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荒漠中的精神食粮
(2010-09-12 08:45:03)
下一个
二十二年前刚到美国的时候在Ohio的一个小镇大学城里念书。那小镇不大小镇里的中国人也不多遇到一个黄皮肤的人我都要多看两眼向她/他抛抛媚眼。我很运气,到了这个陌生的城镇之后两三天就遇到一位老先生,一位在这里教书的老先生姓典型的中国姓:司马,单名一个全,号念祖,字远乡而英文名字叫是嘛威廉姆斯。
那个时候的司马老先生已经到美国很多年了和老先生拉家常聊家乡叙乡音有很多共同的话题于是很快就和老先生成了忘年交。
一天,老先生请我到电影院里去看美国电影(那是我到美国后看的第一场电影)电影的名字我早已忘记了。只知道刚到美国的时候我的英文很烂电影我看得是似懂非懂。周围的老美看得是哈哈大笑开心非常而电影院里只有两个人不笑一个是我另外一个就是司马威廉姆斯老先生。看电影我不笑是因为我不懂。而司马教授也不笑我知道他也没有看懂。看完电影之后老先生真心道出了玄机:“到美国几十年了,虽然一直在大学里教地质学,但是还是习惯中国的风俗和文化而美国的文化我一直深入进不去就连电影也不能够全看懂,惭愧呀!这美国对于我们外国人来说就是一个文化的荒漠。”
在Ohio的那几年,能看到的中文只是领馆给关照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其他的再也看不到了。我那坚强的精神呀,就这么饥饿着地过了2190个日日夜夜。
后来,迁徙到了里中国近一点儿的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地亚哥县在这里见到了很多很多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人多了但是越南日本菲律宾和咱中国人都有也不敢和别人随便抛媚眼儿了当然也再也没有遇到过和我忘年交的老先生老太太什么的。但是发现了圣地亚哥这个文化荒漠中有点精神食粮了。那就是一份中文报纸叫做华美时报。
刚看到这份报纸的时候还挺兴奋就像很久没有吃过豆浆油条臭豆腐炸酱面一样很亲切但是深入下去就不灵了。人家华美时报除了第一版有点新闻什么的之外后面全部是广告那广告从豆腐块儿到桌面那么大的都有里面的内容大多是粤语版的看上去和看日文差不多只能看不懂百分之九十我心里那个郁闷呀!您想想呀,有油条是半生的有炸酱面是长了毛的这可怎么吃呀?不过这华美时报起码是方块儿字呀因此粤语也学了几多。
突然有那么一天铁树终于开了花儿枯枝发了芽儿儿了,老天有眼呀给我们在海外的中华儿女送来了真正的精神食粮:《華人》杂志。
唉,好像我要给《華人》做广告似的其实呀我倒是真想给《華人》做做广告,不过,今天先写到这儿,我回家喝瓶青岛啤酒吃点豆腐干儿填几个韭菜盒子嚼俩酱猪蹄儿再喝一壶铁观音之后想想再说怎么评价这个《華人》杂志。
《版权今天所有,翻印明日不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