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详 一首诗歌的好坏有没有标准?有。我的标准是,阅读后给我新的东西。或者新颖的感受,或者美丽的诱惑,或者强烈的震撼,或者产生新的困惑。如果看了一首诗歌,当时感觉不错,穿着花花绿绿的新衣服,但过几天,记不住一点东西,那这首诗歌应该说是失败的。 诗歌应该离形势远一点,离生活近一点;离古典远一点,离现代近一点;离物欲远一点,离精神近一点。 假如诗歌不为爱情歌唱,诗歌一定会断掉飞翔的翅膀。 诗歌没有想象和象征,就像一枚果子在风中暗暗干瘪。 诗歌不能靠外在的东西征服读者,必须在诗歌内部形成一种张力和弹性。刀刃般的锋利,石头般的硬度,海绵般的柔软都可以,但千万不要像一堆尘埃和泡沫。 诗歌适当加入一些叙事,表述口语化一点,使人感到亲切,离现代人的情感更近一些。 诗歌最忌夹生,不洋不中,不古不今。 诗歌不是照相机,不能描摹生活。诗歌是绘画,要靠想像去创造。 诗歌可不可以说理?历来有争议。我的看法是可以说理,但要平滑一些,找到一个坡度,不能太突兀、生硬。 创作咏物诗,一定要当作人来描写,赋予这个物质人的呼吸和性情。但要找到一条巧妙通道,不然就会做作、僵硬,给人刻意拔高的感觉。 诗歌应该写心灵还是肉体,现在诗坛众说纷纭。这应该不是绝对的,要看一首诗歌的素材,怎么处理合适就采取哪种办法。但写肉体不能成了黄色笑话,写心灵不要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外星人。 有人说,看得懂的诗歌才是好诗歌,有的人反驳,看不懂的才是好诗歌。这两种说法都有点绝对。对一个不识字的人来说,很浅显的新闻作品也看不懂。对一首胡诌八扯的诗歌,你的鉴赏能力再高也是白搭。 进入一首诗歌,如同进入一座迷宫。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解读的通道。这里面有智慧、方法、奥妙。不是没有道路,是你没有找到进入的路径。 有人说,诗歌最容易写,短短几句。我说,诗歌最难写,短短几句,浓缩了人生的精华。 一首好的诗歌应该能够感动自己,有时候读起来把自己感动得泪流满面。但感动自己的并不一定是好的诗歌,还要感动别人。这就需要架设一座心灵的桥梁,让读者产生迷醉和共鸣。 有人喜欢往诗歌里填塞过多的东西,如僵硬的大道理、无病呻吟的叹息、杂乱无章的色彩。这些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诗歌,使诗歌变得沉重、轻飘、迷乱。沉重不等于深刻,轻飘不等于轻盈,迷乱不等于绚丽。 诗歌的风格不是刻意的雕琢,而是自然形成的性情。这种风格不是在创作前能够选择的,往往是不经意间流淌成江河湖海。 对一首诗歌的解读,可以有多种途径。越是解读方式的多样化,越说明这首诗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诗歌充满玄机。诗歌不是庸人的面包,而是智慧者的泉水。只有具有智慧的人才能够在诗歌里翻找出闪电、麦子、河流、骨头、血液。 当我们面对一首精美的诗歌无动于衷时,我们的心灵已经落满了可怕的尘埃。 在男人手里,诗歌是一座建筑,男人用诗歌组建自己的精神宫殿;在女人眼里,诗歌是一位情人,女人用诗歌测量自己的爱情。 诗歌是一种可塑性极强的原料。我们可以把诗歌打制成锋利的刀子,可以把诗歌塑造成高耸的山峦,可以铺设成爱情的漫长路轨,可以培育成艳丽的情场玫瑰。我们在诗歌中是说一不二的君王。 面对同样多的词语,有的人可以建筑一座大厦,有的人可以修建一座房屋,有的人却不能垒起一只锅台。这取决于一个人调遣语言的能力。 诗歌不是一种工艺和技术,与年龄无关,与学历无关,甚至与智商无关。 一首好的诗歌并不是靠本身的句子,而是靠空白处的余韵来吸引读者,就像绘画的留白。让读者发挥想象的诗歌才是上等的艺术创作。我们无需在诗歌中把道理说尽,要用一种漫不经心的语气,把自己的锋芒藏起来,让隐藏的诗意在诗行的空隙处弥漫起来,对读者的阅读进行有益的引领。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找到诗歌,而是诗歌找到我们。诗歌喜欢突然而至、秘密拜访。无论是晨光初照,还是夜色渐浓,听到诗歌的敲门声,我们一定要马上开门相迎,即使是寒冷的冬夜,也要披衣待客。不然,诗歌就会翻墙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