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兰阁

文学城里一条街,风光雪月映楼台,欲知窗外尘中缘,街坊故事道出来!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地方教会的宣教所面临的圣经原则及历史、文化、政策之处境

(2010-09-15 09:01:33) 下一个

引言:

        宣教和地方性教会有什么关系?我们在北美的华人教会要如何开展教会的宣教事工?本文从圣经、历史、文化和策略四个角度来探讨开展地方教会的宣教工作所必须面临的宏观问题,尝试抓住地方教会开展宣教事工的最重要及根本属灵指导原则与方向,以进一步明白神对我们地方教会的宣教事工所赋予的使命,更好地为神的国度尽职尽力。宣教是神的宣教,包含教会的宣教。不是教会“承担”宣教;而是神的宣教组成教会。David J.Bosch讲到神的宣教与现代教会的关系时指出“神的宣教在净化教会”,神把教会放在世界上唯一安全的处所十字架下,这是羞辱与审判之地,但同时也是更新、新生之地。教会是在十字架下建构神国的团契、经历出埃及的群体,她邀请人来无穷无尽地享受宴席。笔者比较认同Bosch对宣教的定义:宣教是“基督徒参与在耶稣释放人得自由的使命中,为似乎与经验现实违背的未来下赌注。这是神的爱的大好消息,为着世人的缘故,以群体的见证来道成肉身。”[i]因此,宣教对我们地方教会而言,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的。同时,教会之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宣教而被差派、被建立。

 

一、 地方教会的宣教事工所面临的圣经原则

圣经是一本宣教的书,从创世记开始,宣教这个主题就一直贯穿着整本圣经。创世记中神与亚伯拉罕所立的“亚伯拉罕之约”,将全世界的万族万民都包含在神的救赎计划之内。从出埃及记以后的历史书诗篇先知书中,更有许多关于宣教的记录与宣告,神的普世胸怀也更加昭然若揭。到了新约,则无论是福音书、使徒行传和书信,宣教都是一个明显的主题,虽然有关宣教的启示是渐进的,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进展,神逐步地向人显明祂的计划及心意。但神在过去四千年的救赎史里,已经清楚表明了一些最基本的宣教原则,Bosch从四个方面去概括:神的怜悯、殉道、神的宣教、历史。[ii]

 

I  神的怜悯

                          无论新约还是旧约都展现一个基本的主题,就是神的怜悯---神拒绝放弃人类。这种神圣的怜悯表现在神一次有一次地给人类救恩的机会,先是差遣先知后是差遣信使,最后将自己的独生子降世为人,成为人类代赎的羔羊。这种神圣的怜悯也从其拣选以色列子民的过程中表明了出来。圣经有很多地方描述神对失丧的被边缘化的人充满怜悯。神怜悯在埃及一群希伯来奴隶,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奴役(出37-10)。从此“出埃及”的事件成为以色列民宣告其信仰的基石。神差遣约拿去外邦宣告神的审判,可是约拿却不愿负起这个责任,去向自己不喜欢但神却异常怜悯爱惜的尼尼微人传讲悔改的信息。神的怜悯是没有国界的,祂愿意把真光照耀在一切人身上,不分种族、肤色和文化。祂不但看顾所造之全人类,也看顾牲畜,因为尼尼微人全城的人都悔悟,离开恶行,神没有降祸。然而,Bosch指出,神的无限的同情与怜悯是在拿撒勒人耶稣这个人和他的事奉上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耶稣充满同情与怜悯的人都是贫穷的,瞎眼的,瘸腿的,得麻风病的,饥饿的,伤心流泪的,有病痛的,幼小的,寡妇,奴隶,背负劳苦重担者。正如神对以色列民和其它人充满怜悯,耶稣用对边缘化人的无限同情来推翻社会准则,我们基督徒也被呼召出来,要去向有需要的人显示我们的同情与怜悯[iii]

 

II.     殉道

同情怜悯会产生激情,这也就意味着要为福音受苦。以色列越强大,就越没有宣教热情,相反,越被世界的权利和荣耀所捆绑,越多的先知认识到生活需要有宣教的成分。以赛亚53章是旧约中对宣教的受苦成分揭示的最深刻的:因着祂的受苦,很多人得到拯救。耶稣的到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祂的服事是自我倒空式的。耶稣是如此,门徒也是如此。保罗归信复活的主后,主对亚拿尼亚说:“我也要指示他,为我的名必须受许多的苦难。”(徒9:16)受苦显然是要保罗为担任特别的使命而必须有的部分准备。上帝的救恩的工作是必须做的。受苦是上帝用来达到祂为保罗定下的目标和祂要藉着保罗达到的目标的一个方法。就这狭义的范围而言,我们可以说上帝"给予"保罗苦难,一如祂要基督受苦一样。为主受苦成为保罗事奉中的主要经历,当他在书信中谈及曾被提到第三层天上去的经历。他被提到乐园,听见隐秘的言语,是人不可说的。他继续说,“恐怕我因得的启示甚大,就过于自高,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体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击我,免得我过于自高。为这事我三次求过主,叫这刺离开我。他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127-9)。神虽然容许这刺加在保罗身上,但圣灵称呼这根刺作"撒但的差役",这刺并非出于善意而是出于恶意的,为要攻击保罗。这根刺可能是上帝"给予"(虽然圣经没有这样说),但圣经清楚说明这根刺来自撒但。在基督教的传统里,殉道和宣教总是联系在一起,“殉道士的血是教会的种子。[iv]”基督教信仰的本质是它需要弱者的见证,无能为力的代表。例如,早期的基督徒、早期的修院、早期的方济会、早期的贵格会、早期的循道会等,在历史中的某个时候,都因其从软弱无助中活出了基督的样式,而彻底动摇了人类的规范。

 

  III 神的宣教

                         庄祖鲲在他的“宣教神学”这本书里,用神的三个不同的位格来描述神在其宣教的角色及分工上,所发挥的不同的功能。

        整体来说,圣经(特别是旧约)渐进地指出:基于神的本性,父神的恩典及永恒的救赎计划,是包涵所有的种族及世代的。新约圣经(特别是四福音书)则藉着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受死及复活,显明神的救赎计划将如何实现在全人类身上。最后,使徒行传及其他新约书信,强调圣灵如何在世上运行,使神的救赎成就在个人、家庭及各民族当中。”[v]

可以看出,神藉着“亚伯拉罕的约”所逐渐展示出来的救赎计划---福音要传遍万族万邦,是神祂自己使用各种方式,去完成的。笔者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努力,相反,越是认识到这是神的宣教,我们越会投入地参与进去,为了福音的缘故,使徒保罗成为众使徒中服事最劳苦的,可是他说,所做的,“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与我同在。”(林前1510)因为“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神,已经照在我们心里,叫我们得知神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们。”(林后36-7)越是在地方教会服事久了,我们越会被一些“瓦器”性的东西吸引过去,象有关教会组织和生活的许多问题,都是一些新约教会缄默无言的问题,比如教会建筑的设计、主日学的规矩、音乐风格、崇拜礼仪、教会聚会次数、执事会记录等,而当这些问题成为无休止的争论时,便会影响我们看到神的主权与恩典。我们需要明白这些“瓦器”性质式的问题多不会使人活得更像基督,我们需要象早期的基督徒那样,将眼光放在神的主权与恩典上----这是神的宣教,当我们依靠瓦器里的宝贝时,祂就显出莫大的能力来帮助我们更好的服事祂。

 

IV历史

我们信仰的历史是从神拣选以色列这个特殊民族开始。神赋予他们以重任,让他们与其他民族分享神的祝福。圣经中记载了神通过与以色列始祖亚伯拉罕立约的方式来祝福他,并要成为地上万族的祝福(创121-3)。可惜从前一般以色列民只追求得到祝福,而忽略创世记十二章1-3节的后半部的吩咐,没有努力去成为别人的祝福。同样,在新约时代,每个拥有“亚伯拉罕信心的后裔”的民族也都有责任去成为万族的祝福。彼得在圣殿讲道时曾引用这句话(徒325)。保罗在致加拉太人的信里也引用了这个使命(加38)。而这个使命增加了对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受死复活的信仰层面---神的救赎计划藉着主耶稣的道成肉身、受死复活而实现在全人类身上。耶稣颁布的大使命成为我们基督徒的差传使命。

以上所提到的这四个圣经里的宣教原则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神对弱小、孤儿寡母、贫穷人施怜悯,祂使用软弱、苦难当中的人为祂作见证,这是祂的宣教,祂拥有主动权,祂创造历史并引导我们去完成。

 

地方教会的宣教事工所面临的纵向历史处境

               在“国度重光:救赎历史的十个时代”这篇文章中[vi]作者Ralph D. Winter将神的4000年的救赎史归纳为十个时代,包括主前2000年五个时代,主后2000年五个时代。把这十个时代串连起来的主题,是讲到神的恩典如何介入人类历史。神的计划是要透过祝福亚伯拉罕和他信心的后裔去得着所有的民族。这个祝福其实是有条件的:蒙福的人必须与其他民族分享福气。主前的五个时代分别为1)列祖时期2)在埃及为奴时期3)士师时期4)列王时期5)被掳和分散时期。每个时期多是大约400年时间。在这五个时期里,神一方面尽可能使用祂子民主动的顺服和圣洁,成就祂的心意,另一方面,祂也用不由人自主的办法成就祂的心意。象路得、乃缦、示巴女王等都是看见神给以色列的祝福而被吸引自动来的;而约瑟、约拿,和整个以色列国民全被掳都代表那一类不由自主的宣教工作,是神勉强祂的子民与其他民族分享祂的祝福。无论得不得到选民的全力合作,祂总要贯彻祂的使命。主后的五个时代分别为1)罗马人2)蛮族3)威京人4)萨拉森人5)直到地极。每个时期也是大约400年时间。在这五个时期里,福音征服了罗马,但罗马人去没有把福音传给克勒特蛮族和高特蛮族。结果高特人侵入罗马,罗马帝国西部也就崩溃;然后福音征服了高特人,他们成立了一个短暂的新罗马帝国,但是他们也没有向北方的外族传福音。到了第三个时期,北方的威京海盗侵入这些已经有福音的克勒特人高特人地区,结果威京人也信了主。第四个时期里,欧洲因基督教信仰首次统一,组织了十字军东征,向萨拉森人“宣教”。十字军东征失败,可是福音也更深入了东方。第五个时期里,欧洲人到亚洲、非洲、美洲直到地极宣教。可是因为动机不一,其商业和属灵的目标分别带来损害和祝福。

 

               作者Ralph D. Winter的理论是“祝福同时带来重任,不尽责任就会有严重的后果。”如果我们基督徒坚持收藏着我们的祝福而不去与人分享,我们就会像历史再现那样失去神的祝福,以至其他民族能蒙福。

 

               Ralph D Winter在另外一篇论文里[vii],将近代基督教差传运动史归纳为三个时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长线的差传史观。

               I.第一个时代始于1800年前后,以英国的克理威廉(William Carey)为主导。他以一篇题名为《基督徒当竭尽所能引领异教徒归信》(An Enquiry into the Obligation of Christians to use Means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Heathen),打破陈旧的固步自封的观念。他强调耶稣的「大使命」,适用于所有的基督徒。因着他的激励,「浸信传道会」(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 1792年创立,而克理威廉也成为该组织的第一个宣教士。他于1793年到达印度孟加拉国,四十年之久,他殷勤地工作。克理威廉的行动产生空前绝后的影响,很快,欧洲各地如伦敦、苏格兰、荷兰、美国都有差会成立,并有组织地差派宣教士,在亚非两洲的沿海地区及太平洋岛屿上传福音建教会。到了1865年,欧美差会都同意,宣教士的工作已经完成。欧洲的宣教士大部分都回了家。

 

               第一个差传时代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在差传策略方面得到重要亮光。一些差传学者点出了差传工作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荒阶段---开始与一个群体接触。

               第二阶段:抚养阶段---宣教士训练当地领袖。

               第三阶段:同工阶段---当地领袖与宣教士有同等地位,一起事奉。

           第四阶段:参与阶段---宣教士不再与当地领袖有同等地位。当地领袖作主,宣教士作客,应邀请才参与事奉。    

 

               差会与教会的关系也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开荒:

               需要领导恩赐和其他恩赐。

               没有信徒,宣教士必须做领导和独自肩负其他的工作。

第二阶段:扶养:

               需要教导恩赐

               年轻的教会与差会的关系就如一个在成长的孩子与他们父母的关系。可是“父母”不宜过分呵护或专制。

第三阶段:同工:

               需要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进入成人与成人的关系。

               这个转变对双方来讲都不容易,却是教会成长所必须面对的。

第四阶段:参与:

               一个成熟的教会负起领导工作。差会要是留下来,就应该使用它的恩赐坚固教会去完成太2819-20的目标。差会也应同时在别的地方做第一阶段的工作。

 

               II.基督教的第二个差传时代从1865年开始,以戴德生为代表。他在四面反对的压力下成立了第一个强调进入内陆宣教的差会。以后,欧美相继成立了四十多个信心差会,向各大洲的内陆地区做开荒的工作。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兴起了平信徒差传运动,神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海外宣教学生志愿运动。到了1925年,已经在内陆地区的新地方建立了一千个教会。

 

               III.基督教的第三个差传时代是从1934年由学生志愿运动的两个年青人开始。他们是金马伦.汤申(Cameron Townsend)和当劳.马盖文(Donald McGavran),推动部落民族福音工作。马盖文说,福音进入任何一个群体后,如果能根据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彼此影响,在整个群体中产生突破性的成果,神与该群体之间的福音桥梁就建立成功了。没有这样的福音突破,就不可能有一般的布道和建立教会的工作。这个时代产生了一些新的差会,比如新部落差会(New Tribles Mission),现有一千多位宣教士;校园传道会(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也有四千多位宣教士,对福音未传到的部落和福音已传到的地区的“隐藏群体”(即那些因社会文化的障碍,与福音隔离的群体)宣教。

 

         从以上对福音的宣教历史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到神的福音,在过去4000年的人类历史里,藉着三位一体的真神所做的工作,正一步步地达到地极,成为万族万邦的祝福。尤其在近代,宣教的福音使命也是通过许多宣教士前赴后继的努力,得以传扬出去,他们的爱心和殉道精神不禁令人感动,也是令人鼓舞的,他们未完成的工作需要前赴后继地继续下去!

 

三、              地方教会的宣教事工所面临的横向文化障碍

当福音进入活泼的动态的各种文化群体,它无可避免地带来和文化之间的张立,因为这些文化里面包涵一些与福音不和谐的成份。人们抗拒福音,不是由于他们认为福音是虚假的,而是他们感觉福音对他们的文化是一种威胁,特别是对社会、国家、或部族的基要组织。在莫个程度上,这是不可避免的;耶稣基督是个和平使者,但也是使人因信仰而起分争者。所以,当宣教士进入异地传福音时,“必须将福音信息与他自己的文化形式分开,使圣经的绝对真理能运用到接受福音的人群文化中。文化与福音的分开并不意味着妥协,或要赞同和接受原本不认同的东西,它意味着要理解当地人的本相而全然接纳他们。[viii]”近代许多西方宣教士在宣教的过程中,一个很大的教训及盲点就是他们以为福音既然能使西方国家富强,一定也可以使其他国家富强。因此,“当他们解释‘丰盛生命’时,常常解释为透过西方式的教育、医疗、农业制度,所能带来的丰富生活享受。[ix]”他们缺乏对自己文化深刻的反省,也不懂得欣赏分辨其他民族的文化,不自觉地带着西方民族中心思想,以至于将福音和西方文化划上等号,给福音的传播带来损害。

 

在宣教的“文化使命”和“福音使命”孰先孰后的问题上,荘祖鲲从圣经的角度作了很好的概括总结:

I.             基督徒要在世界上做光做盐(马太513-16):世界上的盐强调我们的社会责任,为的是消极地防止社会腐化;而世界上的光则强调我们的福音责任,为要积极地是福音真光照在黑暗里,引导人归正。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同时需要光和盐。

II.           基督徒要“向什么人作什么人”(林前919-23):为了使别人得到福音的好处,保罗放下自己的身份,向什么人作什么人,积极与福音对象认同。

III.         基督徒要做到“爱心落实”(雅各215-16):多关心社会上教会中的弱势群体。[x]

 

在宣教的双重使命的实践上,荘祖鲲概括总结以下四点:

I.             “福音宣教”是收割,“文化”则是鬆土、培土与撒种的工作。

II.           文化更新及社会改革的成功,仍有赖于社会上有足够数量与品质的真信徒。

III.         传福音是每位信徒的责任;文化使命每个人却有多重的选择。

IV.         文化宣教是“治标”的;福音宣教才是“治本”的。然而我们必须标本兼治,甚至有时得先治表,然后才治本。[xi]

                             

                              基本上,我们在跨越文化传福音时,须有文化的敏感度,不能只带着一个预先准备好的福音进入工场,而是要注意到自己和听众在文化环境上的差异,主动地有爱心的参与当地人的生活,以他们的思想架构来思想,了解他们的世界观,听取他们的问题,并感受到他们的重担,只有这样,才能对他们的需要作出适当回应。

 

四、              地方教会的宣教政策与方向

      我们地方教会的宣教政策,不能以自我保存为奋斗目的,基督徒也不能只做两件事:祷告以及在人群中有好行为---在世界中只做盐的功用,同时也要将视野放远放宽,看到地方教会和上帝的国度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正如范荣真在“上帝宣教之民”一书中提到,地方教会的“团契、宣道、服事和见证都是出自一个更大的上帝之国度的视角,这个国度位在耶稣基督这位君王所创造、护理、管治并救赎的世界里。除非我们将教会的宣教使命与上帝在世之国度相联系,否则便无法理解地方教会之宣教的深度和广度。[xii]”地方教会是上帝国度的一部分,为这个国度的来临作主要的工具、预告的记号和首要的场所。“基督通过宣教的教会临在于世,这尽管只是暂时的,但这一临在仍旧具有推动和更新的大能。自由地在世上为上帝国度服事是每个信徒的任务,是作为信徒群体的地方教会的任务,也是作为基督身体的整体教会的任务。任何关于教会和国度的谈论都驱使我们进入世界。[xiii] 当这个教会出于其宣教本质而不知不觉地向外部进发时,它正是被基督差派进入人们的世界中。

 

      因为国度临在的暂时性,必须有圣灵的大能与同在,地方教会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估,内缩的、自享的、封闭的、僵化的程序都不能正确反映天国的形象。当教会领袖以远见凭信心设定长远目标时,他们就是将教会的信仰宣言转化为目标宣言,这目标就是教会要变成的模样。设立长远目标可以跨越教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之间的鸿沟,成为教会的宣教异象和方向。

 

      林格伦在《目的明确的教会管理之基础》中为目的明确的教会管理提出了五个可能的长远目标:

I.   确保对基督信仰的了解和委身。

II. 协调一切经历和行动,使它们互相帮補并有助于完成教会的共同使命。

III.   将教会生活的各方面都视为服事世人的机会。

IV.  了解周遭的环境并有效地与之交流。

V. 使教会所有成员都参与到事工当中。[xiv]            

 

教会的长远目标包括会友的个人和集体目标。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有许多的肢体组成的。当所有肢体都藉着他们的恩赐成为教会在世事工的工具的时候,教会的长远目标也就达到了。

在地方教会的具体宣教事工中,跨地域跨文化的宣教工作可选择的不多,随着大众交通工具的便利与国际商贸的开发,短宣已成为现在越来越普遍的形式,短宣可以让教会肢体有机会直接参与普世的宣教工作,更能将宣教工场的资讯和需要带给教会,帮助人也建造自己。可是,不是所有的短宣都能够有好的果效。什么才叫有好的果效呢?Roger Peterson在“Missio Dei or “Missio Me”?---Using Short-Term Missions to Contribute toward the Fulfillment of God’s Global Purpose”这篇文章里,总结了三个有助于短宣成功的因素,三个导致短宣失败的因素。

三个有助于短宣成功的因素是:

I.          短宣队的成员需要认识到我们不是在“开始”一项事工。神早已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中做着善工,这工作已经做了4000年,从来没有停止过。短宣队的成员到达宣教工场,是去了解神正在当地所做的事工,并将这事工进一步继续下去。所以,我们需要和经验丰富的长短宣事工参与者培养良好合作关系,需要不时把自己放在神面前谦卑地祈求祷告,求神带领每一步。

II.        我们需要对自己那种独立的、我什么都可以做的态度认罪悔改。为了神的大计放弃一些个人的东西,学习彼此依靠配搭地去完成神的宣教工作。

III.       我们要停止举办“访宣”,参与到真正的为了完成神国福音使命而去的短期宣教中去。

 

三个导致短宣失败的因素:

I.             没有认识、理解和连结上神在全球的宣教工作上。

II.           没有和经验丰富的差传机构合作而单独独立策划行动。

III.       利用短宣的经历来进一步做本教会的门训工作。短宣被用来对自己的短宣成员作门训的工作,而不是对事奉工场的当地人作门训的工作[xv]

 

             地方教会的宣教政策必须考虑到其长远目标,并在这基础上有具体的事工计划,使得会友们能够将知识和信心转化为行动。在所有的宣教行动中,短宣是一个对地方教会的参与和影响最大的选择,它可以成为教会向外进入世界,影响世界的方式,一直向前迎接国度的来临

 



[i] David J.Bosch, “更新变化的宣教”P.713

[ii] David J. Bosch, ”Reflections on Biblical Models of Mission” in “Toward the 21st Century in Christian Mission” P.180

[iii] David J. Bosch, ”Reflections on Biblical Models of Mission” in “Toward the 21st Century in Christian Mission” P.181

[iv]David J. Bosch, ”Reflections on Biblical Models of Mission” in “Toward the 21st Century in Christian Mission” P.183

[v] 参荘祖鲲,“宣教神学”P.4

[vi] Ralph D. Winter, “The Kingdom Strikes Back: Ten Epochs of Redemptive History” in “Perspectives on the World Christian Movement—A Reader ” Edited by Ralph D. Winter, Steven C. Hawthorne.  2009. P.209-227

[vii] Ralph D. Winter, “Three Mission Eras: And the Loss and Recovery of Kingdom Mission” in “Perspectives on the World Christian Movement---A Reader” Edited by Ralph D. Winter, Steven C. Hawthorne, 2009. P.263-278

[viii] 参丹尼.特格,“文化:在宣教中缺少的一个环节”P172

[ix] 参荘祖鲲,“宣教神学”P.103

[x]参荘祖鲲,“宣教神学”P.106-7

[xi]参荘祖鲲,“宣教神学”P.109-113

[xii] 参范荣真“上帝宣教之民”P131-132

[xiii]参范荣真“上帝宣教之民”P150

[xiv] 参林格伦“Fundations of Purposeful Church Administration”, Nashville: Abingdon, 1980, 84-85

[xv] Roger Peterson”Missio Dei or Missio Me?—Using Short-Term Missions to Contribute toward the Fulfillment of God’s Global Purposein  “Perspectives on the World Christian Movement---A Reader” Edited by Ralph D. Winter, Steven C. Hawthorne, 2009  P753-755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