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action=printable&tid=242800 一、死的定义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第一分初大本经第一:问曰。何如为死。答曰。死者。尽也。风先火次。诸根坏败。存亡异趣。室家离别。故谓之死。【所谓风先火次,人临命终时,无福之人便有风刀解体之痛,四大分离之苦;息脉尽断之后入舍暖位,身体一分分凉去,所谓“火次”】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分别圣谛经第十一:诸贤。说死苦者。此说何因。诸贤。死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命终无常。死丧散灭。寿尽破坏。命根闭塞。是名为死。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八·晡利多品法乐比丘尼经第九:复问曰。贤圣。有几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无情。法乐比丘尼答曰。有三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无情。云何为三。一者寿。二者暖。三者识。是谓三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无情。【依照瑜伽师地论云,断呼吸与脉搏为舍寿;身体渐凉,直至凉透为舍暖,而持身识舍离身体不再持身,名舍命根,此三者舍尽,方名为佛法意义上的死】佛说阿那律八念经:死者。谓人命逝形坏。温消气绝,魂神离逝。是皆为苦。【断气至阿赖耶识舍离身体,名死】僧伽咤经卷第四:世尊。如此之身云何名死。云何名生。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前六识断灭,进入正死位,这个时候叫做死】佛说决定义经:复何名死。谓诸有情随能招业。寿量终尽。识舍执受。命根谢灭。诸蕴离散。是名为死。【寿、暖、识三,说为命根,此经明说命根谢灭方名为死】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第十二·缘起品第二十一之余尊者大目干连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彼彼有情。即于彼彼诸有情聚。移转坏没。退失别离。寿暖识灭。命根不转。诸蕴破坏。夭丧殒逝。说名死。【暖寿识灭,诸蕴破坏,说名为死】二、舍寿之后仍然有意识的经典依据虛空藏菩薩經·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譯:临命终时。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闻香。舌不知味。身不觉触。手足诸根不能为用。唯余微识及身温暖。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随彼众生所事之神。而现其身。或转轮圣王身。或提头赖咤身。或毘沙门身。或毘楼勒迦身。或毘楼博叉身或余天身。或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在其人前而说偈言。四圣谛义,智者应观,若解了者,能离生死。善男子。时彼众生于命临终。既见其昔所事之神。又闻为说如此要偈。既终之后不堕恶趣。因斯力故速免生死。三、死的差别相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四·摄异门分之下:
复次殒者。舍身形故。
终者。临死时故。
丧者。若于是时尸骸犹在。
殁者。若于是时尸骸殄灭。
又丧者。据色身故。
没者。据名身故。
寿退暖退者。将欲终时余心处在。
命根灭者。一切寿量皆穷尽故。
死者。其识弃舍心胸处故。
殂落者。从死已后或一七日。或复经于二三七日。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七:
终云何。谓诸有情离解支节而死。
尽云何。谓诸有情由解支节而死。
坏云何。谓识离身。
没云何。谓诸色根灭。
舍寿云何。谓气将尽位。
舍暖云何。谓不动位弃舍诸蕴。
命根谢灭云何。谓时死。
死云何。谓遇横缘非时而死。
时运尽云何。谓初死未久位。又死魔业名时运尽。
此死略义者。谓若死若死法。若死差别。若死后位。是名略义。如是名为缘起差别应知。
【由上可知道,死亡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舍寿。也就是息脉尽断,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死。这个时候还有细微意识(如上《虚空藏菩萨经》所云);
第二,舍暖。由于意根觉察法尘的衰相,便做出舍身的决定,阿赖耶识就开始一分分地舍离色身,随着阿赖耶识舍离一分,冷触现一分,暖就少一分。在舍识的过程中,如果阿赖耶识不再执持五胜义根,便入正死位,意识断灭,这是判定一个人是否还有意识心的关键点,在没有入正死位之前,都还有细微意识和觉受,这个时候动弹无福、少智、少定之人的色身,或者进行器官移植,会给往生者带来极大痛苦,甚至会因此而生颠倒想,投生不善处(大福德之人无妨,见后涅槃经所示)。
第三,舍命根。寿暖识三,说为命根。先舍寿,次识暖同舍,当识舍尽之时,命根便灭。命根灭,身体凉透,这才是佛法意义上的死亡。一般来说,这个过程要八到十二个小时左右。
所以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人舍寿之,并不是没有意识,只有阿赖耶识不再执持五胜义根的时候意识才断灭。所以对于新亡之人,切勿动弹,待身体凉透之后再动不迟,否则有可能使往生者生颠倒想。】
是不是移动任何亡者的身体,都有可能使得其生颠倒想呢?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云何死?谓由寿量极故,而便致死。此复三种:谓寿尽故,福尽故,不避不平等故。当知亦是时、非时死。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无记心。云何寿尽故死?犹如有一随感寿量满尽故死,此名时死。云何福尽故死?犹如有一资具阙故死。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如世尊说:九因九缘,未尽寿量而死。何等为九?谓食无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复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医药、不知于己若损若益,非时、非量行非梵行。此名非时死。云何善心死?犹如有一将命终时,自忆先时所习善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由此因缘,尔时信等善法,现行于心,乃至粗想现行。若细想行时:善心即舍,唯住无记心。所以者何?彼于尔时,于曾习善,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彼忆念。云何不善心死?犹如有一命将欲终,自忆先时串习恶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彼于尔时,贪嗔等俱诸不善法,现行于心。乃至粗细等想现行,如前善说。又善心死时,安乐而死。将欲终时,无极苦受逼迫于身。【行善之人,舍寿之时无苦楚;更有善摄身口意三业者,临终时肢解其身亦不堕恶道,如涅槃经云】 恶心死时,苦恼而死。将命终时,极重苦受逼迫于身。【造恶之人,舍寿之前便有风刀解体,有四大分离之痛,如后广说】又善心死者,见不乱色相。不善心死者,见乱色相。云何无记心死?谓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 将命终时,自不能忆,无他令忆。尔时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乐死,亦非苦恼死。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将命终时,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与不善,或他令忆。彼于尔时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若俱平等曾串习者,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他令忆,唯此不舍,不起余心。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终。谓乐着戏论因增上力,及净不净业因增上力。受尽先业所引果已,若行不善业者,当于尔时,受先所作诸不善业,所得不爱果之前相;犹如梦中,见无量种变怪色相。依此相故,薄伽梵说: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如日后分、或山山峰影等,悬覆、遍覆、极覆。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明趣闇。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与上相违。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闇趣明。此中差别者,将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若作上品不善业者,彼由见斯变怪相故,流汗毛竖,手足纷乱,遂失便秽,扪摸虚空,翻睛咀沫,彼于尔时,有如是等变怪相生。若造中品不善业者,彼于尔时变怪之相,或有、或无,设有不具。又诸众生将命终时,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长时所习我爱现行。由此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报。若预流果,及一来果,尔时我爱亦复现行。然此预流及一来果,于此我爱,由智慧力数数推求,制而不着。犹壮丈夫与羸劣者共相角力,能制伏之。当知此中道理亦尔。若不还果,尔时我爱不复现行。又解肢节,除天那落迦,所余生处一切皆有。此复二种:一重,二轻。重谓作恶业者。轻谓作善业者。北拘卢洲一切皆轻。又色界没时,皆具诸根。欲界没时,随所有根,或具不具。又清净解脱死者,名调善死。不清净不解脱死者,名不调善死。又将终时,作恶业者,识于所依,从上分舍。即从上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造善业者,识于所依从下分舍。即从下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当知后识,唯心处舍,从此冷触遍满所依。【会通上面诸说,在这里终于可以对正死位一个明确的界定。作恶之人,阿赖耶识先从头部开始舍离,在舍离之前 “自忆先时串习恶法”,也就是往昔的恶业一刹那间一一现前,自见明了,然后由于阿赖耶识不再执持胜义根,所以前六识断灭,进入正死位。根据医学的观察,这个时间大概不到半个小时。从这个角度说,造恶之人进入正死位的时间是非常快的,如果有红外的成像仪,应该很清楚看见色身的温度变化过程,由是也能略判断出所生何趣。这种生恶道的人,由于很快没有了意识,所以切割其身,亦无痛楚。又,如果是造善、念佛求生净土之人,舍寿之后,也先 “忆先时所习善法”。如果是求生极乐,由于还有意识心,那么这个时候应该能够见到阿弥陀佛和诸圣众就在这个人的面前(别人不见得能看见阿弥陀佛),慈悲加持令心不乱。然后阿赖耶识从下往上舍,脚部的冷触先起,最后是心窝处。按照医学的观察,脑部的冷触大概在舍寿后四个小时左右出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入正死位。再过大约四到六个个小时左右,阿赖耶识完全舍离色身。(以上说法参考正常成年人在极利于尸体保存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老人和小孩的尸体冷却时间比较短,故入正死位的时间亦断)。如果是生无色界天,则直接投生彼处,无中阴身;如果是生善处,则在这个时候见妙境界,生天或者生人中;如果是求生极乐,则应见阿弥陀佛手持莲台,来迎接彼人。福报大的人善心而死之人,临终之时候无风刀解体,无四大分离的痛苦,即使有人移动身体,也不见得生痛触或者生颠倒想,这是由于其广大善业所感。其他的诸如造小善、小恶或者善恶不等者,进入正死位的过程与此类同,但时间略有出入,由于末学所知甚少,故不多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移动身体的情况,更多的时候就是在针对这类人而说的,由于其少禅定、少智慧、少福德,舍寿之后未入正死位之前,如果移动其身,有可能因为四大分离而生痛觉,生颠倒想,而使得其不得正念,影响往生。】云何生?由我爱无间已生故;无始乐著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由二种因增上力故;从自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得生。死生同时,如称两头、低昂时等。而此中有,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闇夜。作善业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是极清净天眼所行。彼于尔时,先我爱类,不复现行。识已住故。然于境界,起戏论爱。随所当生,即彼形类中有而生,又中有眼,犹如天眼,无有障碍;【进入正死位的时候,阿赖耶识同时执持前一个色身和中阴身,如称的两头一样,此消彼长,直至正死位结束,中阴身完全现前。阿赖耶识舍离前一个色身之后,便不再执持,所以有一些人“死”了之后许久甚至是几天之后才又苏醒过来,从这个角度来看,此人并不是“死”掉了,也没有进入正死位,阿赖耶识也没有舍身,而是呼吸和脉搏都停止的一种闷绝。这个时候由于还有阿赖耶识持身,故暖不退,色身不败坏,这个道理类似于阿罗汉入灭尽定——虽然息脉尽断,但是异熟识持身,阿罗汉诸根不坏。在“假死”的闷绝位中,意识心虽然不起,但是并不同于入正死位的意识心断灭,这个时候阿赖耶识仍然执持大脑的五胜义根乃至整个色身,五根、五尘、意根、法尘仍然具足,待苏醒条件满足,便又重新恢复呼吸,“死而复生”。对于亡者的助念,从上面的道理看来,乃是对于福德、智慧、禅定等不具足的人一种慈悲护助(当然能够正念舍寿的人,有人助念也无妨)。如果往生的人福德、正见、禅定等不具足,舍寿之前便见恶相;进入正死位之前更是苦楚不堪,如果能为其助念,以正见开导之,则有可能减轻痛苦,让其生起正见,求生极乐或者善处。由是可知,助念必须在入正死位之前以及中阴身生成之后方有效果。如果此人造的是阿鼻地狱业,舍寿前极其痛苦,舍受后又快速进入正死位,意识断灭,此后更是直接投生无间地狱,不经中阴身,所以对于这样的往生者,助念或许用处不大,反而应该在生前多多劝其忏悔,教以正见,劝其发愿往生极乐,否则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四、舍命的时候身体被移动或者身体被破坏而死之人,一定堕落恶道吗?大般涅槃经 卷十一·现病品第六:迦叶。如言如来犹如商主。而如来者实非商主。如是之言亦是如来秘密之教。迦叶。如言如来能摧伏魔。而如来者实无恶心欲令他伏。如是之言皆是如来秘密之教。迦叶。如言如来能治痈疮。而我实非治痈师也。如是之言亦是如来秘密之教。迦叶。如我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善能修治身口意业。舍命之时虽有亲族取其尸骸。或以火烧。或投大水。或弃冢间。狐狼禽兽竞共食啖。然心意识即生善道。而是心法实无去来亦无所至。真是前后相似相续相貌不异。如是之言即是如来秘密之教。【善修十善者,舍命之时虽有如此恶报,也能随其一直以来的善业,而投生善处,可见因果不可思议,由此也可以知道平时往生资粮的积累的重要性。】别译杂阿含经一五五: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毘罗卫国尼拘陀林。尔时释摩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却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此迦毘罗人民炽盛。安隐丰乐。我常在中。每自思惟。若有狂象奔车逸马狂走之人。来触于我。我于尔时。或当忘失念佛之心。或复忘失念法僧心。复自念言。若当忘失三宝心者。命终之时。当生何处。入何趣中。受何果报。佛告之曰。汝当尔时。勿生怖畏。命终之后。生于善处。不堕恶趣。不受恶报。譬如大树初生长时。恒常东靡。若有斫伐。当向何方。然后坠落。当知此树必东向倒。汝亦如是长夜修善。若堕恶趣。受恶报者。无有是处。时释摩男。闻佛所说。顶礼佛足。还其所止。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被“狂象奔车逸马狂走之人”所触,而横死之人,临终的时候色身严重损坏,四大分离,极其苦楚,忘失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之心,即使是这样的人,但由一直以来的修习惯性,福德智慧牵引而不堕恶道,这更加说明了坚持修行的殊胜之处。从这里看来,对于求生极乐的人,如果勤修十善,具足行愿行念佛回向往生极乐,即使是横死或者在舍寿后但未入正死位前就被人移动身体,也会因为广大福德资粮的牵引,心不颠倒,投生善处或者极乐。由如上经教看来,勤修三福净业,对于往生极乐的决定作用,有了更加深一层的意义了。】补充说明:
二乘教法里,命根的定义是暖、寿、识,此识指的是意识。
而在大乘佛法里,这个“识”指的是第八识。
末学以上论证皆取第八识为命根之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