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写“在内蒙古的日子”,不能不说老崔大嫂。老崔大嫂是跟着老崔大哥到和林来的,老崔原来是内蒙古林业设计院的工程师,文革里一家被下放下来,就分到了林业站。老崔瘦瘦的身材,崔嫂发福,剪着短头发。他们是赤峰人,解放后到了呼和浩特市工作。他们有5个孩子,两男三女,当时只有老大在包头工作,老二,老三插队,老四东明和老小冬娟在家。林业站盖了房子,老崔家住在东头第一家,我们在东头第二家,再西边有内蒙的小康,天津的小李,还有两家人,尽西头就是住着那会看天的老刘头了。大家住在一起就互相照应,像一个大家庭。
我们住的这排房子,两间一套,外屋是厨房,里面是一通大炕,在外边做饭烧炕,里屋就不烟熏火燎脏兮兮了。在内蒙,大家都是把箱子个炕上,被子叠在箱子上,大家聊天盘腿一坐,嗑着瓜子,喝着砖茶,女人或者衲着鞋底,或者缝着衣服,反正嘴不闲着,手也不闲着,要不就成了懒婆娘了。
通常我们都聚在崔嫂的家,因为她家人气旺,暖和,又好客。那时候没有电视,也不是每家都有收音机,这县里发生的小事,国家发生的大事,就这样在炕头上传播着。比如我讲过的这里人心地善良,张三斗李四时,他们去安慰李四,等李四平反了,又斗开张三了,他们就有去安慰张三了,宗旨都是叫他们好死不如赖活着,想开点,不能留下一家老小不管,不要寻了短见之类的话。那地方老乡阶级斗争观念差,多的是人情常理,无论你在外面有多大的压力,回到这个窝里,就全没了。
我喜欢种菜,把前边院子里种满了西红柿,茄子,柿子椒,豆角,收成了自家吃不了就分给他们,聊完了,总有收获。
崔嫂总是在家,所以周围的事情她都知道。我们西边是小学校,东边后一排是县武装部宿舍。这些军人牛气得很,不把人看在眼里。有个武装部头头的女儿才上中学,肚子突然大起来了,这个头儿就一头赖在了小学校看门的老头身上,那老头真是很大岁数了,崔嫂和其他的不上班的婆娘们都知道这个女孩在和另一个男孩乱搞,每天看见他们在一块儿。可是那头儿装作不知道,就是对那看门老汉不依不饶,终于一个早上人们发现看门老头上吊死了。虽然大家都不服,可是那乱世年月,武装部谁敢惹,一条人命就这样没了,事情也这么不了了之了。过了些日子这个武装部的头也调走了,回了东北老家,他实在无脸在这儿呆下去了。
我生了马二回到和林,就把她送给崔嫂看着,每个月给10元钱,当时都是这个价。胖马二成了他们的宝贝,崔嫂每天把她搂在怀里,坐在炕头上摇晃着。那时候我早上送过去,晚上接回来,见两个姐姐抢着背着她到处玩。等生了马三就把马二留在了北京,换了马三回来,还放在崔嫂那儿,还是一样的疼他,姐姐们也是小心地抱着。谁知马磊从小就体弱,成天一吃不合适就拉肚子,要不就吐,崔嫂操了不少心,等他12个月大就送回了北京,把老二又换了回来。
马三两个月时,我带着他回到和林,崔嫂就告诉我,我不在的两个月里,邻家那个小李的女人,心不正,总想法子上我们家去,崔嫂就怕她是看上马家爸爸了,所以每天都多长一只眼盯着那女人,只要她一进我家门,崔嫂就跟过去,怕出事儿,我说她来干什么?崔嫂说她就是老来借东西,我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但是心里感激她的关心和保护。那个女人也是奇怪,老是眼睛盯着我们家这边,后来我们回北京时,她先生请了马家爸爸去他家吃饭没请我,真怪。
最对不起崔嫂的是让崔嫂犯了高血压,那是汽车公司的错。马三要过百岁的时候,我忙着操持,崔嫂也帮我,内蒙人很重视这个,可是正好是马家爸爸在盟里开会,到了百岁那天他因为什么原因没车回不来,虽然大家照样来了,吃了肉,喝了酒,给了礼,可是崔嫂一着急,血压高犯了,躺在了床上好几天,好了以后只能在近处走几步,活也不能干了,大部分时间就在炕头坐着。这真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监,我心里老是觉得对不起她。
79年我们回到北京,就再也没时间过去,90年临出国前几天我带着个外宾到内蒙去,晚上我就到了和林县专门去看她,那时候林业站有了汽车,他们来接上我,又去接了在呼和浩特老崔原来的单位工作的冬娟,到了和林。他们又搬家了,三间大瓦房,东明就在林业站工作,顺便照顾两个老人。我看到崔嫂还是那样病怏怏的,坐在炕头上,我告诉她我要走了,她说你看一晃11年了才见面,这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去吧。我想在她心里北京,美国也没什么区别。第二天我回到北京,10天后离开了中国。
18年了也没联系,不知她们现在怎么样了?
谢谢qq的鼓励和建议。
花姐写的真好, 记录了这样珍贵的生活. 你经历这么丰富, 真的应该写小说. 写小说, 就得有生活.
建议文章分些段落.
问候姐妹, 周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