音弹得要潇洒,每次都要风情万种,装饰音也是音乐”;“每次都要给人即兴的感觉”;“兰德勒是Waltz的前身,有很多种”;“旋律应根据和声的变化而变化”;《裴特拉克十四行诗》:“琶音不只是琶音,还代表一种色彩,一种风格”;“要有高贵的风度”;“朗诵的风格,象中国戏曲,要抑扬顿挫”;“附点音符时,长的音符可以加长,短的音符绝对不能缩短”;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版本”;“要看总谱”;“第一个音是神秘的和弦;真个曲子是一个个的问号,不断在问”;“Scale让人感觉到是一个精神世界,象一个歌唱的人在做向上的滑音”;“功夫都在第一句”;“贝多芬的曲子都有一个‘狮吼’的地方”。

第二次座谈会。1、贝多芬一生都在为歌剧《菲德里奥》而苦苦挣扎,每一个曲子都是为着这个目标,这是人文主义最具体的例子;2、第四钢琴协奏曲的三个乐章分别是G大调、e小调、C大调,这里边是有说法的。他们恰好构成一个C大调上建立的主三和弦,中国人对和声毫无所感。其实,深刻的东西都在和声里头;4、复习“旧”曲的问题,应该每次都象发现新大陆一样的高兴,要重新开始学过;5、米开朗杰里,是一个很伟大的大钢琴家,初听之,惊为天人,但是他老是重复自己,没有新东西,所以,是追求死的完美;但安尼·菲舍尔每次都不一样,尽管经常出错;富特文革勒,是最好的演奏家。他的舒伯特C大调交响曲,有五、六种不同的录音,每一个都很有说服力;6、西方的音乐,是跟人文主义结合起来的,那个世界不是专属任何一个国家的;7、德彪西,比中国人还要中国人,(按:正如波兰人说傅聪比波兰人还要波兰人,要他来教玛祖卡),美学比五声更重要;8、贝多芬离中国人很远,但是还要学的,是可以教的;9、Utext是二十世纪以来对过去版本不满意而推出的净版,尽可能地反映了作曲家本人的意图。我们推崇骑熊人、亨利等版本,另外,湖南文艺出版的弗里德曼、柯托版本是不错的版本。不同的版本在同音的标记(等音)上,分句等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是很惊人的错误!比如,帕德雷夫斯基的版本就很荒唐。

第九讲。本人缺席。观看青春版《牡丹亭》。

第十讲。萧邦《船歌》Op.60:“萧邦的意思是,不要太具体地去想他描述的是什么 ”;“Introduction象开幕一样,如何弹,关系到这个曲子的Size(按:格局?规模?)”;“开始与结束象两个大柱子”;“(按:旋律内声部单独奏出时),不要喧宾夺主”;“萧邦常常是Pedal一回事,手是另外一回事。手和Pedal要独立。”;“所有的声部,都是重要的,但(按:各个声部旋律性的半音记号,重升记号等,)都很重要”;“不是所有的音符都是一样重要”;“萧邦的音乐,没有什么伴奏,都是线条”;“节奏永远是(此处难以描述,略去数个符号)的感觉”;“Rubato节拍的比例要(渐进)”;“(旋律中的倚音勿急着弹)”;“船歌的过门,是最有魔力的地方”;“音乐上一定要有心理因素(参与),大家才会听得有说服力”;“最后一段,萧邦比瓦格纳还要瓦格纳”;“线条越飘上去,越要轻”;《玛祖卡》Op.24,NO.2,“民间舞蹈,是民间器乐在演奏,不能那么严肃”;“每句之间首尾不要连过去”;“即使有重音,也永远是往上去的”;舒曼《Abegg变奏曲》:“弹得平均、准确些”(按:音乐弹的很差,几如740,傅知不可而勉强为之,故过后,我无所感,不录)。

第十一讲。萧邦《谐谑曲》Op.39:“每一次附点音符可以,而且需要延长一点”;“和声变了可以控制一下(旋律的律动),但同一和声不必控制”;《幻想波兰舞曲》Op.61:“f 和p的比例要掌握得很好”;“每一次三连音都要有充分的时间,它们都很重要,要充满了感情,一定要说话”;“波罗涅兹一小节三个重拍”。

第十二讲。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No.457》:“重要的不是轻响的问题,而是和声的感觉”;“cminor总归是悲剧性的”;“这个曲子开始要有一种命运(宿命)的感觉”;“必须和No.14aFantasy一起弹,从而有一种必然性”;“莫扎特的Pedal和Rmantic的不一样,用一点即可,要有一点水分”;“ 莫扎特总是欲说还休”;“这首曲子是为伟大的奏鸣曲,非常重要”;“莫扎特象贾宝玉一样,是‘众艳之冠’”;萧邦《即兴曲》Op.36(略。。。。)

第十三讲。陈宏宽演奏《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958》,萧邦《夜曲》Op.55No.2和Op.48No.1。讲到了音乐的不同处理的可能性;Tempo在结构上的设计;分句的问题;乐句逻辑层次的问题等。详细的讨论,请参照yj先生的新帖《傅大师与钢琴家陈宏宽切磋音乐的印象》。

第十四讲。德彪西《前奏曲》第2首《帆》:“弹奏之前,不要犹豫半天,容易造成紧张”;“弹得太多的pp,容易‘贫血’”;“德彪西希望钢琴不要有‘槌子’”;“跟中国画意境相同,(不要只是描写),要寓情于景”;“(德彪西的乐曲)比色彩远远深刻,除了感觉色彩,还要感觉这种(感情,内在的)东西”;“德彪西从无到有,结尾又从有到无,要不露痕迹,回味无穷”;“令人想起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结尾”;《前奏曲》第8首《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要有一定的flexible,开始那个音,要象我们的京剧一样,亮相,要把人吸引住”;“颜色要丰满一些”;“长的音符绝对不能缩短”;《前奏曲》第10首《沉没的教堂》:“前面一部分象钟声,后面象神秘的祈祷”;“要以结构力来理解(作品)”;海顿《钢琴奏鸣曲》Hob.XVI/34:“速度不要慢,一定要是Presto”;“开始非常轻灵,好象‘鬼’似的”;“在第一个f 前不能响起来,”;“不能有一点(凝滞),要一直往前走”;“不要那么多的accent,”“假如是弦乐器的话,会怎么拉?”“(回音)要温柔”;“不要做无谓的accent”;“(过度句,象中国书法一样,一笔带过,不要去描)”;“(三乐章),要从二乐章结尾的音量开始”;“全曲结尾不要慢下来”;德彪西《意象集》(一)2)“向拉莫致敬”:“注意脉搏”;“不要有一点棱角”。

第十五讲。本人缺席。听瓦拉多斯音乐会。

第十六讲。萧邦《前奏曲》NO.1:“每一个小节都有呼吸”;No.2“左手是宇宙,右手是先知”;No.3“最后的Pedal,点一下即可”;No.4“右手开始小节的最后一个音符可以提前弹,以增加张力”;No.5“开头要有一种即兴的感觉”;No.6 “结尾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No.7“开始是一个起拍,所以要留出两小节来。”“要天真无邪”;No.8“外头有风雨,心中有风雨”;“把上面的音符藏起来”;“速度不要太快,否则无法做到那么多的音乐。”

第十七讲。《前奏曲》No.9:“每个曲子都要找好它的脉搏”;“此曲中的三连音与一般的三连音有所不同。。。”;“右手的主题进入如同远古师的占卜者在预言什么”;No.10:“科托说开头的曲调象天上飞来的四支金箭”;“有玛祖卡的味道”;No.11:“速度是VIVACI,不是ALLEGRO,所以不要弹的太慢”;“最后的句子不要分句,整个是一句”;No.12:“也是一个玛祖卡,象在做噩梦”;“注意要突出旋律”;[巴黎风按:听的时候,突然想起陆游的名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来。真的是故国神游。那凄风苦雨,那一片恍惚间的孤独,神鬼在侧号哭呼叫,在半音间徘徊,连激烈的切分和弦都挥之不去。唉,唉,唉。]No.13:“原作6/4,萧邦在某学生谱子上曾标记过3/2,研究研究,自有他的道理,这样以来,右手就变成了single beat”;“萧邦的每一首前奏曲都是诗”;No.14:“一种地动山摇的恐怖,一定要有张力”;No.15:“开头象抚摩你一样”;“象大病初愈一样”;No.16:“是狂风暴雨,象浮士德下地狱”;“最后一小节要象浮在空中,不能象一个结尾”;No.17:“转调的时候,弹奏上也要有变化”;No.18:“不要太快”;“悲愤到极点”;No.19:“心象小鸟一样飞出去了,但是要一口气弹下去,不要重复”;No.20:“4--5小节之间要有透气,要分开,沉重些就可以了”;No.21:“一种百无聊赖的感觉”etc.;No.22:“一种反抗,搏斗”;“最后一小节要一口气连贯地弹,要有派头”;No.23 :“升入了天堂,祥和的感觉,好象沐浴在圣光里”;“祥和,不是单纯的快乐”;No.24:“又进地狱;希望;绝望。。。”;“对24首前奏去,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巴黎风按:关于傅聪对于萧24首前奏曲的处理,我认为根据他的音乐理解,他已经竭尽所能在做语言的解释了;而他的部分曲目、段落的示范,则是给我们每个到现场聆听者的最高奖赏。但是,要了解的再多些,详细些,还需要参阅11月刚刚出版的《傅聪,望七了》一书。其中有他关于这套曲目的更有价值的诠释。我很高兴看到在我的倡议下,现在有很多附中的、钢琴系的同学开始读这本书了,着实令人振奋。]

第十八讲。舒伯特《即兴曲》Op.90No.1“这一首是最难弹的,和《冬之旅》有着密切的关系。”“情绪上非常孤独、忧虑,即便有一点开朗的东西,也马上就转为了苦难。无法解脱。”“第一个chord 是一种恐怖的情绪”,……No.2“不要那么多的pedal,要多*手指连;”No.3“分句要分得清楚,和声变换的地方,不要带过去;”No.4“*手指,不要*pedal”。《即兴曲》Op.142No .2“不要弹得churchy,不是goody ,实际上是兰德勒舞曲风格”,“要非常简朴,坦然,连成一条线。”

第十九讲。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11“把开始的主题所有的表情和各个变奏对一下,在变奏中的呼吸和主题中的是一致的。”德彪西《贝儿加玛斯克组曲》:《前奏曲》(巴黎风按:新乐句的开头,一定要重新进入,即要透气);“令人想起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月光》“主观认为,基本等于一个小节三个重音,所以,不能慢,太慢了就俗气了,就太甜了。开头的双音,尽管在不同的音区,但要弹出一个声音”,“不要数拍子的感觉”;《帕斯比叶舞曲》“不要快, 不要响起来”;“在快要恢复原速的地方,千万不能太往前跑,要拉回来”。“他的慢下来,是一组一组地慢下来,象台阶似的,每次下一个台阶。”

第二十讲。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475“f,p不能死做;这首曲子的开头,和他的歌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f 是一种恐怖的感觉,p则相反。”“和声变化的心理反应一定要表现出来”;k.457“音乐最怕‘方’”,“‘方’了就没有意思了,就没有音乐了。”“装饰音要作为旋律音来弹”;[巴黎风按:示范弹奏中,傅的legato音阶显然弹的要更连,甚至不惜使音与音之间有一些重叠,但那种有水气的、湿的音色,就是这样产生的。尤其在莫扎特的作品中,这一点十分地明显。]

第二十一讲。海顿《钢琴奏鸣曲Hob.XVI/21》[呈示部与展开部之间]“不要等”;[第二乐章开头的和弦]“可以弹成琶音,但要在拍子上”,[二乐章的结尾]“不要可以做,不要让人想到art,因该是 artless”。“[第三乐章主部主题]不要弹成echo”。[全曲结尾,]“不要渐慢得太厉害”。巴赫《法国组曲》“第五组曲”:“独创性可以,但标新立异却不可以”;“不需要外加的东西,不要做作”;“和声、对位上,都要进行得很自然,一切表现,都从和声的自然思路来进行。”“作曲家最重要,音乐本身最重要”;“追求艺术,就在追求一种比例”;舒伯特《即兴曲》Op.142No.3“长、短音符的‘重量’不同;”“倚音应在拍子上”,手指[塌板]和[真正的]pedal是不同的效果,在长音上,尤其如此”;“重音记号,不是纯粹的轻响问题,有时候是一种表情,不一定有accent;”“转弯和过门的地方就可以自由,而且需要自由”;No.4 “是吉普赛的风格;”“结束用大指”;“要弹出即兴的感觉来”。

第二十二讲。舒曼《幻想曲集》“舒曼的rit.常常是‘自由’”的意思”;其余略。舒伯特《即兴曲》Op.142No.1——略;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第三首》K.281:“如何理解(装饰音)‘在拍子上’?就是表示‘是歌唱性的’”。余略。

第二十三讲。舒曼《童年情景》;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283。(因故未去)。

第二十四讲。萧邦《叙事曲》Op.47;《玛祖卡》Op.56;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280。(因故不能去)

第二十五讲。萧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开始时是宣叙调,不要太快;开头的三十二分音符不能短,节奏动机贯穿全曲,相当重要”;“左手的线条历来被忽略,不够注意左手的声部及其发展。在左手中,其实隐藏了很多微妙的东西,要充分享受线条的美”;“第二首比第一首好,第一首有更多的炫技成分”;“注意,左手不是伴奏”;“左右手要独立,都很重要。”“长音符长一点,短音符自然就短了”;(切记pedal不能太多)。

第二十六讲。萧邦《叙事曲》OP.52:“什么记号都不要做成一个公式,……要看以后的话怎么说。”“RUBATO就是‘拿来拿去’,知道以后要还,现在就赶快去拿”;“选择好的版本以后, 就一定要弹得有信心”;《夜曲》OP.48 NO.1:(略)。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上):“主题不要快, 要弹得象个乐队一样,”“浮士德在不断追求,到处都是空虚”;“肢体语言不对,弹得再好观众也会以为是不对的……布伦德尔在研究肢体语言……要结合感情,结合音乐。”  

第二十七讲。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下):“(两处cadenza时,右手部分)四个音一组与三个音一组是完全不同的(意义)”;“同样的主题,意味着不同的心理变化,每次出现时都应该有所发展”:“fost那个主题一次比一次没有信心。”萧邦《玛祖卡》OP.33NO.4:“不要把玛祖卡放在盘子里,端到人家面前去告诉人家:这是玛祖卡!”“要忘掉玛祖卡,弹正常的音乐;”“和声的不同,(应当)造成微妙的轻重的区别”。“第三拍不见得一定会重;”“不要怕silence,要留有透气的空间”;“每个曲子都应该有特殊的东西。”《玛祖卡》OP.17NO.4“波兰人叫这首玛祖卡为‘犹太玛祖卡’,比上一首更加个人化”;“其实萧邦的音乐是非常classical的,线条非常清晰,左手不是伴奏,这些线条是要维持的。”

二十八讲。《玛祖卡》OP.30NO.1 :“不要弹得那么容易,要‘苦’一些”;“这是一首很难的玛祖卡,要琢磨很久才会自然”。《玛祖卡》OP.50 NO.3   AND 《夜曲》OP.15NO.2 AND OP.55 NO.2  (文字力薄,难以言传,非亲聆不足以有所感,慎重起见,余略)。

二十九讲。(2004年12月27日)萧邦《奏鸣曲》OP.35(降b小)(过于精彩,无法详录,摘一二句供大家参考)第一乐章:“开始,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降D(升C),(第三小节右手的四分音符),不是装饰音,而是一个问号。”“第一主题是一个letimotiv,类似瓦格纳”;“不是人为的悲剧性,而是一种存在于宇宙中的悲剧性”;“第一乐章是华沙起义,起义军全军覆没……(第一乐章)最后是进入了地狱”。第二乐章“是玛祖卡,代表了波兰的土地”;“决不甘心,刀光剑影,你死我活;”第三乐章“是永恒的葬礼,不是图画的、具体的葬礼,不是普通人的葬礼,”;(右手动机中的半音进行贯穿全曲,附点节奏中的十六分音符短一些,但长于三十二分音符);“无声的泪,不要感伤的,”第四乐章:“全部音乐都是从这里(按:第三乐章的终止和弦中)来的,”“宇宙的回音,不能太响”;“最后两个和弦是一回事,和前面分开”。

三十讲(2004年12月28日)。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第25首》K.491“是所有协奏曲中最伟大、最深刻的一首”;第一乐章:“开始是一种苍茫、恐怖的感觉”;“非常悲剧性的”;“一种恐怖的感觉,和一般的莫扎特协奏曲不一样”;“solo进来时,是浮士德,是整个人类求知识、求真爱的思想”;“要在真个曲子中找表情,不要局限在局部的 romantic上”;“莫扎特的浮士德和李斯特的不一样,简洁,干净,利利落落”;第二乐章“好比是浮士德最完美的美,理想的纯美”;“passion 不行,他就用persuation,但永远都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即”;“开始是圣人都上的光环,天使的求告”;“这首曲子,莫扎特改了很多地方,是他在挣扎着”;“主题每次回来好象都是命里注定的,但又不能弹死了,可以有不同,又不能太过分”;第三乐章“人家以为莫扎特是欢乐的,这个欢乐吗?比这个悲的没有了”;

第三十一讲(2004年12月29日)。贝多芬《第三十钢琴奏鸣曲》OP.109第一乐章:“开头象即兴,又象说悄悄话,说一些个人心里的话”;“后期作品中,在到天上之前,总是先要下地狱”;第二乐章:“(乐章间、乐章内部)所有的速度都是有关联的”;“(第四变奏)是有宗教精神的、祈祷的”;萧邦《幻想曲》OP.49:“(与乐队相比),钢琴只好*轻响去表现不同的乐器色彩”;“要注意和弦上下声部的平衡”;“这个曲子中,( BAR127\294开始的主题)有点象(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萧邦很少写这样的曲子。”“最后一个和弦,是典型的伯辽兹的乐队声音;(可以)用Tremolo Padel造成象Cresc一样的效果”。

第三十一讲(2004年12月30日)。缺席:(

第三十二讲。(2005年1月4日)斯卡拉蒂《奏鸣曲K.380》“开始象小号,不需要echo”;“低声部nonlegato”;“弹斯卡拉蒂,不要模仿古钢琴,他是西班牙作曲家”;“斯卡拉蒂的音乐,是野外的音乐,应该有侠气,就是侠客的感觉”;“虽然是野外,但是古典的比例还是要有的”;“可以有Pedal ,但须是古典的Pedal”;“凡是谱上不同的东西,就要尽量利用”;《K.513》“西西里亚舞曲”;《K.13》“同样的音型,每次都可以不一样”;“古典,就是非常清新,节奏有有内在的脉搏和律动感”;萧邦《夜曲Op.27No.2》“要流动,潇洒,轻灵,不要感伤”;“左手尽量平均,不要跌跌撞撞的”;“保持和声的张力”;“既然是三连音,就要加强三连音的感觉”;《夜曲Op.62No.1》“切音晚近来,就等于没有切音了;(声部之间)永远是切音最重要”;“是凄美的感觉”;

第三十三讲(2005年1月5日)。德彪西《意象集二》1、“透过树叶间的钟声”:“不能完全objective,而要人和自然完全合一,天人合一”;“所有部分,层次要很清楚”;“德彪西比任何西方作曲家都要注意留白”;2、“月落荒寺”:“要给别人感觉到你没有弹以前,已经有一拍了(指第一拍的休止);”“这首曲子是德彪西献给法国一位最重要的汉学家的,是讲中国的”;“月光下的鬼,到处是那种影子,在表现那种境界”;3、“金鱼”:按——注意pedal要清楚;德彪西《欢乐岛》:按——注意第一主题中内声部的半音线条,最后一小节之前,留一点时间,使最后一个音型能够一气呵成,般的洒脱与满足:)

第三十四讲————本学年最后一课(2005年1月6日)。莫扎特《钢琴协奏曲K.480》1、“不能太快,要有时间做些微妙的东西;”“(副部主题)太forward,应有一点沉思默想;”“不做准备才会有dramatic”;2、“又是一个siciliano风格;”“有说服力的话,响也可以,轻也可以;”3、“(D Major时),可以轻一点;”“(结束时,)快是要快,但是要维持proportion”;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959》1、“accent在pp中,往往是要弹得更轻;”2、“这个andantino类似Barcarolle,”“他的tragic和莫扎特一样,不是放在脸上的……好象很谦虚;”;“清清楚楚的,不能*pedal;”3、(要考虑乐队的配器);4、略。(21:2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