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经常在网络上会见到有些网友这样说,我们中国人才济济,不缺那一个两个。然而,对于顶尖人才的流失,放在任何时候来讲都是一种损失。
因为这种“高端人才”不可替代性强,犹如爱因斯坦那样科学级的大师存在,错过之后,可能再等20年你也不一定能等到第2个。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华为就海思麒麟“科学菁英班”设立在西北工业大学一事进行探讨,当时海思麒麟掌门人--何庭波向华为总裁任正非发问:“我们真得不考虑清华、北大吗?”
结果任正非一句话回应:“如果将来人跑了,你负责吗?”
任正非这么说,并不是空穴来风。根据数据显示,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每年留学生深造的比例高达24.6%,然而,在这些留学深造的学生中,有80%的人表示宁愿留在国外。
连任正非自己都说过:“那些出去的人才都是我们中国培养的,现在中国却要再花费高价把他们从美国请回来,这就很搞笑!”
这就说明,任正非已经清楚认识到,我国近些年来流失人才非常严重的问题。他也害怕人才将来留不住,所以才会将海思麒麟“科学菁英班”设立在西北工业大学,而非清华、北大。
在近些年来,我国流失的人才中,尹希无疑算是比较遗憾的一个。在一次采访中,尹希曾经这样说道:的确是中国培养了我,但就算美国再乱,我也不会回中国。并且他认为自己没有义务再回国做贡献,一时间,成为了网友们口诛笔伐的对象。
那么这是个怎样的人说出这样的话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
在留学前,尹希曾表示,他会学成归来为国效力。然而赴美留学之后不久,尹希就更改了国籍,变成美国国籍,还在美国安了家,结婚生子。
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何尹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又经历过哪些呢?
1983年12月,尹希出生于北京的一户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母都是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所以尹希小的时候就受到书香家庭氛围的熏陶,从起点方面来说,他已经甩掉别人十几条街。
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父母也在她身上投资了很多,为他报名各种音乐、美术学习班,只要他喜欢学的,父母都会满足他,想让他全方位发展。
尹希儿时相片
尹希也不负众望,小的时候就对微积分等理科知识充满了兴趣,每当别的孩子在玩耍时,他在一本正经地看书。
在他12岁那年,他以高考572分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因为他是这所学校有史以来第2校的学生,所以当时的尹希备受关注。
在中科大上学的那几年,尹希也想继续深造,后来中科大学业完成后,他就想出国读书。由于在校成绩优异,美国排名前10的所有学校几乎同时向他抛出来了橄榄枝,最终他选择了世界顶尖学校--哈佛大学。
在哈佛大学留学那一年,尹希只有17岁,而他攻读的则是物理前沿理论--弦理论,并且多次发表高质量论文,且每年都能获得该校最高额的2万美元奖学金。
哈佛博士课程完成后,原本尹希是要如约回国的,但是尹希由于在校成绩出色,且研究的是物理前沿理论,已经触碰到了爱因斯坦等科学大师研究的领域,所以尹希博士读完后很快遭到美国各大学校疯抢。
哈佛大学当时为了留下尹希,也是绞尽脑汁,由于哈佛大学在建校的时候就立下过一个校规:本校学生不得在学校继续攻读博士后课程。所以这让哈佛在“抢人”方面就处于劣势。
但是哈佛大学当时为了留住这位“天才少年”,破例为尹希打破了300年来的校规,允许他继续完成博士后课程。
要知道,这在哈佛大学建校以来,是从未有过的情况,然而哈佛大学却为了尹希打破了这一常规。
最终尹希也被哈佛大学的诚意所打动,接受了哈佛大学抛出的橄榄枝,并留在该校任教。2015年,尹希被授予哈佛大学正教授头衔,此时他只有31岁,也是哈佛大学史上最年轻的华裔教授。
2017年,尹希获得“国际物理学新视野奖”,同时获得300万元的奖金,而这个奖项则被外界认为是“豪华版诺贝尔物理学奖”。
后来,有不少人指责尹希不爱国,但是在一次采访中尹希表示:他之所以不回国,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学术环境不能和国外相比,你写的论文最后落款可能都不是你的名字,而是别人的名字,他更喜欢国外的研究环境,并且当时国内有严重的论资排辈的现象。
另外,他还表示:美国有世界顶尖人才,一流的教授,如果他遇到什么问题,他可以及时与其他人讨论。
尹希
有的网友会说,这种高等学府应该增加“爱国教育课”,然而对于每个上过学的人来说,爱国宣传课想必每个人都上过,但是很多时候“情怀”并不能决定一切。
换句话说,尹希的父母是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如果真的仅凭讲几句大道理就可行的话,他父母的口才应该远远胜过广大网友吧!为何他的父母没有力劝他回国呢?或者说为何没有劝服成功呢?
既然劝服不成功,这就说明他的父母已经默认了他的做法。而且尹希所研究的领域属于物理前沿领域,不可替代性很强,所以说损失如此大才,是比较可惜的。
后来在一次个人的相关采访中,尹希再次被问到是否回国的事,他表示:“我确实考虑过回国发展,但是国内的科研经费和环境与国外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就算是回国,除非是有一个科研团队跟我一起回去。”
从这句话可以听得出来,他回国的可能性几乎为0。
虽然尹希不愿意回国发展,但是当他的母校中国科技大学邀请他回国为学生授课的时候,他并没有拒绝。在2018年7月1日时,尹希来到中科大,为母校中科大学生讲授《超弦微扰理论》课程。
像这种高端人才的流失,尹希也仅仅只是其中一个。例如,清华大学年轻教授--颜宁曾在学成归来后报效国家,带领团队仅用半年的时间解决长达半个世纪都未能攻克的的生物难题--蛋白结构解析。然而在评选中科院院士方面,颜宁却3次落选。
颜宁
在2017年评选失败后,颜宁就选择从清华大学离职,随后接受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担任该校教授。非常讽刺的是,她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教授的第2年,就被评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这所学校的终身教授。
当时,颜宁从清华离职后,外界流言四起,因为颜宁的科研能力和成果甚至已经超越他的老师施一公的水平,所以她连续3次落选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
但当时中科院院士评选有着很大的弊端,那就是讲究资历,不管你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你都要先来后到,老人先占位置。
就连“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爷子生前3次评选中科院院士都被拒绝,理由是他“没有海外留学经历”。
颜宁后来在社交账号上表示:她说自己不想在一个环境待得太久,不然会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所以她想给自己一点压力,这样更能有利于接下来的科学研究。
颜宁
所以,从尹希和颜宁2个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之所以选择去美国,原因也很简单,并不仅仅是物质和金钱,而是他们想要一个公平且氛围好的科研环境,这些和国外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为此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留住人才。
对此,您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