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光是镣铐一事,人们就玩出不知多少花样来:一副反铐,两副反铐;时而平行,时而交叉,等等不一。臂肘上 至今创痕犹在不消说了,最最惨无人道,酷无人理的是:不论在我绝食之中,在我胃炎发病痛得死去活来之时,乃至在妇女生理特殊情况期间,不仅从未为我解除过 镣铐,甚至从未有所减轻----比如在两副镣铐中暂且除去一副"
一次,经过一场惨无人道的刑讯折磨之后,她用血在狱墙上写道:"上帝帮助我,我要被逼疯了!
林昭
一、林昭的生平
林昭,原名彭令昭,1932年出生于苏州一个官吏家庭。父亲彭国彦,早年留学英国。1922年考入东南大学,主修政治经济。民国时期从政为 官,1928年在国民政府举办的第一届县长考试中获第一名,被任命为苏州吴县县长。他一生清廉耿直,洁身自好。母亲许宪民在抗战期间曾坐过牢,解放后曾任 苏州市民革委员、和政协委员。林昭的大舅许金元是早期共产党人,在四·一二事变中被杀。
林昭早年就读苏州景海女中,这是一所教会学校。在学期间,她每星期日都去教堂做礼拜,不久,从一位美国传教士接受洗礼成为基督徒。但在政治上,她自 幼深受其母和大舅的影响,其妹彭令范说她有"家传的政治基因"。在读中学时她就参加了左倾的、类似中共的外围组织的"大众读书会"和"大地图书馆",读过 许多西方政治哲学方面,包括马列和毛泽东的书籍,甚至还做过几天中共地下党员,抨击国民党统治。1948年,为追求政治进步,她宁肯不去美国留学,跳窗从 家里出逃,随之考入中共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她满怀希望地迎来1949年,同年参加土改工作队到苏南农村。
1954年,她以江苏省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深受古典文学教授游国恩的赏识,建议她改为文学专业。因为她的文学才华,不久任 校刊编辑,负责副刊"未名湖"。1955年春,她参加北大诗社,任《北大诗刊》编辑。1956年秋,《北大诗刊》停办后,她成为综合性学生文艺刊物《红 楼》的编委会成员之一。《红楼》第二期的责任编辑是林昭和张元勋。思想自由,是北大最珍贵、最重要的传统之一,她无疑是属于这个精神谱系的。蔡元培、李大 钊这些北大先驱在她心目中有着沉甸甸的份量。
1957年5月19日,张元勋和沉泽宜等人响应中共中央的鸣放号召,贴出大字报"是时候了!",在学生中引发大辩论,有人认为该大字报的内容右倾, 是反革命煽动。5月22日,林昭在辩论会中,公开反对那些上纲上线的批评,为张元勋等人辩护。5月29日,《红楼》编辑部举行会议,宣布开除张元勋出《红 楼》编委会。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幺?",将那些向共产党提意见者说成是右派分子乘机向党进攻。
1957年秋,张元勋、林昭等人被打成右派分子,林昭以死抗争,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但被及时抢救过来。但她因此被认定与党和政府对抗、态度恶劣, 于是被加重处分:劳动教养三年。林昭不服,投书向团中央质问:"当年蔡元培先生在北大任校长时,曾慨然向北洋军阀政府去保释'五四'被捕的学生,现在他们 (指北大领导)却把学生送进去,良知何在?"后因新闻系专业副主任罗列怜其体弱多病,冒险为之求情,林昭得以留在新闻专业资料室接受群众"监督改造"。 1958年6月起,林昭在人民大学新闻系资料室监督劳动,期间与同在资料室"劳动考察"的人大学生"右派分子"甘粹产生爱情,他们提出结婚申请,但上级指 斥他们谈情说爱,是抗拒改造,不准他们结婚。为此,甘粹被发配到新疆的一个劳改营,一去就是22年。
当时兰州大学的张春元和顾雁等人,筹办了针砭时弊的油印刊物《星火》。林昭的长诗《海鸥之歌》和《普罗米修斯受难之日》,在《星火》第一期上发表。 林昭不顾自己的处境,为大跃进等原因造成的大饥荒忧心如焚,她坚持说出真相,并给领导人写信,试图以微弱的力量阻止悲剧的蔓延,不久,凡涉及《星火》的人 员共30多人,皆遭逮捕。1960年10月,林昭在苏州以"反革命"罪被捕入狱。父亲因此而服药自杀。
1962年3月,林昭得以保外就医,回苏州后结识了黄政,两人共同起草了中国改革方案。在此期间她还委托朋友,将"我们是无罪的"、"给北大校长陆 平的信"等文章带到海外发表。1962年12月,林昭再次被投入监牢。在狱中她曾多次绝食、自杀,并分别两次给当时的上海市长柯庆施、《人民日报》写信, 反映案情并表达政治见解,但都没有回音。林昭在狱中,没有笔和纸,她就用自己的血在白色被单上写作(有二十万字之多)。由于林昭拒绝违心地服从,被狱卒视 为表现恶劣,遭受残酷的虐待。林昭在血书中写道:"光是镣铐一事,人们就玩出不知多少花样来:一副反铐,两副反铐;时而平行,时而交叉,等等不一。臂肘上 至今创痕犹在不消说了,最最惨无人道,酷无人理的是:不论在我绝食之中,在我胃炎发病痛得死去活来之时,乃至在妇女生理特殊情况期间,不仅从未为我解除过 镣铐,甚至从未有所减轻----比如在两副镣铐中暂且除去一副"。
1965年3月23日,林昭开始书写"告人类"一文。1965年5月31日,开庭审判,林昭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林昭随后血书"判决后的申明"。1965年下半年,第三次给《人民日报》写信。
对于自己的结局,林昭早有预感,并且做好了心理准备。1965年5月6日,七年刑满释放的张元勋来到上海提篮桥监狱看望她。她说:"顶多也就是死! 他们杀机已定,哀求之与痛斥之,其结果完全相同"。1968年,当她被折磨得只剩下不到70磅,大咳血,最后一次被送进监狱医院时,对她怀有同情的医生悄 悄说:"唉,你又何苦呢?"她则轻声答以:"宁为玉碎"。她以诗明志:"愿殉自由死,终不甘为囚"。
无论林昭遭受多大痛苦与折磨,她至死都不认错。多位熟悉她的同学都提到:"反右以后,她死不认错,她是北大唯一不认错的"。入狱以后,有人对她说: 你只要承认一句自己错了,就可以放你出去。她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不,我没有错,决不向邪恶低头"。她母亲亦劝她:"孩子,你就认个错吧,不然,他们会杀 死你的"。她回答说:"我怎幺能认错!?我没有错!"她在信中自述:"林昭这份难移的该死的本性就是这样!----遇到外来的侵犯镇压之类,首先想到的永 远只是反抗而不是其它什幺!""不怕你们把林昭磨成了粉,我的每一粒骨头渣儿都还只是一颗反抗的种子"。所以,她只能选择向死而生。
1968年4月29日,林昭被改判为死刑。接到判决书后,林昭留下最后一份血写的遗书:"历史将宣告我无罪"。随即她在上海龙华被秘密枪决,年仅 35岁。林昭妹妹彭令范回忆说,1968年5月1日,公安人员来到她家向母亲索要5分钱子弹费。此事使母亲许宪民在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七年后的一天,她 被发现死在上海外滩街头,有说被打死的,有说暴病而死。
1980年8月22日,上海高级法院"沪高刑复字435号判决书",宣告林昭无罪,结论为"这是一次冤杀无辜"。1981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布给她平反。
林昭的骨灰曾安放在上海的"息园",里面有用旧的《解放日报》包裹着的她的头发。
2004年4月22日,林昭骨灰被安葬在苏州灵岩山。由林昭的堂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老作家许觉民出面,为林昭立了墓碑,碑后刻有林昭写的一首诗。
二、林昭的思想与信仰遗产
许多熟悉林昭的人都认为她是当代思想解放的先驱者,觉醒程度远远超过张志新、遇罗克。不但应该给她平反,而且要追认为烈士,在媒体上宣传她的事迹。 但终因阻力重重,她从未获得过真正意义上的平反。林昭的档案,包括狱中写的大量血书,1980年代曾一度开放,上海"民主与法制"的记者陈伟斯是唯一见过 林昭档案的人,并于1981年写了"林昭之死",刊登在民主与法制上。此后林昭档案就被封存,报刊杂志对林昭一案亦噤若寒蝉。
建国初期,和许多青年人一样,林昭也曾有过轻信与迷狂,以及对伟大领袖的个人崇拜,为此她甚至不惜与家庭决裂。多年以来,父亲在林昭心目中只是一 个"反动官僚",直到她成为右派,回到家中后,才与父亲有了更多的交流,她对父亲产生了愧疚、亲情和敬仰。林昭第一次入狱后,她父亲选择了自杀。1962 年,同学羊华荣见到保释中的她,发现她头上带了朵小白花,问她为谁戴孝,她说是为父亲。
1957年之后,林昭才开始反省,开始追问,开始寻找,最终回归了良心,回归了人的本性,回归了生活本身。1962年,当林昭看到广大农村千万人被 饿死人时,就直言人民公社不合国情、也不合情理,应当及早解散,实行耕者有其田。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她提出应当允许私人开业经营,主张私人办厂,并且 提议要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加强与世界的联系,包括引进外资,借外债加速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她甚至还提出了地方自治的设想。这些想法和主张在今天大都已变 成现实。
在整个民族几乎都陷入盲从、迷信和狂热的时代,她没有停止独立思考,在狱中没有纸和笔的情况下,她以血为墨,以白床单为纸,写下了大量的血书。她对 时代和中国命运的思考,她使用的语言,都超越了同时代的人。她拋弃了当时无所不在的、弥漫着火药味的斗争性话语,摆脱了简单的仇恨意识和你死我活的敌对思 维,用自己话语的表达方式,来概括那个时代。她流自己的血,却不想以血还血,而只是以自我牺牲的方式守护她深爱的一切。即使对于向她直接施暴的人,她心中 也没有产生你死我活的念头。
林昭热爱生命,但她只能作为一个大写的人活着。"我是个人",这是她的底线,不容突破,不容妥协。她在忍无可忍、多重镣铐加身的情况下,对狱警发出的最严厉的责问也只是:"你们究竟是不是人!?是不是人生父母养的?"
她人性中最真实、最柔软、最美好的一面从来没有被磨灭,反而在残酷的现实中被激活、被唤醒,她向往人的生活的愿望,决定了她不能茍且、不能屈从。加 上她天性中就有对自由的追求和认死理的气质,这些因素合在一起,决定了她的命运。她的全部追求,包括她的牺牲,归根结底,可以说都根源于她的人性和她的信 仰。她之所以选择宁为玉碎,不是因为她否定生活,恰恰相反,是因为她太珍爱生活了。她之所以反抗到底,完全基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她说自己反抗的全部根据 只是一条天人共许多铁则:"被践踏的公义必须得到伸张!这也就是我常爱提说的生活之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部分"。
林昭的思想和力量之源是其基督教之信仰,她把自己的心和上帝之爱连接起来。她具有一种非常深厚、宽广的爱心,以上帝的圣爱来看待芸芸众生,甚至对她批判和反抗的对象,也是带着那种悲悯的爱心。可以说,是基督教信仰给了她内心的光亮、爱心和忍受苦难的力量。
1949年,林昭从苏州景海女中毕业后,即脱离了教会。1951年参加土改工作队时,她曾以"中央的通知"名义警告过当地教会的牧师,凡进行土改的 地区应停止一切宗教活动。被打成右派后,她开始逐渐回归于基督教信仰。有一次,她的同学羊华荣跟她议论无神论和基督教等话题时,林昭说:"你不要贬低上 帝,我信奉基督教"。
林昭曾经讲过美国的亚伯拉罕·林肯救一头陷入泥沼的猪的故事。有人称赞林肯,有人说林肯做的不值,而林肯只是回答:"我不是为那口猪,我为我自己的良心"。林昭称自己所做的一切,也只是为了"迷途重归基督徒的良心"。
1958年到1959年间,她在人民大学资料室被监督劳动时,每个星期天,她几乎都要带朋友甘粹到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基督教堂做礼拜,并且给毫无宗教 知识的甘粹讲圣经故事。甘粹回忆说:"林昭从小信的是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反右是不平等、不公平的。为了这个不公平,她出来替他们说话"。
她在狱中一度和基督徒俞以勒同室,二人成为好友,这大概是她在狱中最开心的时光。她自称是:"一个奉着十字架作战的自由志士"。在追思被刺杀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时,她说:"作为基督门徒,我们各人诚实的灵魂无论何时永远共同呼吸、居住而活跃在基督的爱里"。
林昭有肺病,但却不愿治疗。她说:"作为基督徒,我的生命属于我的上帝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愿意甚至希望从自己中学时代的导师、带领我受洗进教的美国传道士那里得到对于肺病的药物治疗的"。"既然我的生命属于 上帝,而且已经活过那幺些艰难困顿至于严峻地残酷的日子,那幺,无论病躯怎幺衰弱,假如上帝要使用我而要我继续活下去,我一定可以活得下去!...... 而假如上帝需要我成为一个自觉的殉道者,我也只会发自衷心地感激施赐与我这样一份光荣!"很显然,林昭把自己当作一个殉道者,甘愿将自己的血洒在祭坛上, 在信仰中获得升华。
一次,经过一场惨无人道的刑讯折磨之后,她用血在狱墙上写道:"上帝帮助我,我要被逼疯了!""我默默抠着墙上的血点,只有想到那幺遥远又那幺切近 的慈悲、公义的上帝时,我才找到要说的话。这个满腹委屈的、孤愤的孩子无声地祷告过:天父啊,我不管了!邪心不死的恶鬼这幺欺负人,我不管了,我什幺都不 管他们了!"
即便如此,她仍能以悲悯之心对那些亲手残害她的人说:"作为基督徒,我的生命属于我的上帝----我的信仰。为着坚持我的道路,或者说我的路线,上 帝仆人的路线,基督政治的路线,这个青年人,首先在自己的身心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是为你们索取的,却又是为你们付出的。先生们,人性,这就是人的心 啊!为什幺我要怀抱着,以致对你们怀抱着一份人性,那幺一份人心呢?归根到底,又不过是本着天父所赋予的恻隐、悲悯与良知。在接触你们最最阴暗、最最可 怕、最最血腥的权利中枢、罪恶核心的过程中,我仍然察见到,还不完全忽略你们身上偶然有机会显露出的人性的闪光,从而察见到你们心灵深处,还多少保有未尽 泯灭的人性,在那个时候,我更加悲痛地哭了!"
林昭在狱中用血、发卡和竹签写出20余万字的文稿、诗歌和日记,其中包括"基督还在世上"。可惜至今我们仍无法见到,也不知是否还存留世上。
林昭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自己的信仰,称她为"圣女林昭"绝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