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
最近在高中同学微信群里看到几位同学在讨论宗教信仰问题,有位同学是虔诚信佛的,也有同学说她的亲人里有信基督教的。还有的同学戏谑道,自己很俗,还达不到信教的那种境界。在同学们眼里,信佛也好信基督也罢,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信教的,其效果是某种精神境界的提升,而这是“凡夫俗子”所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此,我觉得有几个问题要来反思一下,为什么基督徒往往被视作是“教徒”呢?基督信仰为何常常被视作是一种与其它宗教差不了多少的宗教呢?或者,进一步说,为什么基督徒往往给人留下一种宗教气息浓烈的印象:成为基督徒就好像成了一个高不可攀的“宗教圣人”?除了别人的误解和戏谑成分之外,我们基督徒自身有没有要检讨的地方呢?这就要回到本文标题所言的,基督徒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是“圣人”还是“俗人”?
我们先来思想一下,我们的主耶稣是不是“圣人”吧,这还是要回到福音书,看看我们的主耶稣的生活样式。马太福音记载了主耶稣这样一段话:
“约翰来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说他是被鬼附着的;人子来了,也吃也喝,人又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太11:18、19)
所谓的圣人有着不同于常人的非凡样式,既要有一本正经的“圣容”,也要有与众不同的“圣样”,在其穿着打扮和饮食等细节上都有讲究,这样就和“俗人”绝对性地区别开了,以至于人们一眼就能辨识得到。施洗约翰来了,就颇有“圣人”的雄风,从其与众不同的穿衣饮食上就能看得出来,“这约翰身穿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吃的是蝗虫、野蜜”(太3:4)施洗约翰这身打扮可以理解,在此前的四百年间耶和华上帝停止向以色列人默示任何话语,以色列人苦苦等待了四百年,因此当施洗约翰以一身以利亚式的装扮出场的时候,立刻引起了轰动。
但耶稣来了可不是这样,他既无衣着打扮上的“惊艳”,也无饮食习惯上的“另类”(就像施洗约翰那样)。恰恰相反,他咋一看和世人毫无二致,“人子来了,也吃也喝”。耶稣实在是太平凡太朴素了,身上毫无“圣人”的样式,以至于被有些人(主要是当时的宗教精英人士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贬斥为“贪食好酒的人”——一个实在太俗气的俗人。而且,耶稣和人交往也背离了圣人的体统,按说圣人的朋友圈也是严格限定的,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样才有面子够档次。但是耶稣全然不顾及这些忌讳,任何人来找他都来者不拒,特别是那些在社会上被排斥的人,以至于耶稣又被宗教人士进一步贬斥为“税吏和罪人的朋友”——这也太掉身价了吧。
虽然让人诧异,但这正是福音书向我们展现的耶稣基督的形象——一个真实的耶稣,一个带来信仰的耶稣,他“无佳形美容”,当然也不可能有袈裟、法衣之类穿戴。我们通过福音书看耶稣的讲论和行事为人,就会发现耶稣从来没有刻意把自己装扮成一副与世格格不入的“宗教圣人”模样。他是以平凡的身份和凡人的姿态活在世上,并和各色各样的俗人们生活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对他们的生活境遇有着发自肺腑般的感同身受,如此他才能担当我们的救主。也正如此,耶稣的举动屡屡叫当时的宗教圣人——主要是法利赛人——惊讶不已。
但如果我们从宗教的眼光去看耶稣的时候,只能得出当时代法利赛人一样的结论,耶稣这个人有问题,不正常,作为众人跟随的“夫子”毫无“圣容”“圣样”可言,也许这就是保罗所言的“凭肉体”去认耶稣了(林后5:16,希腊文的“肉体”中文和合本意译为“外貌”)!今天我们对耶稣的认识有多少是本于圣经(福音书)的,又有多少是被宗教化包装了的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务必要留心!
和耶稣相反,当时的宗教精英人士总是把自己刻意塑造成一幅宗教圣人的形象,福音书对此有很深刻的描述:他们施舍故意在人面前“吹号”(太6:2),他们祷告故意选择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太6:5),他们禁食故意“把脸弄得难看”(太6:16),他们穿衣故意“将佩戴的经文做宽了,衣裳的口子做长了”(太23:5),他们出席社交及宗教活动故意坐在“筵席上的首座,会堂里的高位”(太23:6)。
他们通过一系列宗教的外衣把自己打扮成一幅虔诚的“圣人”形象,但他们不关注内里“成为圣洁”,只关心外表是否被人“看为圣洁”,以期获得别人的羡慕和欣赏。这就是宗教精英们的虚伪心态,这也是宗教所结出的果子,他们通过自我偶像化而获取信众的追捧和盲从。
耶稣来了,并不是要在地上建立一个新式宗教,更无意要充当教徒们的教主,反而是要向这种虚假的宗教体系发出挑战,并要把人们从这种宗教错觉和蒙蔽中拯救出来!因此,他唯独不见容于那些宗教精英人士,最后被以宗教的名义推上了残忍无比的十字架。
但我们并不因此而否认耶稣是圣洁的神子,耶稣的“圣”是体现在内在生命和人格魅力上的,不是刻意装扮出来的,更不会让人觉得其境界“高处不胜寒”,反而是那样的和蔼可亲,无数人——特别是为当时宗教意识形态所排斥的税吏和罪人——都愿意靠近他渴望触摸他,耶稣也以广阔的怀抱接纳这些来到他面前的人,带给他们新的信仰和新的身份。
可惜到了中古教会时代,耶稣的信仰传统逐渐被淡忘,而法利赛人的宗教传统却又死灰复燃,并在教会里占了上峰,耶稣也被层层包装为一个高高在上远离尘世、供人顶礼膜拜的宗教偶像。圣品制度在教会里的确立,等于是废弃了耶稣的信仰传统,而继承了法利赛人的宗教传统,由此制造了宗教精英集团和平信徒之间的分野。圣品制度下的各级神职人员就像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下的各级官吏一样,穿戴着不同特色的法衣,按着他们制造的教条把持一切宗教礼仪,进而借此辖制愚弄广大信众。
虽然天主教的圣品制度和祭司神学在宗教改革时期被打破,但是法利赛宗教传统的魅影并没有被彻底清理干净,仍然时隐时现地在新教教会里滋生,在中国的传统教会里面亦然。宗教味道太浓的基督徒,往往以与世界“分别为圣”为借口,把自己包裹在宗教的外衣里,以至于在教会内外表现出如此两张截然不同的面皮,甚至都不会说“人话”了,张嘴就是“神话”(一大堆属灵套话空话),在生活中只能让人敬而远之、甚至望而生厌。这样的基督徒不是耶稣基督所要的门徒!不久前听过一个让人扎心的故事,有个基督徒平时在教会里表现得特属灵,祷告起来句句让人“扎心”,可是其教会外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眶,有一次在外面甚至被人说为“不懂礼节”、“没有教养”。
朋霍费尔对此曾有过深刻的反省,在《狱中书简》里他如此写道:
【信仰而非宗教】“宗教的行动总是部分的事情,而信仰却总是整体的事情,是包含整个生命的行动。耶稣并不召唤人们走向一种新宗教,而是召唤人们走向生命。”
【基督徒而非宗教徒】“使基督徒成为基督徒的,不是某种宗教行为,而是在这个世界的生活中参与上帝的受难。”“并非那种敬虔的行为造就了基督徒,而是在世界的生活中参与了上帝的苦难……”
【入世而非出世】“只有通过完全彻底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才能学会信仰。人必须放弃每一种要把自身造就为某种人物的企图,……我所说的世俗性指的是:以自己的步伐去接受生活,连同生活的一切责任与难题、成功与失败、种种经验和孤立无援。正是在这样一种生活中,我们才完全投入了上帝的怀抱,参与了他在此世的受难,并在客西马尼园与基督一起警醒守望。”
宗教是以制造“圣人”为业的,带来的却是伪善和异化。而信仰却是要整合,帮助人塑造一个整全的世界观,建造一个健康的全备人格,能够带着活泼的盼望活在当下,真正过在地如同在天的生活。
愿我们跟随耶稣基督的脚步,放弃任何想把自己改造成为“圣人”(或其他特殊人物)的企图,也放下种种宗教仪文的面具,不再高举宗教仪文,单纯地做一个耶稣基督的门徒,少些宗教气,踏踏实实地遵照主耶稣的教导而行,在这个世上学习信仰,过信仰的生活,把天国的原理带入每一天的生活当中,这样就在地如同在天了!
本文转自:宣教中国 推荐关注 微信号:China-Mission(长按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