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圣经新约·约翰福音·第1章)
从彩色玻璃中投入的光线变成血红的颜色,变成紫英石与黄玉的华彩,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火焰,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
——(法)丹纳《艺术哲学》
“每一种造物,无论是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都是上帝所造就的一束光。”
哥特之光
欧洲中世纪是神学统治的时代,神的光辉涵盖了一切,宗教是无数人的精神寄托与企盼。这种迷狂的一大产物是遍布于欧洲大地的教堂建筑,而哥特式教堂建筑堪称中世纪漫长的石头传记中最高潮最华丽的篇章。
早期基督教堂设计中的光线处理较为单纯,仅需照亮室内的立面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光与建筑结构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深入。哥特式建筑的不懈追求始终是光。
“因为我的眼睛已看见你的救恩,就是你在万民面前所预备的,是照亮外帮人的光……”(圣经新约•路迦福音•第2章)
新约中更清楚地指出“神就是光”。教义的昭示对整个中世纪的教堂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神的荣光透过色彩斑斓的铅框玻璃窗与卑微者相遇。
进入中世纪以后,新的结构模式使墙壁不需要承担建筑结构的责任,窗户几乎可以布满建筑立面,堪称“透明的墙壁”。当原本阴暗的教堂结构变得越来越透明时,哥特风格也随之而诞生。
“上帝之光”的居所——圣丹尼斯教堂
圣丹尼斯教堂是历史上第一座哥特式教堂,门扉上有句名言:“阴暗的心灵通过物质接近真理,而且在看见光亮时,阴暗的心灵就从过去的沉沦中复活。”
墙体如同由石头和玻璃构成的薄壳,异常透明的双层回廊就像是一层发光的箔,环绕在骨架式的后殿四周。前廊两侧开窗所流入的光线,能在被拉高的尖顶拱中间穿越,并形成更加明显的光照对比。
人们在回廊间走动的时候,每移动一步,光线就会随着柱子位置的复杂变化发生改变,置身其中,会感觉到光线从不同的方向扑面而来。在这里,光使教堂成为了神的居所,暗合了“上帝之光”无所不在的隐喻。
光影的协奏——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因雨果的同名小说而闻名于世,事实上,它是当时教堂齐整精致、一丝不苟的典型之作。
圣母院内部空间深邃而悠远,可容纳万人参加礼拜仪式。光线从中厅高耸的大面积彩色玻璃窗直穿教堂的唱诗班台。光线使长长的柱列、连续的拱券产生由远及近、由实到虚的韵律感。纤细的教堂结构构件在明与暗的对比中增强了体积感,也使空间轮廓变得丰满而精致。
外部光的透入自由而多变,从教堂的上方、两侧及前部与后部通过彩色玻璃审交叉透入各色的光,与高大尖拱券顶上的柔和反光,融合成神秘、充满激情的光影协奏曲。
黑暗后的斑斓——夏特尔大教堂
夏特尔大教堂拥有为数众多的玫瑰花窗,因而成为法国最引人注目的哥特教堂之一。刚踏入那神圣的殿堂,人们会立即感到被无边的黑暗所笼罩,而慢慢适应之后,花窗上那一片片绚烂斑斓的色彩才开始显现出来。从简单的几何造型到繁复的人物形象,都描绘在这些玻璃上。当阳光洒入教堂,照亮彩色玻璃上所描绘的《圣经》的故事时,人们已然恍如身处天国。
在热衷于宗教象征性体验的哥特建造者眼里,在建筑中对光的追求,无疑象征了对基督之光的追求。信奉基督教的信徒没有见过天堂,但似乎可以通过玫瑰花窗感受到天堂的存在。
宗教挥别了混沌昏暗的压抑,神性和华光交相辉映。在那些虔诚的信徒们看来,或许有一天,物质的存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磨殆尽,但永恒不变的依然是透过彩色玻璃那来自天国的光芒。
作者:孟宪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