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选自《中国故事》8月专栏版
1902年,21岁的学霸男神李石风曾华正茂,以随员身份跟着清政府驻法公使来到法国。当然,这一切都得益于他有个官居一品的老爸李鸿藻—同治、光绪二位皇上的老师,还担任过工部、兵部、户部、礼部、吏部尚书,军机大臣以及协办大学士。同治皇上生病时,他可以代之批答奏章,权倾一时的晚清大老虎。虽然名字听起来像亲兄弟,但实际上跟李鸿章没有任何亲戚关系,而且三观相斥,完全是死对头。
这位官二代的选择跟其他八旗子弟不同,没有住别墅,开法拉利,背爱马仕,逛夜店,而是到了巴黎之后直接跑路,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留学。他先是去水乡小城蒙塔日老老实实学了三年农业。发挥其学霸特长,以全校第四名的优异成绩毕业,然后回到巴黎,进入巴黎大学学习生物和化学。
之所以选择这些专业,皆源自他的毕生志向—豆腐。
毕业那年李石曾用法语写了本书,叫《大豆研究》,中间用很长的篇幅专门向法国人介绍了中国豆腐,从起源、工艺、营养、烹饪方式等多方面入手,将豆腐和豆制品从头到脚夸了个遍:价廉物美,一物多用,滋阴壮阳,绿色纯天然,不产生反式脂肪酸也不能随便添加三聚氰胺和旧皮鞋什么的,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并且大胆预言:豆腐乃20世纪全世界之大工艺!
在那个年代,任何一个有过一次东方国度旅行经历的人,就可以把自己吹得像几十年后月球归来的阿姆斯特朗。
能把几近于外星食材的豆腐介绍到法国,已经足以令法国豆界侧目。然而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这个豆腐发烧友在巴黎西郊成立了一家豆腐公司,自任董事长,任命同为官二代学霸的同学齐竺山为CEO、CFO、CPO、CTO等首席所有官。
从老家河北省高阳县招来5名同乡青年,为了推广豆腐和豆制品,旨在有朝一日在全世界范围内,豆腐取代肉类走进金发碧眼的千家万户,一场伟大“豆腐复兴计划”开始了。
豆腐公司在从小吃着奶酪长大的法国人民中取得了巨大的失败。
哪个法国人会对这东西感兴趣呢,软绵绵的,一放到锅里就碎了;跟巧克力也拌不到一块儿去;根本就没有味道,跟人家又是绿毛又是霉斑的臭奶酪实在没法比。
好在除了传统的豆制品,公司还生产适应法国人习惯的咖啡、巧克力、甜点、罐头等,基本上就是个挂豆腐头什么都卖的食品公司,可以让公司暂时保持收支平衡。最高峰时期,在豆腐公司打工的共有40多名华工和70多名法国女工,二层厂房里有李石曾自己设计的生产豆腐和豆制品的电机设备和化学实验室,另有办公楼和厂区外的工人宿舍,俨然一个一百年多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
这个豆腐公司一不小心成了有史以来中国人在法国注册的第一家企业。
虽然豆腐的全新世纪还没到来,却有越来越多的吃豆腐长大的中国有志青年登陆法国。随着民国时期青年学子的留洋狂潮,巴黎的校园和街头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他们既不扎辫子也不穿长袍马褂,清一色的西装洋服配长抹脖围巾,一边到豆腐公司打零工,一边读书,“勤以做工,俭以求学”,开启了勤工俭学运动的模式样本。
这期间李老板也没闲着,1909年,接待孙中山参观豆腐公司,多年后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还对“吾友李石曾”的豆腐梦赞不绝口;1911年回国为豆腐公司招工,顺便参加了一下辛亥革命;1912年在好基友蔡元培的支持下在北京创立“留法俭学会”和北京留法预备学校,将“勤工俭学”大计进行到底;1914年又把被袁世凯的北洋政府通缉的蔡元培接到法国安置在自己的豆腐公司里勤工俭学……
这时,中国的政权争斗正在热火朝天,欧洲的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已经开始推推搡搡,时刻准备着拉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帷幕。
世界天翻地覆地折腾着,但李石曾对他的豆腐梦依然不死心。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世界都乱成这样了,而说好的“豆腐世纪”为什么还没有到来。一番痛定思痛过后,他的结论是:必须有个实体店作为推广豆腐成品的实践阵地!
1914年,全世界现代艺术的发祥地—巴黎蒙巴纳斯大街105号,一个繁华路口的转角,一家名为“中华饭店”的中餐馆开业。
李石曾找来了当年光绪皇帝的御厨作为掌勺大厨,跑堂的多是豆腐公司的老员工,除了传统中餐菜品,店里最大的特色就是豆腐煲、麻婆豆腐、生拌豆腐等各种豆腐菜。
“中华饭店”是欧洲大陆第一家中餐馆。这为接下来的100年里中国人的欧洲生存模式开辟了新的样本。直到今天,中餐馆几乎是大部分欧洲华人的生存依靠,有产者做老板,无产者打工,无产且无户口者打黑工。时至今日,法国华人一半以上经济活动围绕餐饮业展开。
但一向对渴望窥探东方文明的法国人,对伟大的豆腐似乎并没有《论语》和《金瓶梅》那么好奇。仅仅两年时间,以豆腐作为招牌菜的中华饭店就寿终正寝,员工们散落到巴黎各地,几年后开启了新一波的中餐馆浪潮。
似乎是受了中华饭店的启发,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出现在巴黎街头。从蒙巴纳斯到先贤祠的左岸拉丁区,中餐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流行品味之一,能够带朋友到中餐馆吃饭而且熟练地使用筷子者逼格高涨。这也是一个仅有高中学历的外来人口海明威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被身边好友青睐的重要原因。
中华饭店歇业后,李石曾终于放弃了他的豆腐梦,回到中国继续折腾—游说国民政府用庚子赔款在北京和里昂两地创立中法大学;北京政变后创建故宫博物院,任职馆长;北伐胜利后接受国民政府的任命成为国立北平大学和北平师范大学的校长,另兼北京大学教授;从国民党一大起,连任六届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和四届中央评议委员;晚年定居台北,创立了“台北粥会”文学社团。
今天,中华饭店原址变成了著名的la rotonde餐厅。
从1930年代起,出入这里的常客包括毕加索、马蒂斯、斯特拉文斯基、萨特、列宁……如果早点放弃豆腐,当时接待他们的可能就是中华饭店,而他们也不用整天吃那么难吃的生拌鞑靼牛肉了。
Have you read this?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4/07/15/soy-myths_n_5571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