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见佛 学佛—二障 三障 三种重障  (第三集)(节录自华严经1979集)

(2009-03-26 07:52:41) 下一个



http://ft.amtb.tw/dv.aspx?sn=29-133-03&ex_lang=zh-cn




见佛 学佛—二障 三障 三种重障  (第三集)  2008/8/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1979集)  档名:29-133-0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我们从第六段看起,「善慧菩萨」。偈颂第一段两首偈,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有大勇健。无量诸如来。离垢心解脱。自度能度彼。我见世间灯。如实不颠倒。如於无量劫。积智者所见。】

  这两首偈,前面一堂课我们学习过了,也顺便学习到经教里面常讲的二障跟三障。经文虽然很简单,只有几十个字,所含的义理无有穷尽。正如同古大德所说,就是指这部经来讲的,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这部经跟净土宗关系非常密切,在古时候,隋唐的时候,那时候的祖师大德们都肯定《华严》、《法华》到最後都是导归极乐。《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後第五十三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就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没想到是《华严经》的归宿。所以前清乾隆时代的彭际清居士,那是个大德的居士,通宗通教,显密圆融,在中国佛教上他有崇高的地位,念佛往生的。他说过《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华严经》正是《无量寿经》的细说,这个话说得好,说得一点不错。如果我们能够通达《华严》,《无量寿经》才能讲得好、讲得圆满,这三部经是一而三、三而一,只有详略不同,内容、境界丝毫差别都没有。这是我们学习《华严》应当要理解的。

  偈颂第一句是『希有大勇健』,这一句是称赞本师毘卢遮那佛。通常在大乘教里面,说毘卢遮那是法身佛,卢舍那是报身佛,释迦牟尼是应身佛,法身、报身、应身,三身是一体。佛何以称为「大勇健」?清凉在《疏钞》里面告诉我们,也就是经文後面这两句,『离垢心解脱』,「离垢,离所知障,是慧解脱;离烦恼障,是心解脱」,这两种障碍没有了,两种障碍断了就证得如来究竟的果位。所以这个大勇健接着说『无量诸如来』,这个地方讲的「诸如来」是讲的十方一切诸佛,他们有能力把二障断尽,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称为大勇健。「希有」是赞叹。我们学习《华严》也将近四千个小时,对於经里面所讲的奥义也有几分契入,渐渐明白了。世尊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要有勇气敢当,直下承当,那我们就有救了。如果听了佛说这句话,我们不敢承当,「我的业障很重,我当不起」,我们就永远搞轮回,就没救了。这桩事总是要搞清楚、搞明白,佛说的是真话。为什麽我们会变成这个样子,依旧在六道里面搞轮回?佛说得好,「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妄想是所知障,执着是烦恼障,就这二障。

  所以大乘教里面世尊常常提醒我们、勉励我们,只要把执着放下,你就证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圣人,超凡入圣,虽然不是大圣,是小圣,他已经超越六道轮回。六道里的人可怜,迷惑颠倒,造业受报。经教里面我们常常读到的「可怜悯者」,这是指谁?指六道众生。六道众生真的是可怜,他迷了,他不知道回头,回头就是佛菩萨。不回头,就是不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他不肯放下,所以他每天造的是业。这个事情在法相唯识里面佛说得很清楚,法相唯识的修行,它的宗旨是转识成智,就成功了,转八识成四智,那就是「希有大勇健,无量诸如来」。从哪里转起?从第七识转起,第七是执着,第六识是分别;阿赖耶是集结种子,它跟前五识是果上转。换句话说,阿赖耶跟前五识不必操心,你想转你也转不了,从哪里下手?从第七、第六,第七、第六是因上转,修因才证果。六、七转了,阿赖耶自自然然就成大圆镜智,前五识就变成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什麽?是自度能度他。

  第七识,与生俱来的四大烦恼,我们要常常记住,第一个是「我痴」,这是讲的无明,我痴是什麽?起心动念,痴!第二是「我见」,执着有一个我,不一定是身。执着身是我,那是绝大的错误,这是我们六道里面的人道以下,可以说欲界天以下都执着身是我,这个错了。欲界天以上的,他知道身不是我,在佛法里面讲,他执着神识是我。佛经讲神识,我们中国俗话叫灵魂,灵魂是我,身不是我,这个比我们程度就高很多了。虽然高,他出不了六道,灵魂的活动范围是在六道之内。什麽时候连灵魂也不执着,灵魂不是我,什麽东西是我?灵性是我,他才有出头的日子。灵性跟灵魂确实是一桩事情,觉悟了叫灵性,迷惑叫灵魂,它是有觉迷差别不同。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求觉悟,不但在六道,范围再扩大,能扩大到十法界;佛教我们求觉,觉而不迷,然後才能够转凡成圣。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要重视这个身体,当然也不可以糟蹋这个身体,应该用什麽态度对待这个身体?顺其自然这就对了。不能不照顾,也不能够特别用心去照顾,这两个极端都是错误的,随顺它。最重要的是把这个身的执着放下,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是我们的一个工具,这个总要懂得。大乘教里面常说的借假修真,身是假的,要借这个假身去修证无上菩提,去修证明心见性,这就对了。所以我们修行,这个工具是好东西,十方诸佛如来用这个工具修成的,一定要认清楚它是工具,它不是目的。另外两个严重烦恼是「我慢」、「我贪」。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跟《瑜伽大教王经》里面所讲的三重障完全相同。我们在前面学过。《瑜伽》讲的三重障,第一个就是傲慢,第二个是嫉妒,第三个是贪欲,你看看是不是末那识里面所包含的?烦恼障的根,为什麽会有烦恼?这是根。会修行的人从根修起,所以我们要把根拔掉,我们的烦恼障就断了。世尊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他只用一个执着,把这四大烦恼全部包括了。真正修行人学释迦牟尼佛、学十方无量诸如来,他们都是用的这个方法,从根本修。

  我学佛五十七年了,在这个世界也走过许多的国家地区,遇到我们佛门四众同学很多,但是深深令人感叹,为什麽在我们这一代,没有出现一个、两个像从前那样的祖师大德,为什麽没有?当然,我们的时代环境跟过去不相同,这是个很大的因素。这个因素并不是第一因素,第一因素是什麽?是我们在这个时代里面我们疏忽了从根本修,才造成这个时代没有人才出现,也就是说没有佛菩萨出现,我们把因素找出来了。现在我们要想成就,要怎麽修行法?还是要回归到老路子,诸佛如来所走的这条路,从根本修。儒家讲的《礼记》,也是在展开经本第二句,第一句是「曲礼曰,毋不敬」,跟十大愿王普贤菩萨所讲的一样,「礼敬诸佛」,从这里修起。第二句「傲不可长」,傲是傲慢。儒不是出世间法,他知道傲慢是俱生烦恼,与生俱来的,不是你学来的,一迷它就有。佛法是出世间法,傲慢必须要断掉,世间法不断可以,控制不要太过分就行了;但是出世间法,你要脱离六道轮回,你有傲慢是办不到的。所以傲要断,傲慢心,从开始断我们的傲慢。傲慢怎麽断法?学谦卑、学礼敬。我们跟一切众生相处,自己要学会谦虚,从谦虚开始,最後学到谦卑,你就成就了,就有功夫了。谦卑是性德,你跟明心见性就很接近;傲慢跟性德是距离拉远了,你不可能见性。同样一个道理,这些烦恼,无论是烦恼障、所知障,都是障碍你明心见性,都是障碍正法,都是障碍学佛。有这个东西,诸佛如来天天来教你都没有用,你学不到。那是因为你有障碍在,这个障碍的力量太大了,让诸佛如来大慈大悲都帮不上你忙,你才晓得这个问题的严重。

  现在佛门的同学,除了极少数之外,大多数在家做不到十善业,出家不能够落实沙弥律仪,所以不能成就,无论是学教、修行都没有把握。古人为什麽能成就?我们看看《大藏经》里面的《高僧传》、《居士传》、《比丘尼传》、《善女人传》,这是佛门四众弟子修行、开悟、证果、成就的榜样,世世代代都有人。他们为什麽能成就?为什麽能开悟?没有别的,他们都是有根本法的基础,也就是说在家有十善业的基础,出家有沙弥律仪的基础。现在这两样东西我们也常讲,也常常学,为什麽总是学不会?这里面必定有原因,我们要细心的去研究。到这几年,我们总算是明白了,恍然大悟。古人无论出家、在家,都受过良好的家教,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中国五千年来,我们的老祖宗懂得教育。中国社会的基础是家庭,家有家道、有家规、有家训、有家学、有家业,现在家没有了。中国古时候的家是大家庭,五代同堂、六代同堂,不分家的,所以一个家就是一个村庄、一个聚落。这个家族,人少的,人丁不旺,也有七、八十人,人丁兴旺的有六、七百人,这是大家庭。大家庭没有教育、没有规矩,这个家就乱了,那叫家破人亡,所以他非常重视教育。所以这些年来我们特别提倡《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集大成,也就是每个家庭教育最主要的课程,必须要学习的,共同都要学习的,就是《弟子规》。在佛门里面讲,这是基础的戒律,从小个个都学,他懂规矩,懂得孝亲尊师,懂得礼义。道家或者是道教的基础课程是《太上感应篇》,因果教育。佛法是《十善业道》。这三样东西分量都不多,是中国儒释道三家,也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基础教育,过去都从这里紮根。所以无论在家、出家确实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真有成就。我们不可以疏忽,疏忽了我们遭到这麽大的灾难。在古时候,世世代代炎黄子孙都遵守着祖宗的教诲,不敢疏忽。在这个世纪,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丧失了民族自信心,疏忽了祖宗的教诲,我们要向外国人学习,这吃了大亏。现在觉悟了,明白了,回头还来得及。过去没有学过,现在补习,认真努力的来学习,把基本的课程把它补好,然後再提升,不是不可能。

  「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祖宗教导的,就是《三字经》上所说的「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像我这种年龄还沾一点边,很幸运,很难得。小时候生长在农村,农村有私塾,私塾里面的教学都遵守祖宗的教诲,学一门,学生不可以同时学两门功课,一门学完可以再学一门。最忌讳的是同时学两门以上,这决定不许可的,专!佛法里更如是,为什麽?因为佛法修的,它的最高指导原则是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佛法教学的目的是教我们开智慧的,智慧不是学很多东西能够得来的,学很多东西是增长知识,不是智慧,知识跟智慧是两桩事情,不是一桩事情。开智慧要从清净心、要从禅定,定生慧。你学很多东西,对於清净心就产生障碍,你心不清净你就永远不能开智慧。所以你只能够学一样,学一样你心是清净的,你心是专一的,专注的时间久了自然就开智慧。智慧开了之後,古大德、祖师大德告诉我们,一经通一切经通,捷径。你所学的通达了,你没有学的也通达,为什麽?智慧开了,他懂这个道理。不但佛法通达,世间法也通达了,为什麽?世出世间法都是从自性里面生的。

  你看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见了性,这一切万法哪一法你不知道?不可能的,这一切法是自性生的,见了性的,一切法全通达。能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他不认识字,他没有念过书,他没有一样不通。佛法这些经论,你念给他听,他讲给你听,世间这一切法你去请教他,他没有一样有障碍,这叫真实智慧。佛告诉我们,这种智慧人人都有,所以我们对於佛也不要去嫉妒,也不要去羡慕,我们跟诸佛没有两样。现在我们有这麽大的差别,那就是人家把二障除掉了,已经没有二障,我们今天有二障、有三障。所以我们的智慧变成烦恼,我们的德能变成造业,我们的相好变成六道三途,这是事实真相,不能不搞清楚。真搞清楚之後,回头是岸,不晚,只要一口气还在,真正忏悔,彻底放下。

  我们看到惠能大师的开悟,他一生不认识字,没有学过经教。在黄梅虽然住了八个月,五祖派他的工作是碓房里面去舂米破柴,就是现在寺院里面的义工。他没有进过禅堂,也没有进过讲堂,只是在偶然的机缘之下,五祖半夜召见他,《坛经》上记得很清楚,给他说法,讲《金刚经》大意,我们估计最多不过两小时,他一生听经就这麽长的时间。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他为什麽大悟?就是说他把烦恼障、所知障、业障、报障统放下,没有别的,放下就是。就是世尊在《华严经》上说的,「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他就把妄想执着放下。惠能大师那时候二十四岁,很年轻。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那年他三十岁。所以这个事情,关键在你肯不肯放下。大乘教里面世尊常常跟我们提示,放下执着你就成正觉,证阿罗汉果;放下分别,你就成菩萨,成正等正觉,证菩萨果位;放下妄想,你就成无上正等正觉,证佛果。你看关键在放下,不在别的。放下之後,清净心现前,平等性现前了,转末那为平等性智,就是说你把贪瞋痴慢四个最重的烦恼放下,平等智就现前;再放下分别,真诚清净平等觉就现前。

  如果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我爱是贪,这四种烦恼还有,你是六道凡夫。这四个烦恼,给诸位说,是轮回心,这四大烦恼它在起作用,你造的是轮回业,学佛还是轮回业,为什麽?你贪瞋痴慢没有断。贪瞋痴慢断了,你的菩提心现前,真心现前;阿赖耶、末那、意识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现前不造业,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不造业,这就是大菩提心,菩提心成就无量的功德。这桩事都在我们一念之间,一念转过来,转凡成圣,转不过来,总是要努力,一心一意去学,转迷为悟。这个也转不过来,那就是最下的,佛陀教给我们的,慈悲到极处,教我们转恶为善,这个不出轮回,但是不堕恶道。转恶为善在六道里面,你的活动空间是上三道,天上、人间;如果转不过来,你的活动空间肯定是在饿鬼、地狱、畜生这三恶道的时间多,在这里时间长。这都是世尊在一切经里面传递我们的信息,我们要相信,佛说的话是真话,不是假话。

  这两首颂是讲见佛。见佛怎麽个见法?我们老祖宗教导我们「见贤思齐」,看到贤人,要想到我要跟他一样,这就对了。见佛,我就要想到,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本来是佛,我现在看到他,我应该像他一样。见佛我要成佛,见菩萨我要像菩萨,我们真的叫学佛。我们暂时撇开儒跟道不谈,我们就佛论佛,佛的形象是什麽?就是十善业,身语意他做到纯净纯善。我们在一般彩画的佛像,画的佛像,佛的头部都有个圆光,画了个圆光,很多画像圆光的顶上还写了三个字,「唵阿吽」。这三个字在中国我们常常看到的,有梵文写的、也有藏文写的、也有用中文写的,尽管我们文字不相同,它发音相同,都是念「唵阿吽」。这三个字什麽意思?十善业道的圆满。十善业道不能小看,十善业道的展开,在小乘就是三千威仪,三千威仪归纳就是十善业道;在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是十善业道的展开,十善业道缩起来就是十条,展开来八万四千条。我们怎麽能疏忽?三聚净戒都是十善业展开来。

  圣人教人、佛菩萨教众生,慈悲到极处,智慧、善巧达到极处,初学第一堂课就把这个传授给你。中国人教童蒙,古时候私塾里面第一堂课是什麽?《三字经》。《三字经》一开头的八句,就是圣贤人把教育,为什麽要教、要怎麽样教,全告诉你了。「人之初,性本善」,这我们老祖宗几千年传下来的,这是真理,这是佛说的本性,我们老祖宗说本性本善。佛的话要用中国人的讲法,佛说本性本觉,本觉就是本善,本善就是本觉,我们老祖宗真有智慧。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个善确实就是惠能大师开悟所讲的五句,我们老祖宗用一个「善」字把五句全包括了。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清净是善,「本不生灭」,不生不灭是善,「本自具足」,没有丝毫欠缺是善,「本不动摇」是善,「能生万法」是善,用一个善字,《三字经》上讲的!所以人要自爱,爱什麽?爱我的本善,我的本善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这叫见佛。看到佛,我是佛,我要赶快回归自性,看到菩萨,我是菩萨,你真的在学佛,你真的在拜佛。念念回归自性,行行回归性德,你怎麽会不成就!

  《三字经》上接着告诉我们,「性相近,习相远」,这个话就是如果我随顺自性,就跟圣人、跟诸佛如来靠近;如果违背自性,随着自己的习惯,你跟自性就愈来愈远了。为什麽?本性是善的,习性不善。习性是什麽?是妄想分别执着,这是习性,这是二障,是烦恼、是所知障。你随顺这个,与你自性愈来愈远,最远的是地狱。你看我们看十法界,十法界第一个是佛,第二个是菩萨,菩萨跟佛靠近,第三个是辟支佛,第四个是阿罗汉,再下面是天、是修罗、是人,人去佛好远了。最远的?最远的是地狱。「性相近,习相远」,不是跟别人远,是跟自己远,自己的性德,自性的本善,本善跟习性,习性的不善,距离就拉大了。你看你随顺哪个,你随顺习性还是随顺本性?这个总要知道。随顺习性太苦了,随顺自性这里头有乐,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

  你看《论语》打开头一句,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是喜悦。学什麽?学圣人、学佛、学菩萨,多快乐!我们现在学佛没有快乐,学得很痛苦,那是我们根本就不会学,没学到,而且对佛产生严重错误的观念,全学错了。真正会学的人,快乐!不快乐学他干什麽?我进入佛门,老师给我介绍的,老师告诉我,年轻,那时候学哲学,对哲学很喜欢。老师告诉我:这个世界上第一等的哲学家就是释迦牟尼,佛经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被老师拉进佛门来的,不是宗教的情操,不是。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他把佛教介绍给我,他的心目当中,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佛经是高等哲学。通过五十七年的学习证实了,真的一点都不假。现在我们看《华严经》,《华严经》不但是高等哲学,而且是高等科学。《华严经》里面讲的宏观世界,宏观宇宙,讲的量子力学,比现在科学讲得圆满,现在科学家跟《华严经》不能相比。

  佛经教里面到底讲些什麽东西?我们把它归纳,用现在的话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不外乎是伦理、道德、因果、科学、哲学,都讲到究竟圆满。这麽好的东西!现在人误会了,把它看作宗教,把它看作迷信,你说冤不冤枉!实在说,释迦牟尼佛不冤枉,留下的经典也不冤枉,冤枉是我们这些众生。我们自己太冤枉了,没有去接触它,没有去研究它,没有去学习它,所以过得这麽辛苦。接触之後,学习之後,你得大自在,真的是离苦得乐。在这个世界上找离苦得乐找不到第二个方法,这是真的教你离究竟苦、得究竟乐。所以经典称之为宝,叫法宝,很有道理,它能带给我们真的快乐,永恒的快乐。能帮助我们破所知障,能帮助我们断烦恼障,就是此地讲的「离垢心解脱,自度能度彼」,彼是讲的众生。所以首先要自度,自己没有得到修学真实的利益,你怎麽能帮助别人?

  儒家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在佛法里面,朝闻道,生死就了脱,就不生不死,比儒家讲得透彻,是真的。你看六祖惠能大师他自己说的,「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见了性就没有生死。你没有见性,有生死、有轮回,见性之後,生死轮回没有了。《永嘉证道歌》里头两句话说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後空空无大千」。梦是什麽?迷,迷了自性,有生死轮回。觉悟自性,轮回没有了,不但轮回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那是什麽样子?叫一真法界,净土宗里面讲的四土,那叫实报庄严土,实是真实的,真实的报土,无比的庄严,极乐世界、华藏世界。我们应当要回去,那是我们自己的家园,不陌生,只要你肯放下,你就回归了。六道是执着造成的,执着是错误的;四圣法界是分别造成的,分别也是错误的。只要我们面对世出世间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再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就回归自性,「性相近,习相远」。教育这个理念就从这兴起来的,为什麽要教育?「苟不教,性乃迁」,假如你要不好好的教他,他的习性、染污愈来愈严重。教育就非常必要。

  所以释迦牟尼佛的出现,对这个世间是教育,他不是宗教。你细心去观察,他十九岁出来参学,离开家庭,舍弃王位,他是王子,他出去参学。学了十二年,十九岁到三十岁,十二年,印度学术界里面大德、宗教界里面的高人,他都亲近过。他的示现是给我们现代知识分子来看,为什麽?人有求知的欲望,满足众生求知的欲望,他来示现,他出去学了十二年。可是十二年所学的变成什麽?变成所知障,学的是常识、知识,不是智慧。知识不能解决问题,至少有几个问题,我们能想到,释迦牟尼佛当然不例外。印度的传统确实很高明,也很特殊,他们无论是宗教、是学术都重视修定。中国人也重视,但是比不上印度人,印度人真的得禅定,中国人有一点相似的定,没有真正达到禅定功夫。在定中自然就突破空间维次,他能够见到六道,往上他能看到非想非非想天,二十八层天,向下他能看到阿鼻地狱。所以对於六道里面的状况太清楚了,这不是别人教他的,亲眼看见的,六道轮回的事情就太清楚、太明白了。我们会想到,为什麽原因会有六道?六道从哪来的?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些问题在当时印度宗教、学术界都没有人能解答。释迦牟尼佛这才到恒河边上大树底下入定,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这一放下,把所知障放下,烦恼障放下,他就变成希有大勇健,他成佛了,这些问题全明白了。六道是怎麽回事情、为什麽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许多无量无边的法界,统统见到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彻底通达明了之後,实在讲他的彻悟跟六祖惠能大师的彻悟是同样的境界,很难得,都把他悟入的境界说出来了。世尊说出来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说得详细,六祖说出来了,说了五句话,这五句话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纲领。言语有多少不一样,意思都是圆满的,没有丝毫差别。所以六祖的五句话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我们要懂,这不是假的。《华严经》讲的什麽?《华严经》就是讲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一部《华严经》,《华严经》讲得再多,不出这五个范围。你看五祖忍和尚听到能大师说出这五句,就说行了,不必再说了,衣钵就传给他。

  所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指什麽?教我们放下。我们就是不肯放下,还喜欢受罪,还喜欢搞轮回,那就没法子,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佛的心愿,也不是老师对我们的期望。佛的心愿、老师对我们的期望都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成就,成就什麽?成佛,这是真圆满,成菩萨还差一截。所以,真正要发勇猛心,向诸佛如来看齐,向他学习,一生成就。学离垢,就是学不分别、不执着。不分别,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不执着,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你只要放下,智慧就现前。这个四智就是惠能大师讲的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四智、具足万德万能、具足无量相好,这本自具足。为什麽不回头?舍不得离开三恶道,这是真的。听到三恶道都很可怕,怎麽会舍不得离开三恶道?舍不得放下贪瞋痴就是舍不得离开三恶道,不就这麽回事情吗?贪欲,饿鬼道;瞋恚,地狱道;愚痴,畜生道;傲慢,修罗道,修罗是魔。所以你用傲慢心学佛,将来变成什麽?变成魔。如果你有智慧、有大福报,那魔王;没有智慧、没有福报,魔子魔孙。所以,傲慢是重障!用什麽方法?用谦卑、用尊重别人,这个方法是度自己的傲慢烦恼。对人没有谦虚,傲慢在,对人没有尊敬,傲慢在,带着傲慢学佛,学得好的变成魔,学得不好的,三恶道去了。

  所以二障难除,难除能除,难断能断,难度能度,这就是希有的勇健。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後,才有人造庙、造大殿来供养他,塑他的像,他老人家当年在世的时候没有。在世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他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他一生没有盖过道场,他的道场在山林、在水边、在旷野,没有房子的,人在哪个地方,道场就在哪里,一生教学。老师如是,学生亦如是,这很了不起,学生跟老师一样,这是非常值得人尊敬的,他都给我们做成好榜样。自度能度他,世尊是自度,度他呢?经典上记载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随弟子,这是度彼,这都是得度的。我们一定要学习,要真干。

  第二首偈,『我见世间灯,如实不颠倒,如於无量劫,积智者所见』。「世间灯」是比喻释迦牟尼佛,我们这个世间人都迷惑颠倒,好像处在黑暗当中,真的,佛是一盏灯,帮助我们照明现实的环境。我们居住确实是在黑暗,你们大家想想,这个世间光明的来源是什麽?太阳、月亮、星星、灯火,如果这些东西都没有,这个世界是一片漆黑,确实伸手不见五指。这个现象是什麽?这个现象是佛经里面讲的无明,密宗里面所讲的叫大黑天,说的是这个。这是不是事实真相?不是的,事实真相是一片光明。我们为什麽把一片光明变成了黑暗,就是光明变成了无明?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光明就没有了,就变成黑暗。黑暗里面需要光明,那要靠自己的性德,靠自己的修行,你自己本性里的光明没有了,要靠修德;回归到自性,那不是修德,是自性的光明又现前了。这个黑暗跟光明各人不一样,如果我们跟一个真正有修行的人在一起,就是说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跟这种人在一起,晚上,白天有太阳,靠阳光,晚上我们看不到外面境界,这个没有分别执着的人能看见。不要说他还有分别,只要没有执着就行了。没有执着是阿罗汉,阿罗汉有天眼,他的境界当中晚上没有黑暗,一片光明。我们凡夫晚上看到天是黑的,他看到天空是明亮的,我们两个人在一起,各人境界不相同。

  净土宗里讲四土,自性本有的光明是常寂光净土,它是真的,不生不灭,永远清净,没有染污,它是我们的自性,常寂光,哪里会有黑暗?我们离开日月星灯,我们看到黑暗,自己就要知道我们的无明没破,无明破掉,黑暗就没有了,永远不再有黑暗。这什麽境界?真正破无明、证法身,《华严经》上圆教初住菩萨,他才有这个能力。换句话说,十法界的菩萨是靠什麽?修德,与自性相应,他在夜晚不受障碍,他有天眼、他有慧眼、他有法眼。所以时时刻刻大自然都给我们警觉、警惕,叫我们回头。这个明暗,我们在《虚云老和尚年谱》记载有这麽一桩事情,我们相信那是真的,那不是骗人。老和尚有一年,是过年的时候,他老人家住茅蓬,茅蓬离开寺院一般走路大概要走半个小时的样子,不算太远。过年,到寺院里面去拿点粮食,回到茅蓬天暗了,但是他离开寺庙回茅蓬是黄昏的时候,虽然没有太阳,还看得很清楚,他就回去了。走到半路,看到两个同参,也都是这个寺庙里的常住,他们手上拿着灯笼,在中途碰到他。这两个人就叫着老和尚,他说虚老,天这麽黑了,你怎麽不拿个灯笼?这句话说了之後,虚云老和尚立刻感觉到天黑了。你看,没有人提起的时候,他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保持那时候的光明,人家说天黑了,他马上分别执着起来,真的就黑了。说明佛在经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不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没有想到天黑,天就不黑,想到天黑,天就黑了。

  从这个例子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如果我们天天想佛、念佛,你说你这一生能不能成佛?肯定成佛。十法界的因,我们常讲四缘生法,亲因缘,十法界的亲因缘每个人都具足,人人都具足。大家还是用心听经,不要东张西望,不要受外头干扰,受外面干扰你们就错了,什麽人动作都不要去理他,受人干扰,道场就破坏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对佛陀的开示不怀疑,能够肯定,能够相信,依教修行,哪有不成就的道理!环境殊胜对我们是好的增上缘,环境恶劣对我们是更好的增上缘,我们能承受得了,能不被环境所动摇,成就自己的定功,成就自己的智慧。所以佛在经上常讲,「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问题就看你自己会不会,也就是你能不能放下,你真能放下,「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只要肯放下,一切境界都是佛境界;放不下,佛境界你感觉到的还是个魔境界。所以,佛跟魔是在自己心,在自己一念之心,外面无佛亦无魔,这个要知道。我们修行功夫才会得力,我们才会不被外面境界干扰,这个太重要了。

  佛是世间灯,灯有一个殊胜,那就是太阳照不到、月亮照不到,灯可以照到。所以这里不用日月来比喻佛陀,他用灯,日月照不到的,灯能照到。佛是世间灯,引导我们六道里头迷惑颠倒的众生。我们是佛弟子,我们也要把自己这盏灯点燃,藉着佛的光明把自己的心灯点燃,帮助佛照世间,这就对了。所以学佛学什麽?没有别的,就是学智慧。智慧不是从外面学来的,外面学来的是知识,不是智慧。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学的这些经典,经典是知识还是智慧?给诸位说,经典全是知识,不是智慧。所以佛在《金刚经》上才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是说得很清楚吗?既然知道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典都是知识,不是智慧,所以你学一样就够了,不要学很多。教你学一部经,为什麽?一部经能帮助你开悟,那就是开智慧,学很多对於开智慧就产生障碍。这里头有妙道在里头。

  学一部经是帮助你断烦恼,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用什麽方法?天天念这一部经。目的是什麽?目的是用这一部经把我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不是叫你解释这部经的意思,这部经没有意思。每部经都没有意思,你要讲这个经里面的意思,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因为自性里没有意思,佛经是从自性里头自然流露出来的。所以佛才说他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话,谁要说佛讲经,这个人叫谤佛。明明说了四十九年,为什麽不承认,全部否定掉?怕你执着,怕你错用了心,慈悲到极处,善巧到极处,我们要懂这个道理,经教你就会了。宗门老师测验学生,常常说「你会麽」,教下也不例外,会了你就见性了。为什麽叫你持戒?持戒是帮助你得定,就是不要你胡思乱想,不可以胡说八道,不可以胡作妄为。不准胡思乱想是意业,你心定下来,不可以胡说八道是口业,口业清净,不准胡作妄为是身业,身口意三业都得到定,定生慧。只要一得定,定起作用就是开智慧,那是自性里面的,不是从外头得来的。所以经教是一种方法,修行的方法,八万四千法门是一种方法,这个你要懂。你要以为经教里头有什麽意思,那就糟了,哪有意思?你看看有意思是什麽?有意思就是有起心、有动念、有分别、有执着,那叫有意思。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有成就,契入佛境界,我们一般讲的入华严境界,得念佛三昧,你要明理,理明白之後,没有别的,就是放下。理明白了,功夫,功夫就是放下。

  於一切法,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切通达明了,这是智慧,心里如如不动,那是禅定。必须定慧等学,定慧是一不是二,心不定没有智慧,心定了就生智慧。智慧起来,心一定是清净的,它是定的;心还是乱的,还不定,没有智慧。基本的道理、基本的原理原则,我们如果不能通达明了,那你就是搞佛学,不是学佛。佛学跟学佛是两回事情,学佛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那就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但是搞佛学没有用,佛学你纵然把经教说得天花乱坠,着作等身,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放下,你还是搞六道轮回,这个错了。我在初学佛的时候,那时候没出家,我做居士做了七年。我跟李老师,我没有出家之前跟他,跟他学佛、学讲经,那时候他就告诉我,古人别学苏东坡,今人别学梁启超。我就问他,梁启超是佛学家,这是我们佛门的大德,苏东坡也是的,为什麽不能学?他说:你不懂,他们学的是佛学,他不是学佛。也就是说,学了佛法那一套理论,并没有落实到生活,没有放下,真正放下是学佛。学佛、不学佛,是在你放下、不肯放下,在这方面来看,不在其他。真能放下,真开智慧,展开经本,一句一字都有无量义,长说、短说、深说、浅说,你得自在,你没有说错。为什麽没有说错?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说,说了就有错处,没说哪来的错处?跟释迦牟尼佛一样,说了四十九年,没说一句话。这个意思就是说,虽然他天天说法,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不像凡人,跟凡人一比,他没有说一句话。他说的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如实不颠倒」,实是真性,实是真心、是自性。他是自性起作用,跟凡夫不一样,六道凡夫是颠倒,与自性完全相违背。这个颠倒,简单的说就是分别执着,只要有分别执着就是颠倒,离分别执着就是不颠倒,菩萨。但是在佛,佛不但是不分别、不执着,他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就连妄想都没有,妄想是起心动念,妄想也断了,何况分别执着?所以佛陀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们讲的楞严大定,「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才叫如实不颠倒。「如於无量劫,积智者所见」,这个积智者,积是积结,也就是无量劫来修行累积的智慧。这是什麽人?这是菩萨摩诃萨,这是大菩萨,於无量劫修积戒定慧三学、三慧,像他们一样。我们今天这一生当中能得人身、能闻佛法,尤其是闻到大乘,更难得稀有的是能够接触到华严、净土,这是佛法最精彩的部分,我们能够接触到,要不认真的学习岂不是错过了吗?我们也要像这些大菩萨累劫的修行,修行修什麽?修行就是修放下分别、放下执着,最後放下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无始无明,不起心、不动念,无始无明就断了,这是见佛,要这样见,真见佛!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