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虽然那时候是文革时期,毛老人家在山外发出指示要破四旧,立四新。可是这儿是山高皇帝远,老乡们才不管那一套。 前边提到的我们的婚礼大概是老乡看到的最简单的婚礼了,他们算是尝了尝新式的婚礼是什么样的滋味。
老乡看着是省钱,他们绝不会那么干。当地习俗一定要媒婆来提了亲,定了价,送了彩礼,定下日子,然后就等大婚的日子了。不管你娶的是便宜的傻子还是昂贵的漂亮姐,婚礼一定要办得体面。到了结婚那天可热闹了,大伙儿挤在村口,等着送亲的人出现。来送亲的总是赶着个马车,新娘子由哥哥,长辈中的全福人(就是儿孙都有的有福的女长辈),和媒人陪着到夫家来。我记不得许多,只记得沿途经过的井,都要拿棉被盖上,这实在闹不明白,是不是怕新媳妇跳井呀?当然新娘一到家门口就要放鞭炮,然后拜天地,接着婚宴开始,院子里摆席。
晚上的闹洞房则是不可免的,大冷的天把窗户纸舔破了,那冷风吹进来滋味也不是好受的, 还要让人能偷到东西又别偷太多。第二天是回门的日子,就是女儿女婿要回老丈人家去拜见他们,当然宴席也是不可少的。我前边写过买卖婚姻,这里就不多说了。
说起葬礼,我们可更是吃惊,那完全是地地道道的四旧。家里死了人,他们都会做白色的衣服穿上。鞋也用白布盖上,后边留一条,如果是黑色说明是子侄辈的, 如果是红布表示是孙辈的。和内地人不同的是女人们会披上一条一丈多长的白布,后边垂到地上,腰间扎着麻绳,上边余下的部分在头上和脸前折叠数次,把脸全挡住,她们就会跪在棺材边守灵,边守灵边在那儿号啕大哭,数算着逝者生前的好处,听着声音很惨,其实没有眼泪的也大有人在,那盖头的好处就是如此。
出殡时,当然要请一个唢呐班子来吹丧,那唢呐吹得那个惨,通常是小寡妇上坟之类的曲子,说实在的,我当时想这要是在山外早就被抓出来批判了,老百姓只认他们自己的礼,没人认为是错的,本来也没错。 出殡那天,女人坐在大车上棺材旁,男人们在地上走,长子拿着根哭丧棒紧跟在棺材后边,其他男的打着幡跟在他后边,边走,边哭,边撒纸钱。到了墓地把棺材埋了,烧纸,长子把那哭丧棒插在坟前,通常用杨树棍子做哭丧棒,因为它容易生根,如果赶上有雨水的时候,就会很快生根,慢慢长成树。我那年去的时候,沿途山是光秃秃的一片黄,但是偶尔你会看到一棵或几棵绿树,人家告诉我那一定是谁家的坟地,那树人们就叫他坟树,这是他们仅有的种树的习惯。
葬礼完毕,一定要回家摆宴席,请亲朋好友大吃一顿。 无论婚丧大事摆席,一定要有炸黄米年糕和扣肉,他们很会做。可是不管什么宴席,老乡们总炒好多很咸的的豆,我问为什么?他们悄悄告诉我,来参加婚礼的孩子们会抢着吃,吃了要喝水,喝水会胀肚,筵席正式开始时,他们已经吃不下多少饭了,这样省钱。我记得最清楚的另一件事,就是每次宴席上都吵架,总是因为长辈抢着要坐在首席,那些姑奶奶,舅姥爷的争来争去,吵得脸红脖子粗,闹得很不高兴,没有一次例外过,所以我心想干脆来个要饭的坐到上座倒好了。外边当官的为权争斗,山里的小人物为面子打仗,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