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神爱人,有喜乐,有盼望,活得有滋有味,过的是精彩人生。
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复制
正文
这个人叫萧军— 无法化解的情缘
(2022-04-14 17:19:12)
下一个
无法化解的情缘
© 徐尔新|文
萧军、萧红
但凡读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不会陌生萧军、萧红这两个名字。他们都有各自的代表作,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而共同的作品,则是二人的一段爱情故事,在民国那可是家喻户晓的。
虽然,萧军只比萧红大4岁,但他的第一桩婚姻却结得很早。
萧军是辽宁省凌海市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人。15岁时,在父亲的安排下,萧军与邻村许家的女儿许淑凡结为夫妻。许家家境富足,许姑娘人也贤惠端庄。对此,农民萧军是很满意的。婚后第三年,萧军去了吉林军营,许淑凡则留在家乡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多年后,萧军做了少尉助教,于是将妻子接来一同居住。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萧军联络朋友,组织抵抗力量,都以失败告终。在四处奔走之间,许淑凡始终跟在萧军身后,不离不弃。到后来,整日担惊受怕的女人终于受不了了,哀求丈夫不要出门乱闯。但萧军充耳不闻,无法可想的许淑凡只好吓丈夫说:“你要是再出去乱闯,我就告发你有枪。”
这让从事秘密活动的萧军感觉受到了威胁,于是强行将许淑凡送回了老家。此后多年,这对夫妻长久分离,直到有一天,许淑凡收到了萧军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说:“彼天下之大,军阀混战,蛮夷入侵,吾等当自强不息为国出力,你不必等待,可自行安排以后的生活。”许淑凡这才彻底绝望,在亲友们的劝说下离开了丈夫家,改嫁他人。
1932年7月12日,萧军见到了正怀着身孕的萧红。
那时的萧红,身无分文,大着肚子孤身一人住在旅店里。孩子的父亲汪恩甲骗她说要回家拿钱偿还旅馆费用,随即一去不返。
萧军是这家报刊的工作人员,最初并不打算介入此事。他自己的生活尚且处于维持状态,如何有余力再去搭救别人。可说归说,他最后还是向萧红伸出了援手。
萧军在旅店见到了萧红。半长的头发,一对闪亮的特大的眼睛,直直地注视着萧军,声音微微有些颤抖地问道:“你找谁?”正是这样的面貌和娇弱的问话,让萧军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萧红。
在两人对话时,萧军看到了萧红放在桌上的几节诗,那是萧红这些天苦闷心情的流露:
去年在北平,正是吃青杏的时候;今年我的命运,比青杏还酸……
这使敏感的萧军深受震撼,他发觉眼前的女子,不单有着悲惨的经历,还是一个具有文学天赋的才女,他不能放弃她。而此时的萧红,因为孤身一人,也极需一个强有力的守护者。
当她看到萧军用了那样欣赏的目光注视她时,她遂主动邀请他留下来。随后,两人以夫妻名义开始了同居生活。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
萧红后来在文学史上留下的成果,证明萧军的目光没有看错。随着《生死场》《呼兰河传》等小说的相继问世,萧红的文学地位渐渐超过了萧军,成了当时名列前驱的女作家。
有人说,萧军与萧红的结合,堪称珠联璧合。但结局并非如此,却委实令人唏嘘。
1935年,萧红创作的《生死场》,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署名萧红。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了后记,这种规格的推荐,使《生死场》很快在文坛引起巨大轰动和强烈反响,令萧红一举成名。
从此,萧红萧军这对夫妻,被大家所熟知,一个“萧”姓之下,搭配起来便是“红军”。
但不知不觉间,两人的感情慢慢变味了。此时的萧军,名气比起萧红来,渐渐落了下风。我们无法知道,像萧军这样内心傲气的男子,会不会无法接受萧红的后来居上。
总之,随着萧红名声鹊起,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发展到后来,每次吵架,萧军都会动手,有时下手重了,还会让萧红挂彩。
1936年7月,因与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只身去了日本。
第二年,萧红带着一颗受伤的心又回到上海,不久又随萧军一同去了武汉。在武汉,萧红认识了端木蕻良。
与萧军的粗犷不同,端木蕻良文质彬彬,斯文儒雅,对萧红体贴温柔。这让萧红感受到了久违的尊重,对端木产生了好感,“恨不相逢未嫁时”。
1938年,怀孕的萧红选择与萧军分手,她要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她说:
“自己依然爱萧军,但做他的妻子太痛苦了,忍受屈辱太久,我不知道你们男子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妻子做出气包,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妻子不忠实!”
这段感情的结束,对萧红而言,是迫不得已。但对于萧军,似乎并不在乎,谈到两人的感情,萧军认为萧红“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
一句“不是我的”,让萧军很轻松地就卸下了一段长达六年的同居生活。
与萧军分手后,萧军与塞克等人去了兰州采风。在那儿,萧军认识了王德芬。王德芬是当地王氏姊妹艺术团中的一员,曾出演过《放下你的鞭子》中的“香姐”一角。
萧军喜欢上了王德芬。王德芬是当地一个县长王蓬秋的女儿,长得五官端正,大眼睛、高鼻梁,举手投足别有韵味。萧军决定立刻行动,以情书开路。
他在写给王德芬的情书中说:“只要我一接近你,就感到一种眼睛看不见的温柔包围了我,真的会变成一个孩子了,像一只羔羊似的伏贴在你的怀中,任着你抚摸吧,我会在这抚摸中睡得香甜而美丽!”
那个时候的萧军才30岁,已经有点名气,他创作的《八月的乡村》在兰州还是很热销的。虽然王德芬并不是这本书的读者,但这一点也不影响萧军毫不松懈的追求。
萧军用了他能够想到的手段。总之,在萧军的步步追求之下,王德芬被萧军彻底征服。很快,萧军就提出了结婚要求。
王德芬的父母获知此事后,极力反对,为阻隔女儿与萧军见面,还把王德芬关押了起来。萧军找到王德芬的姐姐,托她帮助自己传书带信。在王德芬失去自由的一个月中,萧军写了37封书信,王德芬回了33封。
“我是一匹既驯顺又肯跑路的马,只要那骑者她是位懂得马性的人。”
18岁的少女,经受不住这样缠绵的话语,铁了心要和萧军走到一起。在王德芬的抗争下,父母只好同意了女儿与萧军的婚姻。
随即萧军与王德芬登报结婚。自此,王德芬把自己完全交给了萧军。
在离开兰州时,萧军对王德芬的母亲发誓说:“我会对德芬负责到底的!”
但很快,王德芬便发现结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萧军每天除了上班开会,就是看书写稿,自己完全被冷落在一边,如同视而不见的空气。即便如此,王德芬还是一直跟着萧军。她甚至卑微地请求说:“不要再对我那么陌生冷淡吧,希望你别和我认真吧!那会苦坏了你!家是不可爱的,晚点回来也好,只希望你在外面能快活!”
有人告诫她,不要太忍让,忍让换不来尊重,像萧军这样的男子,只要遇到他钟爱的女人,又会移情别恋。
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的消息传来,王德芬哭了。她与萧红素不相识,也无任何瓜葛,却对萧红的死感到伤心,她或许从萧红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1951年,萧军44岁。他因在东北受到批判,被排挤出文坛,分配到北京市文教委员会文物组当考古员,在北京租房生活。因为这层关系,他结识了房东的女儿张大学。
张大学出生于军人家庭,父亲张公度毕业于中国陆军大学,先后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参谋本部、军政部任职,少将军衔。张大学成长于这样的家庭,一直都是循规蹈矩的女孩。
当时的萧军虽然处境不顺,可曾经的荣誉仍在。张大学喜爱文学,作家在她眼里,简直犹如英雄般的存在。而萧军眼中的张大学,“很像萧红!但是又比萧红文静、漂亮!”
两个人开始只是相互交谈,谈理想谈志向。渐渐地,谈话内容向感情转移,就发展到浓情似水,缠缠绵绵到了不可分离的地步。男女一旦情好日密,会无所顾忌,结果是张大学怀上了萧军的孩子。当时的萧军,处境并不很好,稍有不慎,便会授人以柄,甚至被人落井下石。
即便如此,萧军在得知张大学怀孕后,表现出了男人的担当。他承诺要给张大学一个婚姻,给孩子一个家。
但张公度夫妇却不同意,他们要女儿去医院堕胎,并且将萧军告上法庭。但张大学既不肯堕胎,也不肯告发萧军。盛怒下的张公度宣布与女儿断绝关系,并把怀有身孕的女儿赶出了家门。
萧军安慰张大学说,他会回家与妻子离婚,然后娶她,组建一个新家。张大学满怀希望地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孩子呱呱坠地,也没等来萧军承诺的婚姻。
1953年3月17日,张大学产下一个女婴,萧军为她取名萧鹰。在张大学的坚持下,又在名字前加上百家姓“张”作为姓氏。张大学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明白自己不可能和萧军结婚。毕竟,萧军与王德芬已经有了五个孩子,她不想去拆散王德芬的家庭,也不想为难萧军。她肝肠寸断地将孩子托付给了自己的奶妈,随后离开了萧军,独自一人去了外地。
据女儿张萧鹰回忆,母亲张大学“去过浙江,到过山东,做过教师,搞过科研,一直做到了研究员,但是她从没有打算调回北京”。
最初,张大学在外地时,还和萧军保持着联系。直到后来,萧军做了一件很伤感情的事,深深地刺痛了张大学,两人从此分道扬镳。
1956年,萧军给远在外地的张大学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我要出门,不要给我来信,我会与你联系;烧掉所有我给你的信件;若有人追查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推到你父亲身上,就说是他用你拉拢腐蚀我的。
当看到最后一条内容时,萧军在张大学心中的形象崩塌了。她无法想象,这要怎样的心理,才能提出如此无中生有嫁祸于人的要求!她不敢相信,一向以“不许人间摇尾生”的萧军,怎么突然变得如此卑劣?
张大学即使再爱萧军,也不可能诬陷自己的亲人。至于其余两条要求,她毫不犹豫就照萧军说的做了。她从此斩断情缘,重拾心情,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
张大学的善良,和她主动离开萧军的决断,最终保全了王德芬的婚姻。随后各种运动不断发生,使萧军一再受到打击,不管是50年代的胡风事件、整风反右,还是60年代的社会运动,王德芬始终陪着萧军,不离不弃。不管萧军被扣上什么帽子,王德芬都是一句:“我不怕牵连,我不离婚!”对于萧军的负心,王德芬不怨不恨,毫不计较。
就连萧军在外有了张萧鹰这个女儿的事,王德芬在知情后还会主动照顾她,并告诉她说萧军也一直在为没能娶她母亲一事而后悔着。
这一切,萧军看在眼里,终归有所触动。他在写给儿女的信中说:“好好关心你们的母亲!她是这世界上唯一能谅解我的人。尽管我们思想常难一致,我们的生活习惯、为人作风各不相同,但我们却是不可分解的一对!”
晚年的萧军,很多时候,一直活在愧疚之中。有一次,面对哭得崩溃的张萧鹰,萧军说:“他们都在我身边,就苦了你一个人在外面,让你受了那么多的委屈!是我对不起你啊!”
对于张萧鹰,萧军是心疼的。可对于张大学,直到临终,萧军都没有说出一句“对不起”。
1988年6月22日,81岁的萧军因病去世。有人问王德芬,是否后悔跟错了萧军。王德芬说:“我从未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