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本文原刊于《举目》75期。
文/陈义勇
最近读完《过犹不及》(BOUNDARIES, 蔡岱安译,道声2001年出版。),实在是获益匪浅。
人之间是要有界限——心理疆界的。如果一般人之间需要心理疆界,朋友之间需要心理疆界,那么亲人、家人之间,也需要心理疆界吗?答案是肯定的。越是亲密的人,之间越是需要有明确而且稳固的心理疆界。
有位牧师一语道破家庭关系奥秘:健康的家庭是暴风雨中的避难所,不健康的家庭是避难所中的暴风雨。世界上最大的心理伤害,往往来自最亲的亲人。父母的虐待,手足间持续的冲突,夫妻之间的暴力与冷战……
这些伤害如果来自不相干的人,我们可以对其敬而远之,退避三舍。但是如果来自亲人或家人,后果就可怕了。例如幼年时家庭的伤害,能引发日后许多心理疾病。
那么心理疆界是什么,又有什么用呢?把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推卸给别人,是心理入侵者;越过自己的权利范围行使别人的权利,是操纵控制者。心理疆界就是拥有自己专属的责任领域和明晰的权利范围,抵挡侵略者的入侵,拒绝操控者的操控。
明确心理疆界,可以让每个人拥有自己的主权,不侵犯别人的权利,也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不承担别人的责任和后果,也不让别人承担自己的责任和后果。
心理疆界是我与非我的界线。
为何需要?
为什么需要心理疆界呢?
? 首先,为了人格完整。
一个国家需要明显的地理疆界,以保障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一个健康的人同样需要明确的心理疆界,以保障其人权和人格的完整。
没有明确心理疆界的人没有办法对自己负责,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弄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干什么。一个人如果不能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这个人的人格显然是不健全的,心理一定有缺陷。
? 其次,为了尊重别人。
没有心理疆界的人,通常会剥夺别人做决定的权利而不自知,并且认为理所当然。
我们知道,如果有物体入侵人的身体疆界——皮肤,会导致人发炎、受伤。同样,如果入侵人的心理疆界,也会导致人心理受伤。
一个人的价值感,源于对自己责任的良好履行,并享受履行自己责任的成果,就像一个农夫耕种自己的田地,并且享受自己田地的出产。如果农夫不能决定自己要种什么,他怎么收获他想要的呢?
可见,心理疆界的入侵,是对别人自由意志的践踏,会导致别人的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
? 第三,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身心健康。
如果长时间入侵一个人的心理疆界,会导致那个人的人格破裂。这在中国家庭中,显得尤为突出。父母长时间控制儿女,导致儿女没有办法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样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许多父母打着“我是为你好”的幌子,把孩子应当负的责任全部承担了,把孩子学习生存技能的机会剥夺了。当孩子成年后达不到自己的期待,又抱怨孩子无能。岂不知自己扮演的正是刽子手的角色,把孩子心灵上的肌肉全部凌迟掉了。
这样的孩子,人格怎么可能健全,又怎么可能承担责任?我们的传统文化,实在塑造了太多这样的刽子手父母。
必须处理
如何建立或修复自己的心理疆界呢?
许多人从小被家人剥夺了说“不”的权利,什么事情都逆来顺受,以至于成年后对自己身边的人,亲人、朋友、利害关系人,尤其是上司和有权力之人,不敢说“不”——说“不”简直是逆天!
他们被迫挑起别人的重担,承担完全不属于自己的压力。他们累得半死,又恨自己无能。
这样的人,身边肯定有人总是无视别人的权利,把自己的责任强加给别人,习惯越权替别人做决定,且当作理所当然。让这样的人停止入侵,是相当困难的。
这样的两种人在一起,简直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天底下没有比这更糟糕的关系!入侵者不知道自己在伤人,被侵者不敢反抗和保护自己。这样的关系如果不去处理,有可能导致悲剧发生。
学会说“不”
如果要结束这样的恶性循环,受侵者首先要学会说“不”。
说“不”,对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来说,不是什么难事。然而对一个习惯被侵犯的人来说,却是极其困难的。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都非常惧怕,害怕一旦拒绝别人的要求,就失去了对方的爱和赏识,失去自己付出了许多艰辛才维持下来的一份关系。
对教会中的人来说,拒绝人更会产生很深的罪恶感。他会认为,拒绝别人代表着没有爱。
如果是这样,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爱,什么不是爱!
圣经说:“爱里没有惧怕……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约一》4:18)出于惧怕才去“爱”,这是真爱吗?就像一个重病者不敢拒绝别人的要求,去做繁重的体力活,这是爱吗?这是惧怕!这不仅让自己生命受损,还可能陷别人于不义。
拒绝别人的要求,真的会失去别人的爱吗?爱是有恩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参《林前》13:4-8)。
真爱是永恒不变的存在,不会因为拒绝而改变。耶稣就是真爱的原型。如果因为受拒绝就不再爱,这样的爱是虚假的。带条件的爱,不是真爱,是操控,是利用!如果感情以利用和索取为前提,这样的关系有必要存在吗?
怎样练习?
怎样学会说“不”呢?当事人应当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练习。
何为安全的环境呢?就是一个可以接受你的拒绝,但依然爱你的团体。可以是信得过的朋友,可以是理解你、愿意为你而改变的家人,可以是有教牧辅导恩赐的牧师、传道人、心理治疗师,或者是存在同样问题的支持团体、成长小组。
在这样的环境下,在合适的时候,真诚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例如愤怒、痛苦;例如希望侵犯者停止操纵、控制、侵害。一定要很真实地表达,得到他们的理解,请他们支持自己,重建内心倒塌的墙垣。
他们的理解、接纳和爱,能医治心理疆界长期被破坏而产生的恐惧、伤痛。让心灵在爱的环境下,一点点成长、壮大,充分体验合理拒绝别人而来的释放,以及成长的快乐。
当心理足够强大时,可以尝试进一步突破,对控制欲强的朋友和家人说“不”,告诉他们:因疆界不清,我内心是如何痛苦、受伤和不满!从现在起,要划清界线,不可再越权操控,我只做责任范围内的事。
当成长到可以对老板和有权力之人说不的时候,基本上就完成了心理疆界的修复。
即便如此,初建的墙垣可能并不稳固,必须继续依赖支持团体。所以要请他们陪自己多走“两里路”,以求持续成长。
合乎圣经?
也许弟兄姊妹会问,心理疆界是一个纯心理学的概念,还是也合乎圣经的理念?其实圣经里有关城墙和地界的教导,都是疆界的原型。上帝本身的属性和特征——三位一体,更可以给我们启示。
三位一体是一个奇妙的概念,道出了所有亲密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圣父、圣子、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位格的神。就位格而言,是彼此祂独立的,这意味着性情、职责和许可权都有不同。祂们又是合为一体的。合一意味着属性、目标和步伐的一致。
祂们彼此相信、相爱、尊重、配合,同心创造、救赎、管教,让时空有序运行,让人类在爱中成长,代代繁衍,生生不息。祂们共同努力,建造公义、圣洁、和平、荣光普照的永恒国度。三位一体的上帝,为人类在爱里的独立、合一与建造,作了美好的榜样!
三位一体的上帝,又造出二位一体的人——丈夫和妻子:“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创》2:24)
不过,夫妻是成为“一体”,而不是成为“一位”。这表明夫妻之间的关系,是在人格独立的基础上,目标与步伐合一,而不是彼此之间的滥爱与混杂。
健康的夫妻关系需要各有完整、独立的人格,和彼此明确的心理疆界来维系——丈夫和妻子各有独自的责任、义务和许可权,各自但彼此相爱、尊重,彼此配合,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迈进,努力完成上帝所赋予的家庭的使命。
如果夫妻之间的心理疆界不清楚,就意味着两个独立的个体之间,会产生长时间、近距离的操控、侵犯与伤害。这样的婚姻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这与上帝的创造背道而驰。
不仅夫妻关系需要明晰的心理疆界,任何健康的人际关系,都必须以独立的人格和明确的心理疆界来维系。
夫妻、亲子、手足、亲人、恋人、朋友、同事、同僚、上下级……只有在心理疆界独立的基础上选择去爱,带着乐意的心情去体恤、关怀、帮助,才是健康、稳固的关系。
团体的健康必须以个体的健康为基础,任何成员的不健康都会影响团队的健康。如果成员之间相互操作、控制、胁迫或者侵犯,即便在表面上是给予、付出、忍耐,那也不是真爱。那是要胁和妥协,施虐与受虐,与上帝所创造自由的爱背道而驰!
作者陈义勇,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