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野天鹅的随想

(2006-09-26 13:29:32) 下一个
野天鹅随想 来英国快五年了,每一次去一些英国朋友家做客,他们总是会拿出一本叫《野天鹅》的书给我看,几乎成为惯例,在最初的时候, 很多朋友对我对这本书一无所知的态度感到遗憾。为了了解这本被翻译成多种文字,销售了一千万册的书,我去图书馆借来,仔细阅读了一番,其实在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没有太大的兴趣读下去了,但是我还是把它读完了。《野天鹅》是一部以第一人称的自传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三代女人的故事,当然不可避免的贯穿了中国的历史背景,清末、国民党军阀混战时期、新中国时期、文化大革命,直到1978年作者公派到英国留学,以及后来作者在事隔多年后返回中国,站在天安门广场的那种本能的恐惧等等。书中以大量的描写描述了作者和家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如何被迫害,她当过农民、赤脚医生、工人、后来去出国留学,并留在英国生活。类似《野天鹅》的书在英国还有很多,多是揭示中国腐败、丑陋、愚昧的一面。英国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所以看到这些书也不足为奇,其实也有很多外国人生活在这里,多元文化也在渗透着这个对新生事物格格不入的老牌工业国家,但是像这样一味诋毁自己国家的别国的作者还不是很多。对于我们这些70年代末出生,又加上在国外多年的生活,可能不是很能理解我们父母亲曾经那些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也更反感不切实际的浮夸,我们要的是冷静、客观的去看待问题。无论怎样,我想在那十年的浩劫中,不仅仅只是《野天鹅》作者的家人遭到的不平等待遇,如果是这样,每个人都要出来写一本书吗?这也是作者一再抨击的一个要点,那就是——中国人没有反思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和麻木不仁的态度。我想她并没有领会中国人做人的原则——宽容、博爱,如果是那样“以牙还牙”,当年战后留在中国的日本遗孤, 我真得很难想象他们的命运。翻开在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册,中国的插图永远都是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在田里拉犁。对于没有到过中国的外国人,他们只能想象中国大部分地方还是这样的一个生活状态。更有人问过我是不是中国还是处于物物交换的年代,我从生气,和他们争论,到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当然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抛开政治上的原因不谈,我们自己本身的宣传力度不够,信息时代的到来,预示着谁能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谁就领先了。试想一个普通的英国百姓想了解中国, 他们去书店买书,关于中国的书都是类似《野天鹅》的书,这也让他们别无选择,难道他们每个人都怀有政治目的?我并不这样认为,而是我们给他们的信息和资料太少了。英国人提到前苏联的一些文学巨匠,仍然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当时他们的政体也不同,不朽的东西是经得起时间的历练的。我自己也做过一个非常简单的小型调查,问题很简单,“如果让你去了解中国,你最想知道关于中国的什么?”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想知道关于中国那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只有极少数人涉及到了人权、腐败、贫富差距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每一个国家都存在着自己的问题,英国一个不及中国领土十分之一的岛国,照样每天层出不穷的问题。英国人对于自己的政府也是怨声载道,但是这里是一个讲实力的国家,只要你的论据能充分支撑你所说的观点,一样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在我硕士毕业的时候,我的研究课题是以SARS为例研究了BBC的新闻价值,因为我发现BBC作为世界知名传媒机构并没有像他们自己说的“公正、严明、准确”,我以为自己的论文会被“封杀”,但是没有想到得到了导师和BBC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他们愿意听到不同的声音,之后我的论文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并作为范文保留在了学校。这些年在国外的生活,让我深刻领悟到“要想让别人尊重你,首先应该尊重自己。”如果你一个人连自己的民族都抛至脑后,他们终将是外国人一个笑柄。《野天鹅》的作者和自己的英国丈夫又出了他们的新书《毛,鲜为人知的故事》,她在和自己丈夫一起大骂自己的国家,会不会觉得尴尬和滑稽呢?我不想也不愿意去体会她那复杂的心理。近日来,中国三个朝代的瓷器展览在伦敦开展,吸引了很多游客,看到这些让我觉得很欣慰,同时希望这样展览越来越多。我们能向世人炫耀的就是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不要忘记!不要忘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