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花坊的博客

爱神爱人,有喜乐,有盼望,活得有滋有味,过的是精彩人生。
个人资料
加州花坊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一段忘不了的历史:大炼钢铁

(2014-01-06 18:05:21) 下一个
那时侯,我上初二,大炼钢铁了,院子里的方砖都被居委会起走了,在 头条的居委会大院修起了小高炉,大家都捐自家的废铁,其实,那时侯真没有额外的没用的破铜烂铁,有的人家把铁国5捐了。记得老家的大铁门都拆了去炼铁了。最后还是炼出来些费铁,费钢,毫无用处,以后就不提了。那是大跃进中渡过的一段日子。

照片皆来自网路




























“钢铁生产大跃进”(1958–1960)

在一个半世纪的战争和内战之后,1949 年迎来了和平时期。前文所述的技术,仍然在许多地区作为传统技术保留着,这些技术被认为对战后重建是有用的。在 “大跃进时期”,它的特殊意义经常被误解。

..“土高炉”运动迷雾重重,比一般人所知道的故事要复杂得多。这样一个运动最初的目的是作为打破经济封锁的明智尝试,通过建立小规模的工厂来进行,小规模的工厂比起大型现代化工厂只需要较小的基础设施。后来它迅速变得过于雄心勃勃,结果以失败告终。


 

大跃进运动呼吁全民走出去,在自家院中兴建土高炉大炼钢铁,这是极不明智,但大炼钢铁运动只持续了几个 月,并没有对钢铁生产带来重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真正的灾难是,1959 年至 1962 年的大饥荒,数百万人死于饥饿。

 

大 跃进




 

Roderick MacFarquhar,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第三卷: The Great Leap Forward [大跃进], Oxford 1983.

大跃进运动中真正出现的四个不同的技术是:按比例缩小的现代化高炉,大型的传统高炉,小型的传统的 高炉和群众运动中使用的土高炉。不幸的是,几乎所有由记者和学者完成的报告,都没有厘清这些技术。即使 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Roderick MacFarquhar, 对这期间的政治进行了西方学者最优秀的研究,但对技术也有误读。我希望本网站的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让研究当代中国的历史和政治的 学者,对大跃进运动进行更细致入微的观察。


我的年度记忆:1958,热火朝天炼钢铁

水母网 2009-08-06 10:04:15 

    大炼钢铁

 

 

    

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从此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

 

运动。 北戴河会议正式决定并公开宣布1958年钢产量为1070万吨 ,比1957年翻一番,号召全党全民为此奋斗,开展空前规模的大炼钢铁运动。

 

    1957年11月,毛泽东曾提出要在15年左右时间在钢铁等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的口号。在“ 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下,钢铁生产指标越提越高。为了达到目标,主要做法是:1、各部门、各地方都要把钢铁生产和建设放在首位,为“钢元帅升帐”让路;2、各级党委第一书记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大搞土法炼钢;3、对原有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追加投资;4、商业银行全力支持工业大跃进。1958年12月19日宣布,提前12天完成钢产量翻番任务,钢产量为 1108万吨,生铁产量为1369万吨。

    我的年度记忆>>

    1958,热火朝天炼钢铁

    人物名片:宋培德,67岁,家住芝罘区凤凰台街道珠玑社区。

 

宋培德(左一)和当年炼钢铁的伙伴

 

    1958年中央号召全民大炼钢铁, 一声令下, “钢元帅升帐”,全国掀起了大炼钢铁的热潮。百姓们纷纷捐出自家的铁锅、铜盆、铁犁、门锁甚至是木柜上的铜铁把手,大江南北各地林立着各样的炼钢土高炉,流传着各种炼钢方法。近日,在芝罘区凤凰台街道珠玑社区,记者与生长于斯的宋培德面对面,聊起“1958年大炼钢铁”,51年前那一幕一幕的情景,仿佛就在这位67岁老人的眼前。老人说:“一辈子也忘不了!”

    学校变成“炼钢厂”

    时间退回到1958年,那时的宋培德才16岁,正在烟台三中读初二。大约在暑假的时候,“大炼钢铁”运动全面铺开。烟台也不例外。

    宋培德说,在三中西大操场,就是现在青年路与南大街交叉路口南侧的位置,学校办了炼钢炉。当时是土法炼钢,耐火砖、普通砖、石头,堆在一起就成土高炉了。宋培德说,一个土高炉要10个人一帮儿,轮流炼钢。因为没电,只能在土高炉外面拉风箱。风箱很大,长约2米、高60厘米、宽40厘米。巨大的风箱,需要8个学生一起拉,还要喊口号。

    “我当时的营生主要是拉风箱,黑白拉,不歇息。”宋培德说,因为炼钢炉24小时不能停工,就需要学校的学生轮换干,学生们不用上课,天天拉风箱,一直把铁矿石烧化才行。

    每到深夜,许多人已经入睡,负责拉风箱的宋培德却没有停歇。宋培德说,晚上看着被高炉映红的天,想起要“超英赶美”,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不好惹,他就不觉得累。

    尽管黑白干活,但那时候的伙食顿顿吃地瓜和窝头。宋培德说,每天的午饭都是自带,当时饭量很大,一顿能吃十几个大地瓜。

 

 

    烟台建了90座土高炉

    1958年大炼钢铁,最令宋培德难忘的是,烟台西郊建设的90座土法炼钢的土高炉。

    当时,全国上下的主要做法是各部门、各地方都要把钢铁生产和建设放在首位,为“钢元帅升帐”让路;各级大搞群众运动,大搞土高炉土法炼钢。

    烟台90座土高炉的位置,就是现在的烟台发电厂北侧公交站点附近。“当时是烟台规模最大的炼钢炉,每天的人员有上万人。”宋培德说,那是个“火红”的年代,在三中加入炼钢队伍后不久,自己和众多同学就被安排到西郊土高炉砸焦炭。

    “那里人山人海,到处是热气腾腾、狂呼喧叫的场面。”宋培德不会忘记,那时,每天站在珠玑大队村南的山岗上,从东往西看,一片烟火,很是壮观。“一天到晚,就没有一分钟停下来的时候。”

    砸完焦炭,宋培德又干起了手磨耐火砖的活儿。“当时建土高炉,要求磨耐火砖要严丝合缝,不能透气。”每天,宋培德和同伴们就要拿着砖块,使劲对着磨,“手上的泡好了起,起了好。”

    那年,从8月份开始,一直干到了冬天才停下来。

    如今,土高炉旧址早就盖起了楼房。但对于那个年代的记忆,却留在了人们的脑海深处。

    宋培德说,老烟台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记得,西郊有个土法小高炉。直到现在,珠玑的老人要到发电厂附近,还仍然称那里为“小高炉”,以至于年轻人听得直犯糊涂。

 

 

    能理解当年大炼钢铁

    许多年以后,宋培德他们得知,当年炼的钢铁是不合格的,还要回到大高炉里重新炼。

    宋培德说,当时国家底子薄,全国上下都急于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大炼钢铁”把全国人民的热情都调动了起来。事过51年,再次提起大炼钢铁,大家都表示能理解,也总是教育子女和后人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令老人们倍感遗憾的是:1958年8月,村西泊儿栽种的几百亩玉米,因为第一年使用化肥,加上雨水好,玉米棒子都长出来,就差鼓粒儿了,但为了响应大炼钢铁的号召,腾出地方建炼焦场,一夜之间,生产队社员全部出动,将青青的玉米整棵砍倒。而直到10月份,炼焦场才开始建设。

    宋培德说,尽管现在老了,但有时路过“小高炉”时,总能想起热火朝天的1958年。

记叙大饥荒的小说:《狗剩》
http://d3773.blogchina.com/948592.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