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Stereotype这个英文字不太好翻译,原意为“铅版”(印刷),引申的意思有“脸谱化、老一套、陈见、成见、先入为主的偏见”等等。
好比一般人对美国的黑人的印象,多半是受教育程度低、不勤奋、知识水平和社会地位都相对低下。我们脑子里浮现的,多半是单亲妈妈拖着一堆孩子靠救济生活,孩子们从小在贫民区长大,很早就缀学,然后在街上厮混,学会作奸犯科,最后落为阶下囚。在美国的中国人买房子绝对不会选黑人多的学区,因为那样的学区不但学生成绩差,而且环境恶劣,连孩子的安全都成问题。“孟母三迁”为孩子,这当然是很现实的事情。虽然美国的媒体如今已经特别注意“政治正确”,尤其对黑人不敢有任何歧视的内容,但人们心里的成见仍然无法消除。这种印象推而广之,似乎每个黑人都是这样,就变成一种stereotype。
又好比基督徒。中国人对基督徒反感或者有成见的似乎不少,而美国人心目中对基督徒的印象很可能并不比中国人心目中的好。人们说到基督徒,大多数的时候都是负面的感觉:虚伪、偏执、保守、落后、狂热、武断、愚昧、反科学、反智、懒惰、不求上进……在这个“后基督教时代”,在媒体上,在好莱坞的影视中,似乎唯一不用担心冒犯的群体就是基督徒,甚至嘲讽、挖苦基督徒几乎成为先进、科学、理性、正义、真诚的表现,成为“政治正确”的一种“新正统”。当然这里面有值得基督徒自省的地方,但基督徒同样有高有矮、有胖有瘦,“一竿子扫翻一船人”的stereotype往往是偏见、歧视甚至仇恨的开端。
《恩赐妙手》电影
几年前我跟儿子一起看了一部叫做《恩赐妙手》(Gifted Hands)的电影。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部根据真人真事编剧的电影很适合用来打破上面这样的stereotype。因为片子的男主角本·卡森(Ben Carson)博士既是比奥巴马还要黑人的黑人,也是一位随时随地把荣耀归给上帝的传福音的基督徒。昔日单亲黑人家庭的苦孩子、学校里的差生,今天世界著名的脑外科专家、千千万万美国青少年的榜样……电影直接把卡森的一生在荧屏上展现出来, 似乎并不恢宏、也没有高调,却非常激励心志、感人肺腑。卡森本人在接受电视采访的时候说电影基本上准确地再现了他的一生。实际上,电影中的内容跟卡森的自传(同名书)的内容基本相同。
看了这部电影(或者读了卡森的自传),也许你就能理解,卡森把他生命中美好的事情都归功于上帝,完全没有矫揉造作的成分。因为他能够“化人生阻力为助力”,超越出身的宿命,正是靠着他的信仰和上帝的恩典。
卡森并不是从小就聪颖过人。小时候他曾经是一个门门功课都很差的差生。别的孩子嘲笑他笨,他自己也觉得自己笨。但是他有一个永不放弃的基督徒妈妈。虽然卡妈妈自己不但大字认不了一箩筐、而且深受抑郁症病魔的折磨,但她坚持,也一定要她的孩子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比奥巴马早了几十年,卡妈妈的口头禅就是“Yes you can”(“是的,你能”)——“别人能做的,你也能做,只是你能比别人做的更好”。是她用帮人打扫清洁挣来的钱供两个孩子上学;是她关掉儿子在看的电视,带他们去图书馆借书;是她在去医院住院之前,还要求儿子在她回来前把乘法九九表背下来——如果没有对上帝的信仰,这位被丈夫欺骗、伤害和抛弃的黑人女子也许早就放弃人生自杀了。
也是因为上帝的恩典和保护,少年卡森才没有跟黑人区的其他一些青少年一样沦落街头甚至监牢。虽然他后来成绩扶摇直上,但家境的贫寒和青春期的反叛让他成为一个脾气暴躁的愤青。读中学时有一次他在激愤之中拔出坚刀用力向同学的肚子捅去,如果不是同学的皮带扣奇迹般地挡住尖锋将刀子折断,他就已闯下杀死人的大祸。回到家里,惊魂未定的他一把抱住一本圣经,大声向上帝祷告:“主啊,求你把我的坏脾气挪去,求你……”
卡森(图片来源网络)
卡森后来成为一名卓越的脑外科医师,更是全靠上帝的恩典。当年卡森在医学院读书最怕化学,那些化学方程式他怎么也记不住,而一次化学考试对他至关重要,宕掉他就拿不到奖学金了。考试前的晚上他连夜恶补,直到累极而睡着。梦中他见到鼓励他的妈妈,还见到化学教授在黑板上写下一些化学方程式。第二天考试,那些化学方程式赫然出现在考卷上。卡森顺利考过,他亲历了一个神迹。后来卡森申请进著名的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实习,150多人申请,个个都极其优秀,但只录取两名。面试的时候未来的老板问卡森:“你为什么想当脑外科医生?”卡森说“因为人脑是一个神迹”,然后讲了一番对这个神迹惊叹的话。这一席话不但没有让老板反感,反而让卡森脱颖而出,成为这间著名医学院的实习医生。再后来卡森经常面临医学上的挑战,要做极其艰难、以前没有人做过、风险极大的脑外科手术。在一次为头颅相连的双胞胎施行的极高难的头颅分离手术前,卡森经过苦苦钻研制定了创新、大胆的手术计划。手术前他给来自德国的双胞胎的父母解释了手术的方案和危险性,最后说“你们需要祷告”。双胞胎的妈妈问卡森,“医生,您祷告吗?”卡森说“是的,我祷告,我每天都祷告”。手术及其艰巨,两队人马的外科医生奋战了22个小时(其中一个小时还需要停止双胞胎的心脏以免流血过多),手术终于成功完成。精疲力竭的卡森来到记者招待会,把他视为英雄的人们可能不知道,他妙手救治了两个双胞胎,但他自己却刚刚经历妻子难产、他们自己的双胞胎不幸没有救活的伤痛。卡森回到家里默默流泪的镜头让我想起卢云(Henri Nouwen)《负伤的治疗者》的书名……
卡森不仅终于梦想成真,成为一名脑外科医生,而且做得非常成功。但是他没有因为成名成家而失去谦卑,他没有忘本。他和妻子设立了基金会为贫苦家庭的孩子提供奖学金。在荣誉面前,他从来不忘把感谢归给支持自己的团队,更从来不忘把荣耀归给赐给自己恩典与天赋的上帝。
卡森工作的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是美国最好的医学院之一。霍普金斯大学就在离我居住的地方很近的巴尔的摩市区。巴尔的摩也就是过去这个礼拜刚刚经历因种族问题而引发的骚乱的城市。这个城市里确实住着不少贫穷的黑人,但也有不少优秀的黑人专业人士。我相信还有更多的人有类似卡森的故事。几年前的暑假有段时间,我儿子参加霍普金斯大学资优青少年中心(CTY)的夏令营,我和一个黑人孩子的爸爸car-pool(搭伙用车)轮流接送两个孩子。这家人是来自尼日尼亚的黑人移民,这位爸爸是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他们一家也是热心传福音的基督徒。孩子的父母告诉我它们来自贫穷的非洲,现在他们生活相当优裕了,但他们心里还是挂念自己的同胞和祖国,每年他们都要回尼日尼亚传福音。对他们来说,卡森博士最喜欢的圣经经文“敬畏上帝、心存谦卑,就得富有、尊荣、生命为赏赐”(箴言22:4)不是“成功神学”的口号,而是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见证的智慧之言。
今天是卡森正式宣布参加美国总统竞选的日子。卡森是否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或者将得到多少支持,我不敢肯定,但他的传奇人生无疑是精彩而励志的。不过他的“励志”故事跟我们经常听到的那些成功人士的故事有很大不同。正如卡森到处演讲时特别喜欢讲的,他的一生并非一个个人奋斗的故事,而是一个上帝用他的恩典眷顾一个黑人穷孩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