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人这一辈子很多事不是自己能掌握的,一件普通的事会影响一辈子,我们只有回过头来才明白,比如学英语。
记得60年,高一开外语课时,北京市解放后第一次高中有了英语课,以前所有人都是学俄语。我当时被分配学英语,回家告诉我母亲,她马上就说了两句,我妈是护士,原来在教会办的护校上学是要学英语的,那是30年代的事了,我觉得挺有意思。
我们女二中的老师各个都是高水平,教我们的龚彬若老师说的一口英国英语,记得她是梅龚彬先生的夫人,那时她年事已高,上楼很费力的样子,我喜欢跟她学还当了英语课代表。不过那时的英语课本很革命,不乏万岁之类的标语口号。
63年上大学,我当然还是学英文,因为加了专业词汇觉得好难啊,班里只有几个人学英语。文革了,停课了,再捡起来已经是70年代中中美建交后了,广播里开始教英语。我那时在内蒙工作,回北京时我就把我的英语书带回了内蒙,当时我在县苗圃做技术员。我发现中学学的都记得,大学学的基本忘了。我就在苗圃里背单词,记语法,反正没人知道我在干什么。后来,一起分配的机械厂的小刘也来跟我学,就这样坚持着。之前两年我自己在学日语,还带着邻居孩子一起学。后来记得回北京后,和我大学班主任汪老师聊天,说起学外语,他说:学什么日语 ?专心把英文练好吧。" 我听了他的,没白学。可惜我回国时他已经得肝癌去世了,没能好好谢他。
80年,农科院科研处通知说要在河南郑州果树所办半年的英语培训班,但是想参加的都要先考一下 ,而且是不看出身,择优录取,这可是第一次啊,于是我也去报了名。我们所的副所长问我:"你会吗?"我说:"试试吧!"结果考完试我考了全院第一,理所当然地,我接着去郑州参加了英语学习班。所里还有人有异议,说我刚调回来就去学习,便宜都让我占了的意思。科研处陈老师向着我,她说:"院里说的择优录取啊。"就让我去了。
去之前,我姑朋友许姑姑给了我一本许国璋的语法书,我除了上课每天就在那里扣语法,半年过去,自己对自己很满意。
81年院里有信息说要开始派人出国,不但要考英语,还要考植物生理。我可是文革中毕业,基础课都学完了就开始文化大革命了,虽说后来复课闹革命,也都是专业课,修剪果树等等,根本没学植物生理,我找了本书就啃起来了。那时候也松,我就有时间学。我们全院一共33个所,研究人员10000多人,我不知道多少人考,最后成绩下来,我是第七名,植物生理考了57分。
教育部那年开始跟世界银行贷款,往各国派人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都是两年期限。我心想这钱什么时候能还上啊?当时邓小平是下了决心了,要培养人才。现在看看我是替古人担忧。
过了年,农业部给了我们院6个名额出国,我是第七名,想想没戏,谁知道考第一名的我们英语班班长出了事。他们研究所咬住她有作风问题,不让她去,要我说就是嫉妒。我们都和她很好,替她惋惜,不过她去不了,我就成了第六名,可以出国了。
然后,我们开始联系导师,我是研究保护地栽培的,就是温室,大棚栽培。最后联系了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园艺系的Dr.Tissen,一个温室专家,他也同意了。同时我们又被送到西安外语学院学习半年英语,主要练习口语,教我们的是一位澳大利亚的女老师,大家都很认真地学,学员都是各个部委的,中科院的。我们算是放开了,工作了10几年,回到学校,除了念书,就是唱歌,打打篮球,看看古迹,愉快的六个月一晃就过,然后是,办手续,政审,置备服装,各种零碎事情,最后在国际关系学院出国前培训三天,一切就绪。
这政审的事挺凑巧,人事处去我哥哥,嫂子的学校调查,我嫂子那时候入党了,人家都是严格审查了,她们回来没说别的,跟我说:"你爸爸要是不离开(延安),早就是大官了,资格可老呢。"我心里想,还能活着就不错。
我是1983年1月17日,我生日那天从北京飞到渥太华的,到大使馆报了到,开始了第一次的访问学者生涯。
My mother used to be a teacher at 女二中(later called Fan Xiu Lu Middle School) and she used to teach Russian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