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亲子教育:儿童版道德经- 第二章

(2019-09-06 07:43:33) 下一个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本来还很担心自己曲解经典,细想一下,孩子们在异国长大,中文都说不流利,可能一生都不会去读<道德经>,不管对经典的解读如何,能读一次应是利大于弊。自己做事向来虎头蛇尾,坚持下来的少。与孩子们一起学中文已经继续到第二章,有些欣慰。这一章的解释添加了比较多的自我观点,大家帮着审查一下,谢谢。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给孩子们讲:第一章在"众妙之门"打开后,世界从本来的混沌一体生成有无,都变成二元性的,都是一对对的了(Pair or Opposites)我们之所以知道白天,是因为有黑夜;我们能看到旷野一棵树,是因为它的背景不是树;我们认为有些人有些物品是美的,是因为认为有些是丑的;

1. 主要向孩子们强调中文的简洁和韵律的美,读起来很有节奏。

2. 另外强调了对事物认知的相对性和可变性。

    2a 相对性: 如果姐姐和弟弟站一起,姐姐是高,如果姐姐与爸爸站一起又是矮了;美国在墨西哥北边,可是与加拿大比,它又是位于南方了;一个小偷对于被偷的人来说是坏人(恶),可是他偷了钱是为了给重病的孩子治病,对他的孩子来说他是善。因为这个二元性,相对性,很难有一致的观点,因为不同人的立足观点参照物可能是不同的,所以容易有争吵辩论。姐姐有一块巧克力,从姐姐的角度,是属于姐姐自己的,应该她吃。从弟弟妹妹的角度,姐姐是属于整个家庭的,姐姐的东西就是大家的东西,应该分享。还有故事中的叛徒,往往他想活命,他有父母孩子妻子要养活,为了承担家庭的责任,他会出卖集体的利益而活命,从他的角度讲,他是对的。但是从更大的集体讲,他是不对的。提醒孩子们,如果我们看事情,尽量能从集体群体的角度,而不是立足自我的角度,就更容易达成共识。

     2a 可变性: 正因为这个相对性,事情和观点就会因为参照物的不同而改变。譬如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当众骂人大发脾气,会觉的她不那么美那么吸引人了;如果爸妈每天带孩子们们去冷饮店,每天都给几块巧克力,孩子们总是很高兴,对他们来说是好事,但是几年下来,体重可能超标,牙齿有很多驻牙,把时间拉长看,又变成坏事。姐姐把弟弟打哭了,是"恶";原来是弟弟把姐姐花了好长时间的作业给画画弄坏了,是弟弟"恶"在前;可是姐姐做好作业,没有及时放回书包,而是放在弟弟身旁,姐姐也有责任,而且弟弟没有人陪;再往回看,姐姐匆忙是因为妈妈很急迫催促姐姐去厨房帮忙;如果往回看,不只局限与一个点,善恶也是模糊的,不是那么绝对。

提醒孩子们,如果从时间拉长的角度,或者时间回测,我们能够更多的感受到相对性,会变的更耐心和包容。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读到这句话,让我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多了一些反省)

首先从上文的相对性就可以得出:圣人--非圣人。首先给孩子们解释我所理解的圣人:就是学识德性都顶极好的人,如果用方向比较,如果说北,就是北到北极的人,是绝对的坐标。如博爱如基督;道德如孔子;通达如老子;慈悲如佛陀。我们生活中的人呢,则是非圣人了,如爸爸妈妈。当然还有一些比普通人更接近圣人的人,如比尔盖茨。

先说一下爸妈教育孩子,主要是唠叨,点点面面都给与点评,事事插手。唯恐孩子走岔路,受委屈。圣人怎么教育别人呢?他们不罗琐唠叨,首先修行好自己,然后顺从"道",顺从别人的发展历程,做好德行的路标就够了。从我们家来举例,妈妈提醒爸爸锻炼身体许多年了,唠叨了很多很多,可是没有作用。姐姐喜欢跑步,参加各样比赛,爸爸慢慢参与进来,几年后,妈妈和弟弟妹妹都开始跑了。在我们家跑步这件事上,姐姐做的有些象圣人,不去讲,不去说,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姐姐自己在跑步上很努力,进步很大,影响全家都锻炼身体了。妈妈做的是"非圣人"的事--自己不做,只期望别人变好,做的往往是无用功。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只放期待在别人身上,只要自己变好了,外界才会真正变好,才会影响更多的人。对于我们自己想影响的外界,如子女或父母,我们最好做到若即若离,从方向上引导,路要他们自己行,当然前提是我们自己够好,本身指的方向是对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圣人,在小孩子的时候,估计也是普通的孩子,只是他们比普通人更多的读书学习,更多的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多内观修行,从很小就有大志向利益天下人。如果他们每天暴粗口,打游戏,得不到这么大的智慧,肯定成不了圣人。我们就算不能如他们一样智慧,但是可以向他们学习,长大后比现在的自己更多智慧。

万物作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里是把圣人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更多的延伸,把圣人行为比喻为天地万物,象田里的玉米棉花,象果园里的苹果桃子,象花园里的花朵。它们每年都会产下粮食或者果实。不会任性的说,今年我不干了。它们产出的东西都给了人或鸟或动物,不会自己藏起来,也还不会吹牛现摆自己比别的植物能干,而是每年都尽最大能量的贡献自己的果实或花朵。

提醒孩子们思考---玉米棉花苹果桃子玫瑰这么做是因为他们伟大,是因为他们谦虚吗?就如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因为圣人比普通人更伟大谦虚么?(孩子们说因为它们没有嘴巴才不会说,否则可能会抱怨或吹牛^_^)。

提醒孩子们:  拿我们自己来说,在上帝或者"道"造万物的时候,如果我们要随机成为每种植物,如果被选中造就为苹果或者玫瑰,是应该庆幸感恩自己的幸运?还是向别的植物显摆自己的出众呢?当然是感恩,不会显摆而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更高的"道"知道他没有选择错。就算成为苹果或玫瑰,可以生在肥沃的土地,可以生在贫瘠的石缝,也是靠外力来的幸运。就算生在肥沃的土地,也要靠天下雨,靠太阳照耀,有多少是完全凭借一己之力成就的呢呢?有多少可以显摆炫耀。唯有感恩而已。----所以圣人之行为是因为他们真正的通晓了天道,所以如大地如太阳,所以才会"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