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本文原刊于《举目》74期。
文/范学德
我读书不算多,但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 1942-)的书,我倒是读了几本,本本喜欢。较早读的是《简朴生活真谛》(下简称《真谛》)和《属灵操练礼赞》(增修本)(下简称《礼赞》),都是周天和翻译、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1994年出版的。它们令我想到简朴,这是在当代,尤其是在北美富裕的社会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现代人热衷拥有一切
写于1977年的《饥荒时代的富有基督徒》(Rich Christians in an Age of Hunger。编注),是现代经典。作者赛德隆(Ronald J. Sider, 1939-。编注)在一开头就写到:“饥荒正蔓延整个地球,每天有35,000个儿童,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
但今天,北美富裕的基督徒关心的,不是饿坏了,而是减肥,早就有学者指出,“越来越富的生活标准,成了北美20世纪的偶像,而广告者则是其先知。”它的主要任务是制造欲望。越多,越新,越好。
“现代人的通病是热衷于拥有一切。”(《真谛》,p. 7)傅士德把追求“越多越好”的欲望称之为“一种病态”。但如果大家都病了,“病态”就成了“常态”。
记得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大约是:“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的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现代一些中国人的名言则是,“宁坐宝马哭,不坐自行车笑”。看来,隐修士梅顿早在半个世纪前的观察是对的,他曾感叹“在当今的时代,人们所崇拜的竟然只是生财之道和物欲势力”,或许,要再加上两个字:消费。
上帝的福气是什么?
对于基督徒来说,首要的问题是,上帝难道真的只要我们过简朴的生活吗?就在现代社会,富裕国家和地区?圣经的根据是什么呢?旧约不是说得很清楚吗,上帝要丰丰富富地赐福我们吗?
对此,傅士德分析说:“上帝应许赐下的福气,几乎毫无例外都是为了团体的好处,而不是为了个人。福气的重点是整个民族、支派、家族。”(《真谛》,p. 24)
更重要的,上帝呼吁公平与怜悯。对此,旧约中有4句名言: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摩》5:24)
“我喜爱良善(或作“怜恤”),不喜爱祭祀;喜爱认识上帝,胜于燔祭。”(《何》6:6)
“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弥》6:8 )
“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箴》19:17)
作为注脚,上帝说:“全地都是我的”。(《出》19:5)“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住在其间的,都属耶和华。”(《诗》24:1)
赛德隆曾辛辣地讽刺:“富裕基督徒只记得所多玛人在性欲上行为不检,却把他们不关心穷人的罪遗忘了。”真的吗?翻开《以西结书》16章49-50节:
“看哪,你妹妹所多玛的罪孽是这样:她和她的众女都心骄气傲,粮食饱足,大享安逸,并没有扶助困苦和穷乏人的手。她们狂傲,在我面前行可憎的事,我看见便将她们除掉。”
原来顽固地拒绝帮助穷人,居然也是所多玛被毁灭的原因之一。
耶稣说:“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玛门(“玛门”是“财利”的意思)。”(《太》6:24)
祂还讲过一个比喻,极其生动,令人难忘:“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太》6:19-21)
这方面,保罗的话就像是格言:“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6:10)
其实,“与其晓得怎样阐释,不如干脆实行。”(Thomas à Kempis,中文翻译为多马肯培。1380—1471)而惠哈德的另一句格言,也值得警醒:“力求简朴,却莫轻信它。”(《真谛》,p. 17)
从路德的眼光来看,就是内外的转变,他认为,作为一个基督徒,必须经历在心意上、思想上和金钱上的3种转变。
“内心的简朴”与“外表的简朴”
那么,到底如何过一个简朴的生活呢?傅士德追随萨沃那柔拉(Girolamo Savonarola),将简朴区分为“内心的简朴”与“外表的简朴”,萨沃那柔拉说,“每个基督徒都必须力求达到内心的完全简朴”,同时,又要“极其喜爱敬重外表的简朴。”(《真谛》,p. 71)
关于“内在的简朴”,傅士德在《真谛》中,把它综合为:“活在中心里”,即让自己的心灵一直停留在生命的中心——上帝里面。
学习古代的圣徒,尽量使自己时常想到上帝,把上帝带到我们的每一个活动中,并学习圣洁的顺服。傅士德则认为,“简朴的中心乃是求上帝的国和祂的义——然后一切所需要的东西,都会按其正当的次序来到。”(《礼赞》,p. 105)
再从这个中心出发,培育出简朴的3个内在态度:“把我们所有的看作从上帝所领受的礼物”、“去保管我们所有的东西,不是我们的事务,乃是上帝的事务”和“愿意把我们所有的东西与人分享。”(《礼赞》,p. 107)
这就是路德一再强调的,我们所拥有的来自上帝的一切的好,都必须用来帮助邻居;否则,就是偷窃了。
卫斯理说得更狠,假如你要逃避地狱的诅咒,你就要尽量地施舍,否则,卖耶稣的犹大得救的希望,比你还大!
“外表的简朴”怎么实践呢?
傅士德建议,“最关键的第一条原则是,我们必须做到谨守细节,却又不落入教条的陷阱中。”第二个原则,“学会行事上有所适应,但在道德方面却不妥协。”第三,自愿守贫。我们要学会有计划的消费,脱离浪费帮会。(参《真谛》,p. 110-116)
在《礼赞》中,傅士德还提出了10条具体原则:
1. 买东西是为了它们的效用,而不是为了它们的身份。
2. 拒绝一切会使你产生一种癖好的东西。
3. 养成一种把东西送掉的习惯。如果你发觉你渐渐深深地依赖某种东西,就要考虑把它送给一个需要它的人。
4. 拒绝给摩登精巧机器人管理热的宣传方法所迷惑。省时的设计几乎从来不会节省时间。
5. 学习享受各种东西而无须拥有它们。
6. 培养一种更深的对受造物的欣赏。
7. 对所有先取货,后付钱的办法,都以健全的怀疑目光去看它们。它们乃是陷阱,使我们越陷越深。
8. 遵守耶稣关于简单、诚实说话的教训,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
9. 拒绝任何会惹起压迫他人的事。
10. 规避任何会使你分心而不先求上帝国的东西。(p.108-103)。
写到这里,就用傅士德在《真谛》开头引用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吧,它是教宗若望23世宣告的:
“我年纪越大,就愈清楚体会到,在思想、行为、演讲中,简朴有迷人的美丽和庄严,我渴望把一切复杂的变为单纯,又用最自然最清晰的方法去处理一切的事。”(p.9)
作者原为马列哲学讲师,现住美国伊利诺州,自由传道。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篇注明,
“本文原刊于《举目》74期,微信首发于公众号“OC举目”(微信号:FollowChrist),蒙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