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这是黄埔军校同学会写的伯母谢冰莹的军旅生涯,特别转发于此,纪念她。
我84年、90年到美国后一共去探访过她三次,她讲了很多她的故事。她90多岁还很自立,伯父去世后她独自一人生活,她以前每天要写1、2 个小时的东西,每晚必喝一大茶杯葡萄酒,她和三位好友每日饭后联系,称自己为松梅竹兰。她从不浪费时间,洗衣服的时候就动笔写文章。她在报纸上有专栏,专门与小朋友互动,晚年生活依然丰富多彩。很想念她!
http://www.huangpu.org.cn/hpzz/hpzz201706/201712/t20171204_11875515.html
抗战时期的谢冰莹
民国时期的女作家谢冰莹,原名谢鸣岗,字凤宝,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铎山镇(今属冷水江市),10岁时候开始上学,15岁开始发表作品,面容俊俏,透着大家闺秀的气质。她的人生和创作道路是民国时期女作家中最壮美、最坎坷的一位,也是和中国的命运连接得最紧密的一位。谢冰莹1926年冬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女兵中的一员,后被编入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战争。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她又积极投身到抗日烽火中。
参加淞沪抗战,组建妇女战地服务团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上海制造八一三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揭开了淞沪抗战的序幕。消息传来,谢冰莹义愤填膺,她虽然是一个弱女子,但是也要为抗战出力。当时,她的母亲去世不久,老父也在病中,但自古忠孝难两全,她毅然赴长沙,组织起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经过严格挑选,罗佩兰、傅恩萍、周衡、肖喜英、曹重海、袁菱娟、彭庆龄、戴雯、王雁虹、王少云、曹泽南、林方、刘庆云、顾虹、田志俊等17名爱国女青年参加了战地服务团,谢冰莹任团长,跟随吴奇伟将军的第4军奔赴淞沪抗战前线。9月14日,战地服务团团员身着军装,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穿行在长沙的大街小巷,谢冰莹高举迎风招展的团旗走在队伍最前面。长沙万人空巷,纷纷前来为巾帼英雄送行。人们高声呼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 战地服务团在火车站举行了北上抗日宣誓典礼,谢冰莹和全团17位女兵个个慷慨激昂,发出了“不灭倭寇,誓不生还”的誓言。
9月20日,战地服务团抵达上海郊区嘉定。开战仅两天的淞沪保卫战,就有700多名伤员。由于伤员激增,药品、器械短缺,服务团紧张忙碌,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不仅要为伤员打针换药,还要喂饭、洗补衣服、写信、讲故事、唱歌、拉家常。野战医院离战场很近,日本飞机轮番轰炸医院,谢冰莹多次经历炮弹轰炸,险象环生。
在战地服务期间,谢冰莹不仅要做好全团的组织领导工作,还担任了《大公报》《救亡日报》等多家报纸的特约记者,每天都要写几篇战地通讯。9月23日,她写道:“两天来,我们牺牲的官兵简直多得吓人,光是×××团,团长阵亡,营长、连长都死了,谁也不觉得可怕,死伤越多,冲上去的人越勇敢,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牺牲精神。”9月24日,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的弟兄是死不完的,敌人大炮飞机太厉害了,我们都是拿血肉和他们拼啊!一营完了,又有一营接上去,士兵完了,还有老百姓,丈夫完了,还有妻子,我们是永远死不完的。”
随着战役的深入,野战医院缺医少药十分严重,谢冰莹亲自到上海组织募捐。为尽快征集到前线急需的药品和物资,她还拜访了何香凝、柳亚子、胡愈之、郭沫若、田汉、沈兹九、范长江等人,他们都作诗称赞谢冰莹的爱国行动。何香凝作诗赞道:“征衣穿上到军中,巾帼英雄武士风;锦绣江山遭惨祸,深闺娘子要从军。”10月15日,谢冰莹陪同田汉、柳亚子一行同访前线,她讲述了服务团成员奋不顾身抢救伤员的故事,田汉听后即赋诗一首:“谢家才调信纵横,惯向枪林策枝行;应为江南添壮气,湖南新到女儿兵。”
采访李宗仁,谈发动妇女抗战
淞沪抗战后,日军攻陷南京,从津浦线南北两端向徐州进犯,企图占领战略要地徐州,打通津浦线和陇海线,觊觎武汉。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徐州东北的台儿庄浴血奋战,歼敌一万余人,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此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徐州集中部队60余万,日军也集中兵力30余万,分六路向徐州迂回,准备在徐州决战。设在徐州的第五战区成为众目所瞩之地。谢冰莹又带领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来到徐州抗战前线。此时,她已经在田汉创办的《抗战日报》担任记者。
在徐州,她深入到淮河沿岸、铜山、利国驿、韩庄前线采访。在第五战区司令部,她采访了李宗仁将军。在她的眼里,“李宗仁是那么和蔼,谦恭,叫人见之不能不肃然起敬”。她问李宗仁:“请问司令长官对于妇女上火线的感想怎样?”李宗仁非常兴奋地答道:“妇女上火线,好极了,好极了!”李宗仁详细地谈到了妇女在前线的作用:“她们工作的效力是很大的,士兵们见到她们,就更加提起勇气来做战,常常听到许多弟兄们说‘女人都到火线上来了,我们还不努力杀敌吗?’从鼓励士气这一点来说,女人上火线的力量,也就不小了。她们来到前线,可以安定民心,使妇女们不害怕。至于救护伤员,宣传群众,组织妇女,自然更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谢冰莹听了李宗仁的回答,非常高兴,“我快乐的脸上像火烧一般,我忍不住内心的压抑,我想大笑几声”。因为谢冰莹原先认为妇女在前线上的贡献,是不可能引起高级将领关注的,没想到李宗仁能这么细致入微地了解妇女在前线的作用。于是,谢冰莹和李宗仁又探讨了许多关于发动广大妇女参加抗战的问题。从此,二人结下了很深的友谊,1938年夏,谢冰莹的《新从军日记》一书由汉口天马书店出版,李宗仁将军还为她题词。
谢冰莹与丈夫、儿女合影
谢冰莹笔下的无名女英雄
1938年4月23日晚11时,谢冰莹从徐州跳上了开往台儿庄的专车,并且是头等客车,每人独占一张能够自由转动的沙发。
第二天一早,她们到达台儿庄南的宿羊山车站,在此等候了一个多小时,因为得让兵车先行。谢冰莹写道:“兵车真多,起码有一里路那么长。雄壮的救亡歌曲,由每个英勇的战士嘴里唱出,特别有一种力量和勇气传到每个人的耳鼓里。他们一个个涨红了脸,放开嗓子怒吼着,车站上的小贩和我们也都唱和着‘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牺牲已到最后关头!’”
上午9点多钟,专车到达车辐山车站,因为火车目标太大,怕日军的飞机轰炸,不能再往前开了,只能徒步前往台儿庄。下午,谢冰莹跨过运河浮桥,到达了台儿庄。战后的台儿庄满目疮痍,残垣断壁。她踏着一堆堆瓦砾,一片片焦土,走过了大街,又穿过小巷,她望着凄凉的碎瓦颓墙,心里充满了说不出的凄怆和悲壮。谢冰莹用女性细腻的视角和伤感情怀,写成了战地通讯《踏进伟大的战场台儿庄》。她写道:“台儿庄,你这美丽动人的名字,你这被鲜血染红了的村庄,用白骨砌成的堡垒,你是何等光荣而伟大!……你可曾知道你的土地下埋葬了多少烈士的忠魂?你可曾见到运河里滔滔的流水曾被烈士的鲜血染得通红?”
谢冰莹在战地通讯《会见池峰城师长》一文中记叙了一个无名女英雄的事迹。谢冰莹在采访台儿庄守城主将、第31师师长池峰城时,池峰城向她展示了一张照片。“我看到两只像粽子似的小脚,朝天摆着,显然是一个女人的尸体,但没有上身。”池峰城向她讲述了这位无名老太太不惜牺牲生命向我军传送情报的事迹。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没有来得及逃出,落入日军之手。日军曾想利用她侦探我军后方军情,可是这位老太太位卑未敢忘忧国,她宁死也不愿被日军利用。在日军军营里,她看到我军发射的炮弹都落在了别处而打不准时,心里非常着急。在一天黑夜,她偷偷地跑出来,不畏冰冷的河水,渡过运河,当她在黑暗里一步一跌被带到我军阵地的时候,她就连叫着说:“你们的炮打得不准,你们的炮打得不准。”我军根据她提供的情况,判断出日军的方位,校准了炮击方向和射程,十几发炮弹就将这股敌人全部消灭。以后,她每天都想方设法偷偷地跑出来,把鬼子的驻守情况报告给我军,什么地方是日军的炮兵阵地,什么地方是日军的火药库,她都提供得清清楚楚。可是,她的行动后来被鬼子发现了,残暴的日军用手榴弹将她炸成两段,身首异处。谢冰莹被这位无名老太太的悲壮故事所感动,特向池峰城索要这张照片留作纪念,池峰城爽快的将照片送给了她。
4月24日深夜,谢冰莹从台儿庄回到了徐州,她夜不能寐,写下了《与民族永存》一诗:“中国的土地,一寸也不能失守。台儿庄,你伟大光荣的战史。将与日月争辉,与民族永存。”
在抗日烽火中,几经婚变的谢冰莹找到了终身伴侣,与知识分子贾伊箴结婚了。在艰难坎坷的人生历程中,他们履行自己的誓言,亲密无间地生活了51年。谢冰莹一生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文学作品。据不完全统计,谢冰莹一生出版的小说、散文、游记、书信等著作达2000多万字。代表作有《女兵自传》等,相继被译成英、日等十多种语言。
2000年1月5日,“女兵作家”谢冰莹在美国旧金山溘然长逝,享年93岁。
(作者为台儿庄战役研究会副会长,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