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1981年6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下简称《决议》)称之为“历史的伟大转折”;
指出:“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使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连用两个“挽救”,足见党中央对此评价之高。
《决议》在这段评价之前,又特别指出:“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同志起了重要作用。”就是说,华、叶、李三人在这次斗争中,起了决定性的决策作用。
主席去世后,1976年9月治丧期间,大约是十几号华国锋、李先念、陈锡联、纪登奎和我(吴德自称,下同)在国务院后边的会议室里讨论过解决“四人帮”的问题。
我想华当时是在了解我们的态度,准备做粉碎“四人帮”的工作。后来华告诉我,他当时已经下了解决“四人帮”问题的决心了。
9月11日华国锋还对我说过,他还在11日找了汪东兴商量此事,汪东兴的态度很明确,表示了坚决支持华国锋解决“四人帮”问题的意见。
9月11日华国锋借口身体不好,要到医院去检查,离开治丧的地方给李先念打了电话,说:“我到你那里,只谈五分钟。”李先念说:“你来吧,谈多长时间都可以。”
华国锋一进门就很紧张地说:“我可能已被跟踪,不能多停留,说几句话就走。现在‘四人帮’问题已到了不解决不行的时候了。如果不抓紧解决,就要亡党、亡国、亡头。请你速找叶帅商量此事。”
“治丧期间”,应为9月11日,即毛主席逝世后的第三日。
这时的政治局面是,毛主席生前亲自安排的政治势力——即以华国锋为首的“实力派“(时任党政军大员)、以叶剑英、李先念为首的“元老派”和以江青为首的“文革派”——互相较量,激烈拼搏之时。
毛主席晚年虽对“文革派”屡有训诫,称之为“四人帮”,要他们和二百多个中央委员搞团结,“上半年解决不了,下半年解决;今年解决不了,明年解决;明年解决不了,后年解决。”
但在另外的场合,毛主席又敦促政治局扶助他们。吴德在本书记下了毛的此一希望与指示:毛主席对政治局的同志,尤其对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当时是寄予了希望的。
我记得十大后不久,毛主席在游泳池住处找我们谈话,曾经向政治局提出扶助他们。毛主席指着窗外菜地里一些碧绿的蔬菜比喻说:就像培植它们的生长一样。
毛主席希望“实力派”与“元老派”扶助“文革派”,他内定“文革派”为接班人的意愿,已可不言而喻。事与愿违,“文革派”以接班人自居,“实力派”与“元老派”反而成了阻拦他们顺利接班的眼中钉。
毛主席一旦逝世,失去了约束,三派之间的平衡立刻就破裂了。“四人帮”发出了向江青表忠心,写劝进信(即任党中央主席)的信号。
吴德回忆录写道:“我们感到了紧张的气氛。华国锋同志的处境很困难,工作不下去了。种种迹象使他认识到‘四人帮’篡党夺权的行动已经是箭在弦上了,只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才能挽救危局。”
华国锋于9月11日至13日,连续会见“实力派”的汪东兴、陈锡联、纪登奎、吴德和“元老派”的李先念、叶剑英等人,通报并讨论解决“四人帮”问题的紧迫性,显示了他的智慧与胆识,自有其过人之处。这些“实力派”与“元老派”人物,虽分掌党政军大权,还是需要有一个领袖来下决定,发号令,然后付诸行动,方能取得成功。
这次粉碎“四人帮”斗争胜利,华国锋居首功位置,是当之无愧的。毛主席晚年喜爱起用“厚重少文”的周勃型人才,以为可托付大事赖以安邦定国,华国锋、吴德、许世友都在他重用之列,而华国锋更被选为接班人。现在看来,至少在粉碎“四人帮”这件事上,他是选对了。
9月26日或27日晚上 华国锋约李先念和我谈话,交换对解决“四人帮”问题的意见。华国锋说:我们同“四人帮”的斗争,已经不可避免。
我表示支持华的意见和所下的决心。解决的办法,一是抓起来,二是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用投票办法解除他们担任的职务。我偏重主张用开会的方法来解决。
华国锋、李先念和我分析和估计了当时的情况,在会上投票解决“四人帮”的问题是要冒风险的,采取隔离审查的办法才是上策。我们认为“四人帮”在群众中是孤立的,在军队里是没有力量的。
我们还讨论了解决“四人帮”的时间问题。我和李先念都同意华国锋提出的“早比晚好,愈早愈好”的解决“四人帮”的提议。华国锋和李先念都对我说过,通过这次讨论后,华国锋下了把“四人帮”抓起来进行隔离审查的最后决心。
按:这次华、李、吴三人会议,十分重要,做出了两项决定:
一,对“四人帮”采取抓起来隔离审查的“上策”。
二,行动的时间,“愈早愈好”。更重要的是,作为这次行动的总指挥,华国锋下了最后决心。为什么说华的决心更重要呢?
想想看吧,如果华这次稍有迟疑,瞻前顾后,延误了时机,让“四人帮”打着毛泽东的旗号抢先夺权,那后果还堪设想吗?
9月30日首都各界国庆座谈会在天安门城楼举行,由我主持,华国锋讲话。会后到国务院小礼堂看电影。看过电影后,华国锋、李先念和我在小礼堂旁边的小会议室又商谈了解决“四人帮”的时间和可能发生的问题。
华国锋、叶剑英找汪东兴谈过几次,具体研究了解决“四人帮”的办法。当时成立了两个小班子,一个准备有关文件,由李鑫负责;
另一个负责对“四人帮”实施隔离审查,由汪东兴亲自从中办和中央警卫团挑选五十多人,组成几个行动小组,一个组负责抓一个人。
10月2日华国锋到我的住处,就解决“四人帮”问题与我进一步商议。华国锋要我深思:把“四人帮”抓起来后,全国党政军民会有什么反应,应采取什么政策;北京市如何配合中央解决“四人帮”问题。
“四人帮”在北京市有什么爪牙。我说有迟群、谢静宜、金祖敏等人,也该隔离。华国锋同意。10月2日,我还分别向倪志福、丁国钰打了招呼,明确告诉他们,中央要解决“四人帮”的问题,对他们隔离审查。
按:抓捕“四人帮”计划,在华国锋主持下,此时进入具体阶段。以华国锋为首,中央决策层已形成加上叶剑英、李先念、吴德共四人的领导核心。
9月30日至10月2日的四天内,四人间频繁接触,商议安排多项具体问题。吴德之所以成为核心之一,是由于他所处地位的重要性,因而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是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市革委会主任、卫戍区第一政委。华国锋对他说:“首都不能乱,首都一乱,全国就有可能发生大问题。稳定首都的问题,由你负全责。”
此时部队的调动问题,提上议程。上引一条纪事,说华国锋、叶剑英找汪东兴谈过几次,谈的自然就是中央警卫团(即有名的8341部队)的调动问题,这是听汪东兴指挥的。抓捕行动就是由中央警卫团执行的。
吴德在书中说:“在粉碎‘四人帮’的问题上,汪东兴同志是出了大力的。”所指即此。“四人帮”中的张春桥曾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第一政委和上海警备区第一政委;王洪文则经营上海十万民兵,作为禁卫军。但他们调动不了中央的一兵一卒。这是导致他们最终覆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10月3日或4日我到华国锋处商量事情时华国锋提出,叶帅告诉他北京军区在昌平有个坦克六师,张春桥的弟弟张秋桥常去那里活动,叶帅对这个师的情况不放心。
我和华国锋谈完话,就去找了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吴忠,向他谈了中央解决“四人帮”的考虑和决心。吴忠向我保证说:北京的卫戍部队有能力保卫首都安全,请中央放心。我立即向华国锋作了汇报。华国锋又亲自与吴忠谈了一次话。
华国锋告诉我,他曾四次与陈锡联在一起谈过解决“四人帮”的问题。我马上就找到陈锡联。陈锡联说情况他已知道,随即打电话,向吴忠交代:卫戍区部队一切听从吴德的指挥,并要吴忠立即到我的住处具体商量。
按:继中央警卫团部队调动问题的落实,华国锋、叶剑英、吴德又落实了北京卫戍区和北京军区部队司令员的工作。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吴忠,是被毛泽东称作“吴(谐音无)忠有忠”而闻名的军人。
那一次毛在火车上接见吴德、吴忠,听了二人名字说:“吴德有德,吴忠有忠。”成为毛泽东涉字成趣的一段佳话,也说明对此文武二位部下的信任。
10月4日下午我两次被华国锋找到他的住处:第一次是我们再一次全面地检查、研究了准备工作是否就绪、解决问题的环节是否完善等问题。第二次是我们听了汪东兴汇报的具体行动方案,共同议定了中南海内外相互配合行动的措施。这是粉碎“四人帮”前的最后一次汇报了。
我们商定:一、按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已议定的方案,抓“四人帮”由汪东兴负责。二、对迟群、谢静宜、金祖敏等人的隔离审查,由我和北京卫戍区吴忠负责解决。三、中南海内如果出现了意料不到的问题,由我组织卫戍区的部队支援。四、由北京卫戍区把人民日报社等以及清华、北大等单位,用内紧外松的方式戒备起来,要再检查一遍落实的情况。华国锋要求我守在电话机旁随时与他保持联系。
按:据上所记,10月4日下午至晚间,是抓捕行动开始前的最后一次准备工作,周密细致,一切就绪,只待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