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特蕾莎修女在9月4日仪式上获得罗马天主教“封圣”。尽管基督徒对“封圣”有不同看法,我们也并不盲目崇拜名人,但特蕾莎修女的爱心,仍然令我们感动。
爱意味着割爱。特蕾莎修女说“爱,直到受伤害”。她知道人性软弱和世界残酷,但她仍然坚持,始终不渝。特蕾莎修女并不是这个世界上的“成功人士”。她用她的生命,给出了一个割爱和舍己的榜样。
“爱,直到受伤害。”
——特蕾莎修女
手头有一本薄薄的特蕾莎修女传,《仁爱一生》。封面的特蕾莎修女双手合十,仰天祷告。她的双手骨节突出,深陷的双眸隐藏在眉骨的阴影内,而略显黯淡。皱纹在她脸上织起了一张网,罩住了瘦长的脸颊。很明显,多年来没有使用过任何皮肤保养品。
书中还有一些她笑着的照片。她的笑容和一般人的不太一样,即使开怀大笑,脸上仍然有一些悲伤的痕迹。当她凝神时,就更有一种深邃而空洞的穿透力,似乎她看到了未来的基督的世界,又似乎,她还在询问。
《仁爱一生》封面
耶稣说:“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我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实在告诉你,这些事你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25:35-40)
耶稣二千年前在地上的时候,也是卑微人中的一个。他没有学历,没有地位,更没有金钱。他从不高谈阔论,除了引用旧约圣经,只用看似简单的比喻。然而他的话刺透人的灵魂,带着天宇高处而来的冲击力。
耶稣到处奔走宣讲天国。在会堂,他斥责地位优越的宗教徒法利赛人的虚伪;他也到穷人当中,带给他们希望;他医治麻风病人、瘫子和盲人;他教导人不要再犯罪……他温柔而坚定,他的脚踪是医治和爱。
因为对耶稣的爱,特蕾莎修女选择去印度的加尔各答,爱和服事那些贫穷、卑贱的人。虽然他们肮脏、衣不蔽体,他们住在垃圾堆里、躺在街道上,他们浑身恶臭、频临死亡,他们麻木或心中怀着仇恨,他们挣扎在社会的最边缘……
她不怕,她越发地感到主耶稣呼唤她来爱他们。
她从修道院的高墙中出来,从有规律、有节制、被认为足够敬虔的生活中走出来,从那种自我感动的内室的爱和忏悔里走出来,从那些自称罪人却仍旧高傲自矜的人中走出来。她住到最贫穷的人中,为他们擦洗伤口;她收养弃婴,为小孩子开设课程……她为每一个寻找到的人,重建生命的尊严。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基督的样式;因为,做在最小的一个弟兄身上,就是做在基督身上!我们的主耶稣,“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熄灭”(《以赛亚书》42:3)。 他牺牲了自己,为人类的罪恶付上赎价,他饿了、渴了、作客旅,我们不接待他?
特蕾莎修女知道这个世界的本相,所以她才说“爱,直到受伤害”。她知道人性软弱和世界残酷,但她仍然坚持,始终不渝。
特蕾莎修女在36岁时,放弃了修道院平稳的生活,听从主的召唤,走到最贫穷的人当中。那时候没有人知道她,没什么人帮助她,人们甚至觉得她有些疯狂。
然而她凭着勇气和意志力、爱心和谦卑,一点一点地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卑微的人。因为她知道,这是神给她的使命,她的一生是为此所设。
特蕾莎修女以她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她几十年默默无闻,但她的勇气、意志、慈悲、奉献的爱,终于使世界对她刮目相看。在一个朝着物质主义狂奔的时代,慈善事业成了许多人安抚良心偶尔泛滥的浅浅堤坝。这时,有一个女子,她近乎绝对地实践了基督的爱,这是一个神迹。
于是,她成了宗教和世俗世界的明星。她得到了各地各样的奖项,包括诺贝尔和平奖。大批的捐款向加尔各答的贫民窟涌来。各国政要迫切地想与她相见,毕恭毕敬地向她请教。世界各地的人给她写信,听她演讲,流着泪,快乐地想像着,他们的捐款可以为印度的穷人买一个温暖的屋檐。
她仍然谦卑,她为穷人甘愿做了这个明星﹗她知道:“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马太福音》5:16)
当人们热烈地敬仰她、谈论她的时候,可曾想到她孤单一人离开修道院的那个早晨?可曾想到她在被怀疑和漠视时,不为这个世界所移的意志?可曾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无数因为爱主,而奉献了一生的人?无人知晓他们,他们的名字悄然湮没在时间的河流里。他们至死,没有得到过世间的奖项和群众爱慕的眼光,只有背井离乡、疾病、死亡、困苦,甚至是牢狱之灾。几乎没人记得他们的名字,更无从纪念他们,他们在这残破而光怪陆离的世界上所发出的光,是短暂的,却是那么真实、笃定。没有英雄的称号与伟大的形象,像绿草一般渺小,然而他们给了这个世界爱和生存的理由。
特蕾莎修女在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典礼上
“如果人生有最高道德的话,那一定是爱——和割爱。没有割爱,也就没有爱。”(何秀煌《人生小语》)
爱意味着割爱。父母为孩子放弃自己的爱好,恋人为爱情放弃自己的生活习惯。当我们去爱的时候,我们就会放弃一些自私:舍去自己的享受,舍去自己的骄傲,舍去自己的时间,只要所爱的人快乐。
即使这样小小的割爱,对许多人而言也是挣扎,所以很多所谓的“爱”,最终成为了彼此的伤害。人太爱自己了,虽然很多时候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爱自己、什么是真正的爱。人在自己的窠臼中自恋地舔着伤口,或是在幻想的激情中,对着没有观众的剧场自我表演。
小小的爱已经很难,更大范围的爱——甚至要求牺牲,牺牲人性的享受,牺牲与世界甚欢的相处,牺牲今生的骄傲,牺牲平安,牺牲健康,牺牲自由……牺牲这些为我们本性所爱的东西,我们怎么能轻易做到?
所以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马太福音》16:24)
特蕾莎修女并不是这个世界上的“成功人士”。她是一位圣徒,她给出了一个割爱和舍己的榜样。所以,我们在仰慕她之余,更要想到在我们的身边,在世界的每个角落,还有许多贫穷的人、被损害和被逼迫的人;想到基督的爱是让我们因给予而丰富,而不是为自己平安、富足的生活沾沾自喜。
让我们把眼光分一些给贫穷、困苦的人。当我们清楚神给我们的使命,就坚持去做——即使有些事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愚拙的。当周围的人们都在津津有味地谈论房产、孩子、财富,我们无需为自己不去应和而羞耻。让这个世界奔走它自己的路吧,我们要跟随的,是主耶稣;我们本来不属于这个世界。
“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约翰一书》4:18)
恐惧感,在人的意念当中是一只怪兽,它暗暗潜伏,却又常常出其不意地主宰人的选择。
特蕾莎修女一定经历过恐惧,历世历代跟随主的人也都经历过恐惧。当一个人面对危险,面对与众不同的生活选择,当前方未知、不能给出保证,人性中的恐惧感就可能伺机出现,逼人回到庸常的生活状态,以求取“得到”与“付出”的平衡,向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看齐。
然而庸常的生活就一定安全吗?大多数人都走这样的道路,就意味着安全吗?这条路到底去到哪里呢?当我们真正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我们才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耶稣也有过恐惧。在客西马尼祷告时,他感到了痛苦。是什么使他最后坚持下来?是信心和顺服!所以他抛弃恐惧,割舍生命。
特蕾莎修女在担忧、恐惧的时候,必然会想到耶稣吧?那么,就让我们以她为榜样吧!
本文首发《海外校园》107期,版权属OC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来源。点击底部右下“写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和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