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个人资料
正文

岩寺不宜更名徽州

(2007-01-28 12:43:49) 下一个

  千年古徽州,一九八八年一夜之间被肢解成黄山市,而千年古镇——歙县下属岩寺镇也一夜之间被戴上了“徽州”这顶大帽子,成了徽州区,给历史开了个大玩笑。
(一)徽州府名的来历
  徽州地处安徽南部,与浙江、江西交界,曾称新安郡、歙州府,地域包括歙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黟县,通称一府六具(解放后徽州曾经包括过旌德、宁国、泾县、石台以及现属黄山市的太平县),府驻地歙县,又称徽城镇,于宁徽宗年间(1121),因绩溪城西五里有徽山、徽溪、大徽村,而“歙州易徽州”,取名徽州也有隐誉宋徽宗之意,至今已885年的历史,所以徽州府名的来历在绩溪,而与岩寺无关。绩溪现在有很多企事业单位的名称“徽源”,就是这个道理,岩寺改称“徽州”毫无根据和道理。康熙6年(1667)置安徽省时,取安庆、徽州二府之首字合称安徽,至今也已340年了。
(二)“州”字不用于县及县以下行政区划名
  “州”,辞海解释,它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用名,其范围规模历代有所变动,但自明清以来均为府级(则现在地市级)行政区划用名,如安徽就有徽州、滁州、宿州、池州、亳县设地级市后也改称亳州,等。如不属府级而属省级的“州”,称直隶州,县及县以下地名,均不用州,而写“洲”,如绩溪的瀛“洲”,以示区别。所以岩寺改称“徽州”,是有悖我国地名的历史传统的,实在是不懂中国历史和地名学的愚昧行为。
(三)徽州移名岩寺是地名学之大忌
  历史上行政区划更名的也不少,但没有把不用的府名移作县以下小镇名的。地名张冠李戴,将给历史学,地理学和地名学带来严重的混乱,它将遗害子孙不浅。把岩寺改称徽州,这是当时个别领导随心所欲,官僚主义结成的苦果,它犯了地名学之大忌,造成历史性的错误,不改正将成为戏弄历史的罪人。
(四)岩寺改“徽州”混乱历史名人籍贯
  徽州是一个风景秀丽,地灵人杰,社会安定,名人辈出的胜地。在中国历史上,出过象汪华、朱熹、戴震、胡适、陶行知及当代的胡锦涛这样伟大的人物,而他们是分布在古徽州的6个县里,没有一个出在岩寺的地域内,历史上都纪录着是徽州人,现在把岩寺称作徽州,如不了解历史的人,不都把他们视作岩寺人了吗?这样就严重地搅乱了历史,我相信,无论仙逝的,还是健在的,他们都不会接受。比如胡适自传中明确地告诉读者“我是安徽徽州人”。胡锦涛主席一次在参加安徽代表团讨论组讲话中也亲切地说:“我是徽州绩溪人”。现在有很多学者在履历表中仍然坚持填写籍贯“徽州××县人”。由此可见,把岩寺称作徽州是违背历史,伤害民意,是无人从心里接受的。
(五)岩寺包含不了黄山白岳
  黄山是举世无双的风景胜地,白岳又是全国有名的道教圣地,无论是国人还是国际友人,都知道它们座落在徽州境内。徽州百里大花园其旅游价值胜过瑞士。现在把岩寺叫徽州,那么,黄山白岳又在哪里呢?就象曾经一度把岩寺火车站称作黄山站,不知有多少旅客下了火车找不到黄山一样,他们晕头转向,连声叹气上当,后来不得不改回叫岩寺站,这个教训还小吗!现在又把岩寺叫徽州,那么是否又把岩寺火车站改叫徽州站呢?还好,铁路部门没有按地方官僚的作法,岩寺站没有改名,避免了一场混乱。这个事实充分地说明,岩寺不能代表徽州,更无资格叫徽州。
(六)岩寺称徽州,给徽州文化造成混乱
  徽州,由于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形成了特有的徽州文化,又称徽学,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随着徽商的向外拓展和徽州贤达对外影响的扩大,徽学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向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徽州文化,是徽州一府六县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岩寺在一府六县中,仅是歙县的一个镇,固然它对徽州文化也有一份贡献,可是它在整个徽州地域当中是很小的,因为徽州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之广泛而深远,它涵盖徽州全部的人文、自然各领域,如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派园林,徽派三雕,徽州民俗,徽州教育,徽州方态,徽州茶道以及徽剧、徽商、徽菜、徽墨等等,还有以黄山、白岳为代表得无独厚的徽州百里大花园等自然风光,试问,这些徽州文化的内容一个岩寺能包涵得了吗?如果把岩寺称徽州,那徽州文化又当怎样去挖掘,发展呢?所以,综上所述,把岩寺叫作徽州,实在是愚人所使,众人不可思议。
  将岩寺改称徽州,实质上是把徽州的历史地位降到一个岩寺镇的位置,进而全面否定徽州文化在全国的显要地位,逐步使徽州完整的法统、道统消声匿迹。也正是为维护徽州的历史地位,近年来徽学研究一浪高过一浪,而随着徽学研究的全面深入发展,益发感到将岩寺更名徽州的作法,实实在在是对地名学,徽州文化,历史名人和徽州民意的亵渎,如果长期下去,徽州文化就成了岩寺文化,历史是不容的。笔者热切地希望,求真务实,尊重历史,恢复历史本来面目,是当今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课题,不少有学识的海内外学者呼吁:还我徽州?岩寺恢复原名,黄山市改回徽州市,这是合民意的明智之举,对徽州文化的全面继承,发展必将产生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